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京大屠殺中,辛德貝格有著怎樣「令人痴迷」的故事?

南京大屠殺中,辛德貝格有著怎樣「令人痴迷」的故事?

1937年12月7日早晨,日軍佔領棲霞山、青龍山、方山一線的國民黨防禦線,形成了對南京攻略戰的準備陣勢。 在此之前中國外交部長即通知各外國使團儘早離開南京。12月7日美、英、德大使館令剩餘成員於次日登船離寧。

辛德貝格

在外籍人士紛紛離寧之際,丹麥人伯恩哈爾?阿爾普?辛德貝格(Bernhard Arp Sindberg,1911.2.19——1983.5.1)卻於1937年12月5日來到中日交戰的中心——南京 。據現有資料,在1937年12月——1938年2月間,辛德貝格共計10次出入已遭日軍嚴密封鎖的南京城:1937年的12月20日 、22日 、24日 ,1938年的1月5日 、11日 、14日 、23日 及2月3日和5日 、12日 。有當代學者提出「在日本人高強度封鎖南京的情況下,他為什麼能夠如此輕鬆地出入這座城市,確實是一個謎」,並希望隨著史料的進一步發現,「辛德貝格也將帶給我們一個令人痴迷的故事」。

辛德貝格身上「令人痴迷」的故事,不僅在於他能夠輕鬆、自由的出入南京城。與其他留在南京的西方人相比,他身上有著太多的差異,這些差異構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謎團。

辛德貝格

1、辛德貝格為何選擇在南京大戰爆發、在寧西方人士紛紛離開之際,一腳主動踏進南京這個戰爭漩渦

美德與國民政府有較為密切的政治利益關係,在南京留有大量人員財產,需要派出外交人員駐守南京。如德國派出羅森等人,美國派出阿利森等人。但作為中立國的丹麥,既無國家政治利益需求,辛德貝格也不是丹麥國派出的外交人員。

組成南京安全區、紅十字會的西方人,在戰役之前已在南京生活了較長時間,和中國人有著較好的工作關係、私人感情,其中還有些人抱著奉獻的宗教精神。如拉貝「我作為一個『正派的漢堡商人』至今還無法跳越過去。我們的中國傭人和職員連同他們的家屬約有30人,他們都在看著『主人』」 ;福斯特「我們意識到基督關於被雇者與好牧羊人的故事是多麼真實可信」 ;科爾「我愛中國,所以參加紅十字會」,此份工作是「自動去做的,沒有薪水」 ,等等。出於上述原因他們留守南京。但辛德貝格與南京、南京人沒有過深的羈絆,也沒有宗教、道德上的需求。在日軍圍攻南京前,他甚至不在南京。戰爭意味著危險,而趨利避害是一個正常人應有的反應。為什麼他要主動的一腳踏進南京這個戰爭漩渦?

辛德貝格

2、辛德貝格是持怎樣的對日、對華態度來到南京的

日軍對在寧西方人士以中國難民保護人的姿態驅逐日軍、斥責日軍軍紀深表不滿,他們對西方人往往持仇視態度,較為典型的如「阿利森事件」 。辛德貝格卻與這些西方人士不同,他與日軍關係較為和睦,多次寫道日軍相互幫忙。但與之同時,辛德貝格與德國人京特一起建起江南水泥廠難民營,庇護幾萬名中國難民免於日軍屠戮。辛德貝格一方面與日本人為友;另一面又在積極救援中國人、甚至掩護中國敗逃兵。他究竟是持怎樣的對日看法、對華看法來到南京的?

3、辛德貝格筆下的南京大屠殺,為何沒有對日軍暴行的情感宣洩式的辭彙,他對中日南京戰爭持怎樣的立場

很多經歷南京大屠殺的西方人士在自己的書信、日記中對屠殺的施暴者——日軍,存在著大量的情感宣洩式的辭彙,但辛德貝格的筆下沒有這種辭彙。辛德貝格多次進出南京城、實地調查棲霞山鄉村、給難民轉送呈文,他聽到了、看到了大量日軍在華暴行。甚至他自己還整理、上報過《辛德貝格記錄的難民營案例》31例 。那為何辛德貝格筆下描述的南京大屠殺中,沒有情感宣洩性的辭彙?在這場戰爭中他持何種立場?

來源:《南京大屠殺與西方國際友人》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私與公之間的切換,了解一下明朝衙門的雙重身份
漢代人為了開闢絲綢之路都付出了怎樣艱苦的努力?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