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戰爭時期曾有起義、投誠、投降一說,這三者有什麼區別?

解放戰爭時期曾有起義、投誠、投降一說,這三者有什麼區別?

整個解放戰爭時期,不斷有國民黨軍隊後來加入到中共的隊伍中。在相互作戰時,被俘和擊斃這兩個名詞很好理解,但是對於所謂的投誠、起義和投降人們卻似乎不太理解,其實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很好理解的。

這三個名詞根本上是國民黨軍隊停止敵對行為的三個層次。根據歸順的程度,分為起義、投誠、投降三種情況。起義與投誠相比較,更像是在兩方和平的狀態下進行的,而投誠或投降,卻是在戰爭前後歸順的,或是帶有被迫的含義。

用遼瀋戰役中得長春戰役來說。我軍發動遼瀋戰役之後,就將長春牢牢的圍住,而當時駐守長春的是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其中下轄著新編第七軍和第六十軍。六十軍的軍長是曾澤生,他為我黨長期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的諜報人員。還未開戰前,第六十軍就決定起義。1948年12月,在中共的要求下,曾澤生未放一槍一彈出城就率領六十軍起義,並放棄了自己所鎮守的防線。與此同時,我軍對長春的第七軍和國民黨第一兵團發動了攻擊。

國民黨新編第七軍軍長為李鴻,曾經為黃埔軍校畢業,雖然此人驍勇,但是在我軍長期的包圍下他們也無力駐守。側翼的六十軍投敵之後,新編第七軍便遭到我軍威脅,李鴻被迫只好與我軍進行和談,於是他便率軍投誠。

鄭洞國的兩個主力軍相繼歸順我軍,就只剩下了一些幹部團,面對著我軍幾十萬軍隊的圍困,這無異於是以卵擊石,所以鄭洞國在戰爭沒多久便下令全軍投降,由此我軍正式的解放了長春。

從長春解放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三者的區別。國民黨軍隊還未在開戰之前就成建制的歸順我軍這叫起義。包圍之後,面對著我軍威脅,只好籤訂歸順協議的這叫投誠。而開戰之後為我軍繳械,被迫歸順這叫投降。

起義和投誠相比,更顯的較為主動,因為這是軍事首腦將軍主動歸降的,而不受戰爭的威脅。在歷史上,石友三和韓復榘就因為受到了蔣介石的賄賂而背叛馮玉祥。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後,蔡廷鍇的粵軍也曾發生過倒戈國民黨的事情。這種歸順模式一般都是兩方在商量好之後行動的,它是對手的主動歸附,而分受到威脅。

在解放戰爭中,起義過來的軍隊一般都由原領導統一指揮,只不過是僅僅換了面旗幟。在共產黨看來,起義軍隊就是自己人,它的序列就應當保留。但對於投誠和投降來說,這就不同了,不管是投誠和投降,國民黨原先的建制都是要被拆散的,除了一小部分加入中共軍隊外,其他人都要被遣散回家,因而投誠和投降部隊在待遇上就比原起義部隊要差很多。

起義部隊中,原國民黨將領董其武、陶峙岳、陳明仁都被封為開國上將,最可恨的就是郝鵬舉,復而反叛,最終為我軍擊敗,落了個身死名裂的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新論 的精彩文章:

遞煙時發現只剩一根了怎麼辦?毛主席一個高情商動作,巧妙化解

TAG:歷史新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