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一份筆法測評報告——當代名家臨《祭侄文稿》,能打幾分?

第一份筆法測評報告——當代名家臨《祭侄文稿》,能打幾分?

總第一四〇九期;歡迎關注。

|緣起|

最近能上熱搜的書法類關鍵詞,非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莫屬。具體原委本文就不討論了(點擊鏈接參閱本號前文)。

在各大平台看到很多書法愛好者說到,「看不懂此帖到底好在哪裡?」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因為如果光憑著一腔熱血,說這是我家的東西,卻「不知有夫人」(木心語,意指書法的核心「筆法」),這就於書法無益、於書壇無益了。

本著解決這個問題的出發點,筆者不揣淺陋,試以「筆法」為解讀指標,一是通過對顏魯公《祭侄文稿》幾個字的「筆法」解讀,來看看顏氏用筆之法,也探求顏氏「篆籀」筆味到底來源何處。

二者,最近很多公眾號刊發了例如《熱鬧了!陳忠康領銜當代書法名家齊臨《祭侄稿》!》此類文章,但均未作詳細評述,筆者就此拓展開來,以「筆法」為評測指標,來看看「當代名家」臨顏魯公《祭侄文稿》,水平到底如何?也以此觀照當代書壇對於「筆法」的理解、練習程度何在?

本文沿用「測評」的方式,僅對網路公開的「臨作」做評價,並不對各位「名家」有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看法。事先聲明,各位周知!

01/

「筆法」指標

顏魯公《祭侄文稿》,對於歷朝歷代、當代書壇的價值體現之處,在於可以傳遞給我們顏氏「筆法」。本文以此為評測指標,並挑出其中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特徵的例字(與前文所選例字一致,點擊鏈接參閱本號前文),列述如下,並作為下文對名家臨作的測評指標:

01側鋒用筆

顏魯公《祭侄文稿》清晰的展現出顏魯公的側鋒用筆。承接魏晉筆法傳承,顏氏用筆再此帖中得以真實再現。

02調鋒能力

側鋒用筆,必然會帶來筆尖(鋒尖)在線條中的位置變化,並且,以筆尖(鋒尖)的走向,可以判斷出顏魯公的手腕動作、書寫筆勢。

03使轉功夫

通過對所選例字中點畫部件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顏魯公的「使轉」是怎麼樣的:流暢、圓融、一致、協調。

04線質特徵

以上「筆法」的運用,必然表現出來特有的線條線質特徵,並充分表達出書法作品的意味。

本測評報告,暫以以上四點,作為測評指標,以此來觀察、分析當代名家臨習顏真卿《祭侄文稿》的書法作品。並闡述我們的觀點:是如何理解原帖的?臨摹得怎麼樣的?水平的差距在哪裡?

02/

原帖選字分析

臨作測評分析

延續前日刊文《顏真卿「篆籀」筆法》(點擊鏈接參閱本號前文)所述,本文對前文所引用的例字,做進一步的筆法要點標示,並作出用筆分析。然後再挑出各位「名家」臨作中相對應的單字,對比分析。

|承|

顏真卿《祭侄文稿》「承」字分析:

01側鋒:「承」字主筆,最為清楚的表示為側鋒用筆。藍色線條標示為筆尖位置:居左。

02調鋒:「承」字末筆,筆尖從右邊緣轉為捺筆「出刀」線上部,這種「鋒變」一定要仔細,因為看到這一點才能判斷用筆手勢,手腕動作由左下向右上。這種「鋒變」源於章草,魏晉筆法的典型特徵之一。

03使轉:整字無直橫、無直豎,全部在曲轉中完成,「使轉」流暢。

04線質:兩處黃色標示處,都是方角,形成「內圓外方」的線條特徵。左、右均能方角分明、內圓順滑,用筆嫻熟,十分到位。

當代名家臨作「承」字對比測評:

01側鋒:與原帖字藍色標示處對比,以上臨作例字側鋒均不明顯。

02調鋒:與原帖紅色標示處對比,陳忠康、張羽翔有調鋒,但動作複雜化了。這種問題反映出,調鋒需藉助添加動作來完成,不能一筆到位。

03使轉:整體使轉均不明確,筆勢斷裂,分析原因,「使轉」用筆不明確所致,後面再作進一步分析。

04線質:「內圓外方」均為達標。

|每|

顏真卿《祭侄文稿》選字分析:

01側鋒:迴環筆勢中,兩處藍色標示都清楚的展現出顏魯公的側鋒用筆。

02調鋒:截取一段紅色標示處的筆尖「鋒尖」位置變化,由左側向上側變化調換。顏魯公此類書法高手,簡單中蘊含變化,今天的學習者千萬不要忽視、或輕視這些細節。

03使轉:「使轉」用筆,如標示的藍色與紅色線段,自然流暢,一筆呵成。

04線質:兩處藍色標示,側鋒所致的線質特徵,一定要印在腦子裡。尤其緊要的,是藍色與紅色的銜接迴轉,鋒尖調整隱藏其內,而線條邊緣清晰規整,顯得圓融流暢。

當代名家臨作「每」字對比測評:

01側鋒:側鋒用筆都不明確。

02調鋒:無側鋒用筆,無「鋒變」。

03使轉:使轉均不明確,均不達標。

04線質:沒有了以上的技術完成,也就沒有了顏魯公的線質。

|開|

顏真卿《祭侄文稿》「開」字分析:

01側鋒:前日文章筆者提出一個問題:「開」字第一筆的「筆尖(鋒尖)」在左還是在右?答案是在左,這種直接下筆,是古人寫法,黃色標示處是駐筆位置,化直為曲,化繁為簡,筆勢預備上接下一筆去。

02調鋒:「門」的右半部,一筆寫成。筆尖位置由上至右,又由右調整變為上。書友莫畏難,其實這是筆勢自然形成的。但是,我們學習必須明確知道一點:正確的「使轉」帶來正確的「鋒變」。

03使轉:底部出鉤,類似「蟹爪鉤」形狀,此處為「使」,手腕推託,再接上轉,筆鋒尖又到線條的上邊去了。此筆用紅色連續標示,意思是一筆不停,處處一步到位。

04線質:尤其注意下面的「內圓外方」,方角有相對明顯的兩處出角。這種圓中帶方,為魏晉高筆,更顯結字高古,顏魯公筆下隨手再現,非一日之功。厲害!

當代名家臨作「開」字對比測評:

01側鋒:第一筆「落筆直書」,相對而言屬陳忠康的字相似。

02調鋒:連續「鋒變」指標,均未達標合格。

03使轉:無轉無使,均為不明確「使轉」筆法,均不達標。

04線質:內圓外方,圓中帶方,均未合格。

|禍|

顏真卿《祭侄文稿》選字分析:

01側鋒:看到這裡,無需贅言,側鋒用筆是基本法。

02調鋒:藍色標示處,筆鋒由左隨翻轉變為上;至下方出鉤處,與「開」字一樣,鋒尖復轉為上。「鋒變」靈活自然,一筆完成。

03使轉:藍色加紅色線段,清楚的展現出「使轉」筆法。與「開」字一樣,尤其要注意右上角轉折處的圓筆。這種連續的用筆,最為體現用筆功夫。

04線質:再次挑出這個字,展示「內圓外方」,白色線標示處,方角清晰明確,此乃右軍法,顏魯公學之,趙孟頫還有未到之處。可以找一些例子看看王羲之的寫法,有關論述以後再另行專文。

當代名家臨作「禍」字對比測評:

01側鋒:各位名家的例字中,側鋒用筆都沒有了,都是用今人的中鋒來寫。

02調鋒:如上。

03使轉:「使轉」完全消失,都是今人的提按、稜角之筆了,均不達標。

04線質:都是現代人的出鉤方法,均未合格。

|小結|

以上測評部分,僅就顏真卿《祭侄文稿》原帖選字與五位當代名家臨作選字進行對比分析。需要說明的是,各位名家的臨作,來源於前述網路公開圖像,筆者亦不知臨於何時何地,因此僅對該出處文件進行取材。或許各位名家之臨作書於早些時間,並不能代表今日之水準,亦未可知。

然而,就字論字,以字論筆,筆者在這裡分析總結如下:

01、筆法傳承存在問題

筆者認為,當代名家的臨作,或能反映出當代書壇的普遍現狀,也就是對「筆法」的認知和理解情況。但是,名家臨作所反映出來的「筆法」,顯然只是今人之「筆法」,與顏魯公的筆法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其中原因,一是可見古人「筆法」在當代書法教學中普遍存在缺失狀態,只見今日之筆,不見古人之筆。二是「筆法」的認知問題,以為提按、絞轉等就是「筆法」,起碼從「使轉」一筆來說,今日之「筆法」與古人之「筆法」不可同日而語,不是一回事兒。

02、技術動作寫不到位

因為對「使轉」筆法的認知和理解不足,因而在書寫的技術動作上,就無法

還原到顏魯公的書寫動作、運筆筆勢,也就臨摹不出顏魯公原作那樣的線條、線質,其他的行氣、章法、氣韻也就無從談起了。

或者今人會用「意臨」來做辯解,然而筆者認為,沒有了基本「筆法」的支撐,這個「意」只能是「臆」,以自己的臆想來體會顏書。或者說,只能是自家面目,與顏魯公《祭侄文稿》無關了。

03、今人筆寫古人字

以上名家臨作,也反映出當代的書法教育體系所教學出來的「書法」,古意已經蕩然無存。甚至我們可以說,很多的臨摹之作,完全是今人的「描摹」,甚至人為添加進很多個人的「花招」。

這是因為,取不到「古法」,而且用筆技術又不過關,就只能在字形、外相上做文章了。這種「筆法」不過關,只能追求視覺效果的情況,也是當代書壇的一個映照。

簡而言之:

1、不知古人側鋒妙用

2、不懂古人調鋒機要

3、不熟古人使轉之法

4、不識古人線質之姿

以上所採用的測評指標和分析方法,源自筆者所學之「南宗」筆法。如上所述,在當代書壇看來,古人「筆法」已經失傳。然而世人不知的是,南宗筆法千百年來實則代代相傳。時至今日,有嶺南黃暘先生等傳人。

筆者追隨黃暘先生修習南宗筆法,以求叩開中國傳統書畫之山門。南宗筆法之修習法門,在於練筆、練手、練心。而基礎筆法的訓練同時,也是眼力的培養過程。這種傳統的口傳手授方式,與當代教育體系是不同的。

時至今日,黃暘先生拋開門戶之陳見,秘而不宣之舊規,擬將南宗筆法公布與世人,實乃今日學子之福。

目前,筆者與一眾師兄弟,正在拍攝剪輯《南宗筆法十式》視頻課程,待整理完善之後,即行公開上線。

本文首次採用「筆法」來進行原帖與臨作的對比分析,未盡之處,還望各位方家指正!海涵!

學業未精,測評所做結論,僅代表個人觀點,還望海內師友不吝賜教,匡正末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