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
2019
德西效應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
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是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經典台詞。
松子原本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優雅的高中老師。
為了得到戀人的重視,她不斷地以卑微的姿態去討好對方,用身體、用愛,用尊嚴,卻始終得不到對方的珍惜。
最終把自己從原本的陽光大道,逼到了無路可退的境地,最終以悲劇收場。
松子的故事告訴我們:
我是一個沒有尊嚴的人,我放棄了我的全部,只為你而活的訊息時,她也不會從別人那裡獲得應有的尊嚴。
巫啟賢有一首歌這樣唱:「愛那麼重,愛那麼痛!」
為何愛得重,反而痛?
- 因為你愛的越多,對方越覺得你不重要。
知乎上也有個同樣的問題:「為什麼付出越多越受傷?」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麼說的:
- 因為你付出越多,犧牲越大,對方越覺得理所應當。
這恰恰與心理學上的 「德西效應」不謀而合。
「德西效應」是指在所有關係里單方面一味的付出,不但得不到預期的回報,還會讓對方感到理所應當。
但在現實中,義無反顧付出的人不在少數,這是為什麼呢?
犧牲者,培養放縱者
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中有一句名言:
- 犧牲者,培養放縱者。
在親密關係中,犧牲心態就是為了你,我願意付出我所有的一切,但結果往往造就出放縱者。
前幾天有一則新聞刷爆了朋友圈,一位22歲的大學生,留學2年,敗家200萬,成為家裡的「巨嬰」。
歸其原因,就是因為父母早年離婚,覺得對不起孩子。
父母就想著用物質作為交換,一味地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要求,作為彌補。
而孩子呢?
在父母的「委曲求全」中,愈發覺得父母虧欠他的,愈發覺得父母的付出理所應當,慢慢的就變了「巨嬰」。
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揮霍起來毫不手軟,不但荒廢了學業,更是荒廢了自己的人生。
看似問題都出自於「巨嬰」,辛苦的父母是受害者。實則父母才是最本質的催化劑。
類似的,我曾經有個大學同學,家庭條件一般的他,卻想要什麼父母就給買什麼,甚至上學期間就給他買了車。
同學畢業後由於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直靠父母接濟。
眼看混到20大幾,該結婚了,父母咬咬牙又給他買房。
結果找的老婆也是啃老族,就這樣小兩口婚後一直啃老,無所事事,吃喝都是老人做好了送到家裡。
即使如此,老人也不多說什麼,覺得這一輩子不就是為了孩子么?
- 而實際上,這樣培養出來的放縱者,他過得也並不開心。
那些希望以犧牲自我換取孩子快樂的父母,很有可能會犧牲掉自己的孩子。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在城市裡,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的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費。
- 有太多溺愛孩子的家長,養出了無法自立的「巨嬰」。
巨嬰們對自己的現狀會感到很痛苦,但是無能為力,因為他們已經喪失了自救的鬥志和能力。
他們會一直理所當然地接受著別人給予的一切,到最後就連對自己的頹廢都覺得理所當然。
犧牲者,也是依賴者
那麼,犧牲者過得開心么?
有一本書叫做《無聲告白》,女主婚後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全身心為這個家付出,但又心有不甘。
後來,女主將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兒身上,導致女兒壓力過大投河自殺。
如這位女主一樣,大部分犧牲者們會以為自己是受害者,想把自己的付出,從別人那裡討回來。
這哪裡是心甘情願的犧牲,這分明是對別人的依賴。
犧牲者們會認為:
當自己為了對方付出更多的心血,奉獻更多的自我時,就應該得到對方更多的愛或者回報。
但實際上正好恰恰相反。
當你習慣於付出,對方習慣於接受時,一旦你的付出減少或者停止,對方就會覺得你做的不夠,甚至還會產生憎恨感。
好友西西,曾經是位職場白領,有孩子後,做起了家庭主婦。從此,起早貪黑,陪讀培優,風雨無阻。
好友也沒有其他要求,就希望老公加倍對她好,希望孩子用更好的成績回報她。
結果沒想到幾年來,和老公的爭吵越來越多,孩子成績也越來越差。
好友崩潰,帶著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分析,原來,媽媽這種一味付出的心態,並不是愛,而是對家人的依賴。
她把自己期待的幸福,全部都投射到了孩子和老公身上,有依賴才會給對方更高的要求。
德國情感醫師愛娃在《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里說過:
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請將尋找愛的觸角伸向自己的世界。
幸福是一種能力,本就優秀的西西,有足夠的能力讓自己獲得幸福。
後來,回歸了職場的西西,變得越來越好。前幾天還聽說孩子考了班級第三名,比起以前,進步了很多。
通過西西,我們都應該認識到:
真正的幸福感並不是來自外部的給予,而是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滋養。內心豐盈的人,不必通過自我犧牲的方式,通過依附別人來獲得幸福。
真正的成全,不需要犧牲
不久前網上有一則新聞引起廣泛熱議。哈爾濱有個男生從中考開始到考研,媽媽一直陪讀。
男生兩次考研都失敗,為了母親,他還想再考。但嚴重的抑鬱症,讓他再也考不下去了。
男生持刀自殘,母親奪刀相救,結果誤刺母親,險些要了她的性命。
據說這位母親早年離異,曾經也是一位性格開朗、工作幹練的基層幹部。
為了陪孩子進城讀書,她辭職賣房,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押在了兒子身上。
結果換來的不僅是孩子考試的失敗,還差點毀了孩子的人生。
紀伯倫在《先知的靈光——孩子》中說到: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 卻不從屬你們。孩子們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道路要走,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自由。父母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父母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不僅僅是對孩子,對親密關係中的其他人,同樣如此。
那些企圖靠愛控制對方,那些希望以犧牲自我換取對方成功的人,不是真的愛,而是佔有。這樣的愛很有可能會毀掉對方,甚至包括自己。
- 而我們自己要先學會成全自己,才能成全他人。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的」小三「文佳佳,為了那個她」愛「的男人,孤身一人到美國。
從開始的犧牲到期待,到後來自暴自棄,到最後選擇離開,就是一個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他人的過程。
一個人的成全,好過兩個人的糾結。成全了你的今天,就能成全我的明天。
獲得成全後的文佳佳,調動出了自己的全部潛力,過得更加幸福充盈,正如她在電影中的台詞那樣:
「我已經準備好迎接愛情從天而降了」。
不做犧牲者,回歸自我,回歸愛的本質
張學友在《情書》中這樣唱到:
- 等待著別人給幸福的人,往往過得都不怎麼幸福。
犧牲者們就是等著別人給幸福的人。
她/他們的口頭禪常常是:「你看,我都是為了你……」 其實她/他們表達的深層含義是:我為了你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可是你卻沒有給我完全的回報。
說到底,這些統統不是愛,而是打著愛的旗號來索取,是一種隱形的要求,要求物質和情感的等價交換,這是錯把索取當成愛。
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書籍《少有人走的路》中指出:
- 真正成熟的愛,不是犧牲,也不是依賴。
真正成熟的愛,是要幫助對方,能夠擺脫對他人的期待,擺脫對他人的依賴,找到真正的自己。如果自我的價值建立在對別人的索取上,你自己既不幸福,也會使對方為你的付出,而承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王小波說:
「人,活在這個世界,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
無論愛情,友情,還是親情,我們都要先學會愛自己,做自己,才是對所有人真正的愛。
有書君語: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周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點擊鏈接,即可參與活動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