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真實的紅岸基地:中國深空網與嫦娥四號任務

真實的紅岸基地:中國深空網與嫦娥四號任務

主頁君說


嫦娥四號任務的圓滿成功給中國航天的2019年開了一個好頭,再加上今年年底的嫦娥五號任務,以及2020年的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都會將中國的深空探測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但在這一系列任務順利實施的背後,是中國迅速成長的深空測控網的鼎力支持

,有了他們,中國航天的步伐才會走的更遠,更穩。


本文作者:

主筆唐駁虎,轉載已獲授權

,本文所有打賞將轉給作者本人。


對於科幻迷、半科幻迷來說,劉慈欣《三體》小說里的紅岸基地實在太有名了。


按小說設定,那是60年代冷戰背景下,在東北山區修建的一座巨型拋物面天線,以及巨型微波發射機,功率高達25兆瓦(2.5萬千瓦)。


「雷達峰是一個神秘的地方,那座陡峭的奇峰本沒有名字,只是因為它的峰頂有一面巨大的拋物面天線才得此名。其實,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那不是雷達天線,雖然它的方向每天都會變化,但從未連續轉動過。」


實際上,在東北,的確有這麼一座對準宇宙空間的巨型天線基地。只是它誕生至今,也就不過6年多光景,比iPhone 5還新。


【從無到有的中國深空測控網】



2004年1月23日,中國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


但此前中國發射的航天器都是近地軌道衛星,最遠的也只是工程啟動一個月前,2003年12月30日發射的探測一號,近地點555公里,遠地點78051公里——比預定軌道打高了一萬多公里。



雖然中國逐步組建了由國內與海外陸基站點、海基測控船,以及「天鏈」中繼衛星組成的近地軌道測控網,但面對弱信號的高軌道乃至深空測控網則是另一回事。



我們知道,這需要巨大的天線、超靈敏的接收器和功能強大的發射器,以便在遠距離傳輸和接收信號,提供雙向通信鏈路以及測控定位服務。

青島站


而當時中國航天測控網最大天線的口徑只有12米,無法滿足月球探測的需要。經過努力,用很少的經費在喀什和青島新建了2個18米直徑的天線。


喀什站


為滿足任務需求,支撐2007年就要發射的嫦娥一號繞月衛星,改裝了中科院系統幾面較大的射電望遠鏡,執行月地通信與測控任務。


但實際上當時中國的射電望遠鏡,也就是上海佘山和新疆南山的兩部25米台站。



2006年

,既為滿足嫦娥任務測控、定位、通信的需要,也為推進射電天文學研究,才在北京密雲和雲南昆明,分別建成直徑50米、40米的射電望遠鏡。


以幾部性能較好的新設備為主,原有的25米天線為輔,保障了

2007年的嫦娥一號、2010年的嫦娥二號

兩次繞月任務,以及包括嫦娥二號2011年進入距地球約150萬公里的日地L2點的環繞軌道。

而面對數據通信更密集、實時性要求更高的落月任務——嫦娥三號,專用設備的缺乏就逐漸凸顯。


佳木斯站建設者


從2010年起,在國土最西邊的喀什測控站,增建35米天線。



在國土最東邊的佳木斯測控站,新建66米(也有64米、65米的說法)天線——它的量級和技術都達到了蘇聯/俄羅斯、美國的水準。


佳木斯站66米天線


兩個深空專用測控站的工程建設於2012年底完成,而同期建成的上海65米天馬射電望遠鏡,就主要用於射電天文探測,當然也可加入深空測控通信任務。


喀什站35米天線


2012年12月13日,66米佳木斯深空站、65米上海天馬射電鏡和35米喀什深空站剛剛投入使用,就成功控制

嫦娥二號飛躍距地球約700萬公里

的圖塔蒂斯小行星,自然也加入了

2013年嫦娥三號落月

探測行動的測控、通信保障服務。


2013年嫦娥三號落月探測行動


【中國深空網的全球布局】


東經75度的喀什站與東經130度的佳木斯站,充分利用了中國廣闊地域上的東西距離,拉開了55°的經度差距,信號覆蓋能夠覆蓋近200度的天周,但顯然仍有空缺。



嫦娥一、二、三號任務,還得到了歐洲太空局位於西班牙塞夫雷羅斯Cebreros和澳大利亞新諾爾恰New Norcia直徑35米的深空天線的協助,當然,也是按照市場價格支付了一定費用。



為了解決在南半球和西半球沒有深空測控站的問題,更好地保障探月工程任務,2012年7月中國與阿根廷(原計劃是隔壁的智利)政府簽署協定,在阿根廷中南部的內烏肯省高原[70.1495°W,38.1914°S],建設一座深空測控站。


這裡位於

安第斯山余脈與巴塔哥尼亞高原交界處

,海拔800米,人煙稀少,距離兩個最近的居民點Quintuco和Bajada del Agrio都有15公里以上,電磁環境較好。



與此同時,歐空局在阿根廷門多薩省也新建了一個馬拉圭Malargüe深空站,恰好位於中國深空站正北275公里的地方。


(另外,佳木斯站與俄羅斯雙城子的直線距離也就是300公里)



可見,還是自己的用起來順手。另外,中國和歐空局在阿根廷的站點都是使用35米口徑天線。


按協議,阿根廷可以獲得天線10%的使用時間,進行自己的射電天文學研究項目。



中國駐阿根廷深空站由中國交建的海外公司中國港灣(具體施工單位是中交四公局)承建,經過一番周折,終於

在2017年10月全部建成,參與保障2018年發射的嫦娥四號任務



另外,按中阿協議,還將在聖胡安省建設口徑40米的中阿射電望遠鏡(China-Argentina Radio Telescope, CART),由中國國家天文台與阿根廷國家科委、國立聖胡安大學三方聯合建設。


阿根廷35米站


這也將是中國放置在海外的首台中大型天文觀測設備。



【各國深空網的簡單比較】


由喀什、佳木斯、阿根廷這3個深空測控站聯網組成的中國深空探測網,還將用於支持中國未來的探月三期(採樣返回)、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及其他深空探測任務。


喀什、佳木斯、阿根廷3個深空測控站

相對俄羅斯國內2個站(雖然依託廣袤的跨洲國土,拉開了相隔100°的經度間距)的深空網,中國用3個站實現了准全周覆蓋。


同時,阿根廷站可以與國內的深空站構成較好的基線方向,利於進行高精度角度測量。


中國交建四公局承建阿根廷站


阿根廷站與佳木斯站和喀什站的經度間距各為160°、145°。雖然因為國內兩站經度跨度略小,尚不能做到360°無縫覆蓋,但空白段已經比較小了。



而歐空局在西澳大利亞的站點經度為東經115度左右,與阿根廷站的間距達到了185°,比佳木斯站-阿根廷站的160°間距還大,遺漏空白段自然更多。


2018年投入「嫦娥四號」任務保障的阿根廷站


歐空局阿根廷(西經70度)-西班牙(接近0度)-西澳(東經115度)全係為35米口徑的天線,可以支撐10億公里土星木星這些中太陽系目標;


而中國有佳木斯站66米口徑天線,能夠通聯海王星以遠、70億公里的外太陽系。


所以,綜合來看,短短几年,中國深空網覆蓋率與性能已經從近乎空白,躍升到世界第二。


紅點-中國,藍點-俄羅斯,綠點-歐洲,黃點-美國


當然,最理想的還是美國的東澳大利亞(比西澳靠東33°,也比佳木斯靠東18°)-太平洋沿岸加州(比阿根廷靠西達48°)-西班牙的均勻間隔布局,全系70米口徑主天線,真正實現深空目標百分之百無縫覆蓋,這才是最佳的。


佳木斯66米天線,矗立林海雪原


【真實的深空網與假想的「紅岸基地」】


佳木斯測控站一分站(深空站)的66米口徑天線,就是現實版的「紅岸基地」。


它具體坐落在佳木斯市與樺南縣之間的七峰林場,這裡人煙稀少,而且位於兩山之間的谷地,便於減少周邊電磁干擾。



這裡必須要說,劉慈欣對冰天雪地「雷達峰」的設定,雖然視覺想定很酷,但其實是完全不符合工程與科學現實的。


《三體》電影宣傳海報,跳票好幾年了


把防空雷達站搬上山,是為了盡量減少低空盲區、延展地平線視距,儘早發現敵機——地平線上下的遠方低空,將是敵人戰機來襲的主要方向。



巨大的「太空雷達」要面對的,卻是整個天頂廣袤的宇宙空間,加上地球自轉和多點布局,不差那一點邊緣極限角度。


66米,是3000多噸重


而且收集微弱信號,精準聚焦角度的大型射電天線,對反射匯聚面的精度有極高要求——

相對於理想拋物面的變形誤差,不得高于波長的1/20


66米,是這麼大……


如果放置在環境惡劣的「陡峭奇峰」高處,天線反射面將受到強風、冷熱、濕度、重力等共同作用的影響,出現嚴重變形。


尤其是瞬變性的強風,即使對反射面進行主動調節,精度也無法保證。



所以在現實中,這些巨型天線其實大多布置在封閉性的盆地、谷地里,以便減少周邊電磁干擾。


而且選址要追求氣象穩定,

盡量避免災害性天氣,降雨也最好盡量少(雨水會加大微弱電波損耗)


真實的佳木斯站,在一個平緩山谷里


另外,從建築力學來看,巨大的可動天線,需要一個堅實、穩定、廣闊的基座。不可能把幾千噸的重量,集中承載在一個內部還留有設備、人工空間的狹小人工建築基座上。


《三體》電影的概念設計圖


而再考慮風力壓強。作用於巨大天線面的強大摧毀性作用……



《三體》電影的概念設計圖


【暫時不去那麼遠,但可以先看別人怎麼去】


總之,口徑大是王道,被動接收就是天線,主動收發就可以變成太空雷達。有了如此重磅的利器。在沒有探月任務的時刻,中國的深空網幹啥呢?


建設中的阿根廷站35米天線


人和設備當然都不能閑著,根據宣傳視頻和公開論文透露的情況,除了測量內太陽系天體目標練手,充實資料庫之外,還把主動信號對準了其他國家發射的遙遠深空探測器。



佳木斯站視頻,來自「我們的太空」視頻頻道



2017年9月,佳木斯站主動監測了歐空局「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墜入土星大氣層自毀的全過程。還有對NASA「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回傳信號的收錄與檢測。



而在2015年夏季,更是成功實施了對「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過程的信號跟蹤觀測,積累了有益的技術與經驗。因為

同樣是大口徑天線,同樣具備10的負19次方瓦信號的檢出能力


所以,只要深空測控網全系配齊66米天線,

中國就同樣具備保障飛向冥王星甚至柯伊伯帶天體探測器的能力



【中國探月任務的逐次進化】


深空網設備性能的提升,也體現在了歷次嫦娥任務的通信改進上。2007年的嫦娥一號対地通信仍採用傳統的S波段(7.5厘米~15厘米),理論速率3 Mbps。


2010年的嫦娥二號雖然原來是一號的備份星,但改用了高頻高帶寬、但損耗也較大、對天線要求高的X波段(2.5~3.75厘米),帶寬增加到 6 Mbps,還試驗了 12 Mbps 傳輸,達到國際主流水準。


而隨著66米、35米專用天線的落成,2013年嫦娥三號的著陸器、月球車,

在受任務所限,無法使用大型天線的背景下,只用小號天線直傳地球

,卻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滿足任務需求的速率:



嫦娥三號著陸器的數據傳輸,使用中增益天線時等效功率為16瓦,速率為500 kbps ,使用定向天線時等效功率316瓦,

速率為 2.5 Mbps



月兔一號月球車無需著陸器中轉,可單獨、直接與地球通信,經過聚焦後的天線等效功率為250瓦,

下行速率 2 Mbps(實驗信道4 Mbps)



可見,即使有一方用小天線,只要另一方用大天線,在一定距離內,依然可以取得不錯的傳輸速率。


佳木斯站


【複雜組合的嫦娥四號任務】


待到阿根廷站建成,一大段測控空白期被填補上,2018年實施月背著陸的嫦娥四號,終於具備發射條件。


很少見到的阿根廷站內部運作圖片


由於月球被潮汐鎖定,背面從地球方向永遠看不見

。搭建中繼通信鏈路,是實現月背探測的第一步,也是要解決的重要難題之一。


在月球軌道上真實拍攝的月球與地球


中繼星「鵲橋」發射質量448公斤,是一個長方體加太陽翼和天線的簡單結構。


(其實也不算小了,為滿足脫離太陽系的火箭助推高初速的限制,「新視野號」的發射重量也只是478公斤)



它使用CAST100-C小衛星平台,採用了近4平方米的高性能三結砷化鎵太陽電池陣、45安時的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組,最大功率800瓦,平均功率大於260瓦。



「鵲橋」的軌道,以約1萬公裡間距,環繞著地月引力平衡的拉格朗日L2點(距離月球約6.5萬公里)。



它在這個複雜的三維動態軌道上,讓直線傳播的信號,得以繞過直徑3500公里的月球遮蔽,直通地球。


這樣,才能為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提供地月中繼測控通信。



由於主要功能是作為信號轉發的通信衛星,「鵲橋」本身雖不大,但卻帶了一個直徑達 4.2 米的傘狀拋物面天線。


地面測試時摺疊的4.2米天線


這也是有史以來人類深空探測器直徑最大的天線

。像卡西尼號、新視野號之類,天線都沒它這麼大。



空中打開


這是因為嫦娥四號著陸器與月兔二號月球車,同樣受制於小天線(天線太大將遮蓋其他關鍵探測設備與周邊月面),發射增益上不去。


就白框里這麼大天線,先要打到7萬公里外


「鵲橋」作為接收-中轉端,如果再不用大天線,那就真廢了——


因為它距離月球表面也達到了近7萬公里



所以,只能盡量提高「鵲橋」的接收天線大小,提高接收增益,才能保證系統通信鏈路的暢通。


4.2米口徑的高增益傘狀拋物面天線,是人類深空探測任務史上最大口徑的通信天線


這樣,「鵲橋」與月球背面的

嫦娥四號著陸器的最高通信速率為 560 kbps,對月兔二號月球車為 280 kbps


嫦娥四號上很小的天線,要直傳7萬公里,還要保證一定通信速率


而由於因為月、地通信其實都來自同一個方向,為避免發生干擾,具備同時工作的能力,探月工程對各通信鏈路的頻段與載波體制,進行了兼容性安排:



「嫦娥四號」、「月兔二號」

——

「鵲橋」之間的月球中繼,採用X波段(波長2.5~3.75厘米);


「鵲橋」——地球之間的通信,採用S波段(波長7.5~15厘米)。


對地球發送,使用螺旋狀的中增益天線,

在S波段下,最高通信速率為 2 Mbps

。這個速率已經完全滿足轉發嫦娥四號、月兔二號的通訊需求了。


當然,理論上「鵲橋」還可以調轉方向,用傘狀天線對地實現 10 Mbps的X波段數據傳輸,只是它本身沒太多數據可傳的。


鵲橋」除了通信轉發功能,只搭載了荷蘭研製的低頻射電天線等科學載荷,進行相關試驗。


但它可以實現對地、對月、對日和對慣性空間任意目標指向與跟蹤的三軸穩定控制,為著陸器、巡視器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與數據傳輸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美國火星任務的通信對比】


沒有對比就沒有參照系,也缺乏說服力。


目前除了中國,沒有其他國家有月球表面任務,但在火星有,也是需要火星車、探測器與火星軌道上的信號中轉。


目前,NASA在火星上有如下工作的探測器:2004年著陸的「機遇」號、2012年著陸的「好奇」號、2018年降落的「洞察」號。


但「洞察」號是固定設備,創造了月球車火星車工作時間14年最高記錄的「機遇」號,去年在火星多年不遇的超級大沙塵暴中斷電,至今未能喚醒,估計凶多吉少。所以只討論900公斤的「好奇」號。


美國的從小到大三代火星車:90年代火星探路者,2014年機遇號、勇氣號,2012年好奇號


NASA現有的火星中繼網路由多個火星軌道器組成:


2001年抵達的「奧德賽」(ODY),低軌;2003年抵達的歐空局「火星快車」(MEX),高軌;2006年抵達的火星軌道偵察器(MRO),低軌;2014年抵達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蹤(MAVEN),高軌;2016年抵達的歐空局氣體跟蹤軌道器(ExoMars),低軌。


這幾個在軌衛星都有中繼轉發功能,但由於MAVEN、ExoMars還在忙於火星大氣探測任務、MEX碼率太低(最高速率128kbps),所以已經沒有什麼任務的MRO、ODY成了中繼通信的主力。


火星車的三個轉發路徑


而工作壽命已有18年的ODY最高速率也只是256kbps,MRO(以及MAVEN、ExoMars)卻裝有新式收發信機,雖然是UHF(分米級波段),理論最高速度卻達到了2 Mbps,成為當仁不讓的傳輸主力。


看上去,挺強大是不是?


「奧德賽」在火星軌道服役已17年—因為太陽風暴吹到火星,對衛星元件的摧毀比地球更弱


但MRO、ODY作為軌道高度300、400公里的低軌衛星,每天經過同一地點(「好奇」號工作位置)

平均只有2.5次,每次過頂時間平均只有8分鐘


每天短短的20分鐘傳輸窗口,加上其他工作任務限制,

即使MRO每天也只能中轉40 MB數據,ODY 14MB。所以,還真不咋地啊



而高軌的MAVEN衛星(遠火點6200公里)雖然因為軌道高聳,每次可見時間超過1個小時,但實際傳輸速率卻因損耗大減,

實際也只有22 MB


另外,火星車可以以32 kbps 與地球直接通信,但由於速度太慢,僅用於緊急情況。


2003年抵達的歐空局「火星快車」(MEX),在軌服役已15年


所以,

相當程度上,強大的「好奇」號火星車,實在是被通信狠狠地掐了脖子


相比之下,

「鵲橋」在距離月球7萬公里(低軌高度的230多倍)處實現560 kbps + 280 kbps的不間斷持續通信能力

,算可以了。



所以,合理的辦法是部署位於火星赤道的同步軌道(高度約17030公里)中繼衛星,一顆衛星就能能不間斷覆蓋到半球的大部分區域。當然,需要兩口夠大的天線來分別接收、中轉信號。


這或許就是未來中國搞火星落地探測任務時,需要先發射的保障星。


火星軌道偵察器(MRO),配備3米直徑天線


另外,從火星軌道到地球的傳送,火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最小6000萬公里,最大4億公里。以MRO的3米口徑天線,最近處速率可達6 Mbps,但最遠處則嚴重下降。


這就對未來載人登火的通信保障提出了重大挑戰。大概得需要一塊類似韋伯太空望遠鏡6米甚至10米的大天線。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發射日期從2007年推到2021年,預算已經向100億美元進發


目前中國深空網與嫦娥四號任務情況大致就是這樣。


先別說中太陽系、外太陽系任務,一次飛掠,慢慢傳一兩年的模式;就拿最近的月球、火星任務來說,保障落地探測、不間斷傳輸也是一件很具挑戰的事情。


可以說,都很難。



據透露,中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

計劃在2020年7月份正式發射火星探測器,經過10個月的飛行,到2021年到達火星,著陸火星表面並進行巡視探測


其後,

計劃2028年左右進行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採集火星土壤返回地球


此外,還將在2030年前後開展木星系探測和行星系探測。



說到底,探索星辰大海,基礎還是得在地球上。


而這還只是內太陽系而已。由此進一步延伸,射電望遠鏡、脈衝星、深空探測、外星文明,這些就更不是一篇文章能說得清楚的了,以後再慢慢聊吧。



——————————


1、題圖、尾圖為

@COLTZ

 2012年繪製的一整套《三體》系列概念圖的其中兩張。更多精美原創概念繪圖,可訪問 @COLTZ 微博相冊。


2、佳木斯站等中國深空測控網圖片、視頻,主要來自中國航天相關官方微博 

@我們的太空微博 

@China航天

,主要攝影者 呂炳宏。 特此感謝。


3、主要參考資料:吳偉仁, 王瓊, 唐玉華, 於國斌, 劉繼忠, 張瑋, 寧遠明, 盧亮亮,< 「嫦娥4號」月球背面軟著陸任務設計>,《深空探測學報》2017-2


(全文完)


想了解更多的航天科普新聞,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航天愛好者」!


歡迎各位愛好者投稿,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歡迎訪問我們的網站:

www.spaceflightfans.cn


最新的航天新聞聚合和發射預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天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東瀛上空的流星——日本返回式衛星發展簡介
【快訊】人類首次!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TAG:航天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