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晉時期政府對於市的規劃頗人性化

魏晉時期政府對於市的規劃頗人性化

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魏晉南北朝市場,散發出陣陣誘人的財富味道。那些市場數量多、規模大、範圍廣、財富豐,縱橫交錯、遍布城鄉,朝廷不來管管嗎?當然會管,規劃建設、制度規範、監督約束,這一時期朝廷對市場的管理樣樣不少。對市場進行規劃建設,是朝廷要首先著手的事情。

這一時期,大城市中的市場建設完備,這得益於朝廷煞費苦心的規劃。「商旅方舟萬計」,建康這座當時南方的大商業都城,朝廷是怎麼規劃的呢?朝廷官員在建康城內實行坊市制,以「坊」「市」區分生活區與商業區。「坊」是居民的居住生活區域。「市」是開展商業交易的場所。人來人往的市場,沿著秦淮河排列鋪陳,為秦淮河飛入多少紙醉金迷,多少掎裳連襼!

秦淮河兩岸,有大型正規的市場吸引顧客流連,還有不少專業市場方便顧客購物。當時朝廷設置的專業市場有花行、雞行、鹽市、小市,還有谷市、紗市、牛馬市等,林林總總約十所之多。以商品類別將市場細化設置,在設置這些專業市場時確實考慮周到。

圖2:《世說新語》

不過由於商業的興盛,它的觸角突破了建康城內的坊市界限。民居中逐漸混入市場,帶來人們埋怨的聲音。《世說新語·規箴》記載:「元皇帝時,廷尉張闓在小市居,私作都門,蚤閉晚開,群小患之」。對張闓這種依仗權勢打破市場作息的人,不少在市場中經商的人敢怒不敢言。這種情況,不知是朝廷官員忙不過來,還是不想出頭惹事,這種現象似乎沒有得到朝廷的及時糾正。

圖3:廷尉張闓

北魏遷都後,中原名城洛陽,發展為當時數一數二的繁華大都會。洛陽城商業的繁榮興旺,離不開北魏統治者對城內市場的細心規劃。統治者將市場劃定統一區域,基本分布於城西、城南、城東。在這些人口稠密的生活區內,朝廷體貼細緻,因人而異設置符合百姓口味的專業市場。如此一來,讓市場呈現出方便百姓、購銷兩旺的景象,北魏統治者超前規劃的眼光真是獨到。

圖4:古洛陽城平面圖

北魏治下的洛陽城,各民族雜居風俗、習慣各異,實在是考驗朝廷的管理智慧。即便是操作市場管理,朝廷也得謀思顧及各民族的風俗、各地區的習慣。高檔社區被朝廷集中規劃於城西,這裡居住著鮮卑貴族。在這塊區域里,朝廷配備有「洛陽大市」。

「有洛陽大市,周回八里」。大市之東、西、南、北市場,有「資財巨萬」的商人,有能歌善舞的樂伎,有美酒飄香,還有賣棺人。大市裡面,街道縱橫、商店林立,各類商品應有盡有,甚是繁華。僅僅城西的「洛陽大市」,已儼然形同城市一般。

而洛陽城南,被朝廷規劃為國際貿易市場。在這裡,設置有「四通市」,也稱為「永橋市」。這塊區域裡面,居住有來自四方的異國人。圍繞著四通市,朝廷修建有外國人居住區——「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館」與「歸正、歸德、慕化、慕義四里」。胡商賈客絡繹不絕,珍奇商品琳琅滿目,繁華之景毫不遜色於大市。

城東的小市雖小,卻也融匯著朝廷的細心考量。小市裡「五臟俱全」,有考慮漢人口味的豬肉屠宰市場,有聚斂貢賦的租場,還有專供牲畜交易的馬市。人性化的市場管理,讓北魏洛陽城裡的百姓們欣喜不已。

縱觀魏晉南北朝,大都會內的市場欣欣向榮,各地也順勢而上,紛紛建立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市場。即便在縣級小城,也設置有「四日一會,十日一會」的定期集市。這些市場,多修建在水運交通要塞,方便穿梭來往的商客們。

相較而言,交通不便的鄉村,朝廷難以顧及,購物環境就艱苦多了。沒法建造市場,也沒法開設定期集市,只能自己想辦法,不定期地舉行「草市」「虛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傳統與現代的變奏曲:半個多世紀里中國女性終於得解放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