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暴力電影並不會讓人變暴力

暴力電影並不會讓人變暴力

PG-13級(特別輔導級,13歲以下觀看需父母陪同)電影正在變得越來越暴力,心理學家們卻表示沒有證據證明這些電影在影院外造成了不良影響。雖然該項研究本質上並不能排除個體主觀差異的影響,作者認為把問題歸罪電影的暴力元素只會分散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力,從而無法找到真正的原因。


是否應該把暴力元素搬上大屏幕使其正當化、搬上大屏幕後是否會對觀眾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自從電影誕生以來人們一直爭論的話題。也許在電影誕生之前就有了類似的爭議,誰知道呢,也許古時候人們對著繪有戰爭場面的貝葉掛毯也在想這會不會勾起人的殺戮慾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暴力犯罪的蔓延,人們開始憂心忡忡,將目光轉向青少年兒童的觀影習慣。因此,當美國PG-13的全年齡段設定引起了額外的關注。

美佛州斯坦森大學的Christopher Ferguson教授為反方觀點提供了支持:「有證據表明PG-13與PG電影在未來只會越來越暴力,因為暴力元素更受市場歡迎也更能讓觀眾獲得滿足感,同時PG-13級電影又沒有少兒不宜的不雅鏡頭,因此大部分父母不會不讓孩子觀看。」


此外,Ferguson教授對比了1985年與2015年發行電影的暴力水平,並沒有在現實中找到對應的暴力水平變化。仔細想想其實也不奇怪,自上世紀90年代(美國)青少年犯罪率便開始下降,直至今日青少年犯罪水平與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而電影在變得更暴力)


在《精神科季刊》上Ferguson教授與維拉諾瓦大學的Patrick Markey教授一同表明,在控制了貧窮、缺乏教育等百分百會提高暴力水平的變數後,並沒有改變上述的情況。「如今大多數觀點相信,父母控制孩子接觸暴力電影是降低犯罪風險最簡單的方法,但實際上弊大於利。」教授說道。「面對複雜繁重的信息人們總偏向於選擇最簡單的,因此可能將社會、家長、政策制定者的力量集中在一個幌子上,真正亟待解決的問題反而被擱置。」


這不是二位教授第一次冒險反駁輿論了。三年前他們就在同一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總結回顧了多達22項關於媒體中性暴露信息對青少年性行為影響的研究。他們發現一旦控制變數,性愛場景的現實影響很弱,即使家長認為需要杜絕青少年的性行為,觀看性愛場景也依然沒有干預的必要。二人還發現研究方法越優化,得出的結論中媒體對青少年性行為的影響也越小。

本文譯自 iflscience,由譯者 南弗勒斯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貴到爆的5種日常開銷賬單
無聊圖大吐槽-201229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