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事上磨之唯一路徑

事上磨之唯一路徑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在修習陽明心學時,我們嘗嘗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說人人都是有良知的,是真善美的,是正直的。為什麼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存在許多違背良知的事情呢?就像今天在微博、微信中被刷屏的一件事:一位小姑娘在一酒店裡面被歹徒勒索、挾持,現場的工作人員,以及住在酒店裡面的客人,只有一位女士出手相助,其他人都袖手旁觀。為什麼見到這樣不好的事情,沒有人會出手制止?可見,已經缺乏對事情的基本性的判斷,同樣就算是判斷清楚了,也不願去出手。這就是「良知」被遮蔽了。良知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有,這是陽明心學的三大基礎哲學命題之一。

如何把被遮蔽的良知擦拭清楚,讓它重新喚醒和解蔽呢?陽明先生在里就提出一個觀點: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觀點——事上磨。

我們把良知比作一面銅鏡,陽明先生所處的時代沒有水銀鏡,所以銅鏡需要不斷地被磨亮。磨亮後才能準確的反映身邊的事與物,同時會找到與之對應的解決方法。我認為是一個方法論,也是一種理念。事上磨就是告訴我們遇事要練心,要澄明自己的良知。很多時候我們經常說要具備什麼條件之後,我就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要是沒有這樣的條件,我無法完成。按照陽明先生的觀點來看,每經歷一件事情,都是歷練自己的好時候,不論結果好與壞,關鍵是我們能從面對的事情當中,得到什麼東西。因為任何一件事情從某種角度來講,都是我們前期積累的結果,是以前做出的事情,是一個昨日之因所結的今日之果。當在若干年、若干天或者一段時期後,在一定的環境中,因不斷的聚合,形成今天的果。也就說明了我們以前處事的方法,在今天終於得到一個有形的東西,一個果。而這個果形成後,正是考驗我們的時候。

所以,我們要認真地處理好每一件事情。從事情中思考自己以前種下的因是什麼,今天收穫的果是什麼。這些因又反映了認知結構,心理狀態的一種特點。當沒有這個果出現時,因我們並不知道,而這個因其實也是我們內心的反應,折射在我們的行為之上。就像我們去看病,必須是到了犯病的時候,或者是那個器官疼的時候去醫院裡檢查,才能檢查得更加清晰,才能確認病情。每一件事情的發生,正是我們長期積累的結果。如此磨鍊我們的心智,會更加有針對性、更加的有效。

在陽明心學裡,「知行合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我們最熟悉的概念,也是理解最為偏頗的一個概念。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練後,達到心靈回歸良知。簡單的說就是有形的東西和無形的東西怎麼連在一起,它背後的機理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指的是人類的一種狀態和原理。人和動物是不一樣的,動物只是受本能的驅使。但是人不是,人行為不僅受自己本能的驅使,人還受教育、知識、道德等等的左右,這是人和動物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一提到知行合一總就會想到:言行一、說話算數、說到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少說空話多干實事;說到容易做到難、知道容易行動難、說起來誰都會說關鍵是要做、強調執行力等等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在如今的社會,提到知行合一,就會認為你要行動,你要說到做到。我們說這樣理解知行合一,是一種善意的偷懶。那麼,知行合一,應該是什麼樣呢?還要從陽明先生的觀點當中,尋找知行合一準確的含義。

知行合一,可以理解為知行一體。合一這個詞是為了表達的方便。實際上,人的良知也好,知行也好,知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它指的不僅是知道、技能,知識、良知,還包括價值觀、選擇標準,是屬於人的精神層面的。其實,任何一個人的知行都是合一的。我大腦里是怎麼想的,我的行為一定會與它相對應。如果說一個人要言行一致、說話算術,實際這是兩個行為,不是指的一個行為。

比如說,我明天打算請芯聆書苑的兩位教師去藍色港灣吃飯。當我說出這句話時,「說」就是行。我為什麼說這句話呢?因為我覺得這兩位小姑娘工作挺辛苦挺努力挺認真,應該鼓勵她們一下!以自己的舉手之勞,使這個世界善良的總量有所增加。在這樣「知」的支配下說出這句話,這叫做知行合一。可是到了第二天,我突然臨時有事。只好和她們說,今天吃不了牛排了,能不能改期呢?這時,我是說到還沒有做到,但是我的知行依然是合一的。我不請他們的行為是我經過比較和判斷之後,做出的決定。所以這也是知行合一。

無論外界的環境如何,我們受過什麼樣的教育,心裡要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生之為人,應該做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情。比如說,獨立思考,社會責任的擔當,幫助別人,照顧家人,照顧萬物等等,這就是知。如此一來,我們的行為方向和行為品質也會發生變化。有句話說的好:「人不為(這裡是二聲)己,天誅地滅」。這句話的意思不是為自己,而是人要成為自己。老天賦予我們人的形狀,我們就要成為一個人,否則就對不起天地。這就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所以,陽明心學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告訴每一個人,我們天生良知,擁有活出自己的能力,和心懷美好的方面。我們要努力活出自己這和別人沒有關係。人一輩子要做的事情,就是構建一個以良知為基礎的自我為中心的世界的評價體系。我們始終是一個人獨自前行的過程,和別人沒有關係。活出自己,活出自己人的味道和模樣,為這個世界增添屬於自己的光、熱和溫暖。這就是陽明心學,一個具有啟迪、指引方向的道路

綜上所述,陽明心學的三大哲學命題: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它的路徑,是事上磨。事上磨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應用,在每一件事情上實踐!好好的睡覺,認真的吃飯,愛惜身邊人,珍惜眼前物,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無需刻意,只要認真實踐就好。

事上磨還要防止形式主義,孔子在《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keng,一聲)然,小人哉。」譯成白話就是:說出的事一定可信,說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辦到,這是個淺薄固執的小人呀。怎麼樣?你和你的小夥伴都驚呆了吧!

事上磨首先要立志,設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要認識你自己,成為你自己。人人都具有良知,人人都具有成為聖賢的可能性。

最後,列出三個『』事上磨『』的起點。

第一,承認天生自利心;

第二,承受一生無明狀;

第三,承諾終生致良知。

具體而言,首先,我們要承認,每個人天生都會優先考慮自己,這和自私沒有關係。這是天道,不是丟人的事情。第二,一生無名狀,為什麼說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因為很難得嘛。人在感知和認識能力上的缺陷,導致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與外界交流,還自認為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比如,在同學們聚會時,每個人都是急著表現自己,炫耀自己。沒人會問你:你說什麼呢?所以說,每個人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我們要做的是打破這種自以為是的狀態,保持一種清醒和警覺,這叫做無名狀。最後,我們終身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澄明自己的良知,這叫做終身致良知。

所以,事上磨是我們「致良知」的唯一路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陶淵明:人生苦短,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乾淨,才是一個男人最頂級的魅力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