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臨急抱佛腳」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臨急抱佛腳」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有句俗話叫「無事不登三寶殿」,這是在人際交往中常用的一句話。比喻沒有事不會登門造訪,只要登門,必是有事相求。那麼,這個三寶殿指的是什麼呢?

「三寶」這個詞出自佛教。佛教中,稱「佛、法、僧」為三寶,佛寶指圓成佛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泛指一切破迷開悟的眾生。正所謂「前一念迷,佛即眾生。後一念覺,眾生即佛」;法寶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僧寶指依佛教法如實修行、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的出家沙門。也就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的僧人。佛法僧三寶其實就是佛教的代表,三寶即指佛門。有句話叫「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喜舍萬文收」,便是指佛門中積福修善,功德利益最大,福報也最大。

三寶殿,即三寶所在之殿,也就是佛教信徒登場做法事的「大雄寶殿」;佛家珍藏經書、經典之所「藏經樓」;還有僧人睡覺的「寧靜禪房」。

「三寶殿」只有較大規模的寺廟才有,像少林寺、棲霞古寺、普陀寺等。這三處地方,是清靜高潔的佛教重地,不可隨意亂闖,所以也就有了「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俗語。

佛教信徒初一、十五拜佛頌經;新年、節日祈福祭天;戰爭、災荒、婚喪、生日、病痛……常要求神拜佛;法事、儀式、招魂拜佛上香、請僧人出廟;軀體康復、考試中舉、生兒育女因許願還願也要去寶殿……總之就是「無事不登三寶殿」。

世人求神拜佛,燒香許願,卻未必了解佛法的真諦。所以才會有「無事不登三寶殿」的做法。也就是只要去寺院、登大殿,就必定有所求。如果無所求,便不會去寺院。

當然了,僧人們和其他虔誠的佛教徒,一般在齋日都會登寶殿,拜佛誦經持咒,並且平日里依照佛法教導修行,而不是有事情相求,才「臨時抱佛腳」。

咱們再來說一說臨時抱佛腳,宋、元時代,統治階級大力提倡佛教,凡犯有各種罪惡的人,都可以請求寺僧保護而得到赦免。因此,犯有重罪的人,只要投身三寶門中,即可得救。後來,這句諺語發展成: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

「臨急抱佛腳」這句俗語最早是東漢時由外族人傳入中國的。古時候,在雲南的南面有一個小國家,這個國家的民眾大多信奉佛教。

有一次,一個死刑犯越獄逃跑,官府發現後即派兵丁差役四處追捕。那個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後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難以逃脫,便一頭撞進了一座古廟。這座廟宇里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坐像。罪犯一見佛像,心生悔恨,抱著佛像的腳,號啕大哭,不停磕頭表示懺悔。他一邊磕頭,一邊不停的祈禱:「佛祖慈悲為懷,我自知有罪,請求剃度為僧,從今往後,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不一會兒,他的頭也磕破了,弄得渾身上下都是鮮血。

追趕而來的兵丁見此情景,被罪犯真心悔過的態度感動了,便派人去稟告官府。消息傳到篤信佛法的國王那裡,國王便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讓他入寺剃髮當了和尚。

後來,這個國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國來傳播佛教,將這個故事和所產生的慣用語「臨時抱佛腳」帶入中國,成了我們的俗語。

佛教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作惡之人如能真誠懺悔,棄惡從善,即便是臨急抱佛腳,也能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無事不登三寶殿」和「臨時抱佛腳」,正反應出佛門的有求必應。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者/不文

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天龍八部》是金庸巔峰之作,這個詞原本代表具有神通的八類眾生
原來楊家將靈魂人物佘老太君確有其人呢,她娘家人更厲害

TAG: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