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大江大河》讓「主旋律」成為「主流」

《大江大河》讓「主旋律」成為「主流」

「《大江大河》大結局,宋運輝燃情致敬!王凱微博告白,觀眾失戀了!」「守在電視機、視頻端等候更新,我們等的是一段在父兄輩心裡還保有溫度的真實記憶。」……一部「主旋律」大劇,讓觀眾隨之心潮起伏,念念不忘。

《大江大河》自去年12月10日首播,直至1月4日首輪播出結束,25天全程佔據索福瑞55城省級衛視收視的第一名,連續24天收視率破1%,東方衛視和北京衛視實現了雙台破1%,網路播放量超50億次。不僅收視成績持續走高,口碑也不斷發酵,在7萬多人評價的豆瓣評分體系中,以8.9的高分實力斬獲「2018年評分最高的國產劇」稱號。

「主旋律應該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日前在滬舉行的電視劇《大江大河》研討會上,作為該劇製片人的侯鴻亮很開心,「《大江大河》取得的一些成績表明,一個主旋律作品的社會影響是良性的,它的整個經濟收入是良性的,也一定能鼓勵更多創作團隊、內容公司來拍攝這一類型的項目。」

《大江大河》讓「主旋律」成為「主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電視劇《大江大河》海報

《大江大河》讓「主旋律」成為「主流」

電視劇《大江大河》角色海報

1、耐心真誠記錄時代光影

《大江大河》如何讓「主旋律」真正成為「主流」,贏得觀眾,引發共鳴?作為「上海出品」的影視作品代表,《大江大河》的創作過程對當前文化精品創作和生產有何啟示?研討會上,專家學者、資深媒體人和文藝評論家細緻「解碼」。

作為上海廣播電視台重大影視劇項目辦公室重新整合後的起航之作,《大江大河》改編自阿耐小說《大江東去》,袁克平、唐堯編劇,孔笙、黃偉執導,以宋運輝(王凱飾)、雷東寶(楊爍飾)、楊巡(董子健飾)、宋運萍(童瑤飾)四個主要人物的命運起伏為線索,生動再現從1978年至1988年,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里,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的代表們的奮鬥歷程,向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禮。

「宋運輝將一張寫著化學式的草稿紙折成紙飛機拋向天空的那一刻,讓人想起《阿甘正傳》影片開頭隨風飄來的白色羽毛,但那又是不一樣的東西,羽毛背後是不可控制、不可預見的未來,一張草稿紙放飛的是一代人的夢想。」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尹鴻坦言,「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看《大江大河》真的很有感觸。」

在尹鴻看來,打動自己的,正是這部劇蘊含的深厚的現實主義創作力量,而這也是《大江大河》能夠收穫主流受眾的青睞、被主流市場接受的力量源泉。

劇中每一集都有讓人過目不忘的細節。無論是服裝、化妝、道具,包括人物為角色設計的小動作等,都竭盡所能還原人物所處的年代背景。比如王凱用皺鼻子的方式去推眼鏡,看得出他飾演的宋運輝無論身處何地,骨子裡還是當年那個農村裡走出的書生。再比如,宋運輝是家中獨子,學習又好,透過一家人吃飯時的小細節,就能看出他在家中的特殊地位。

「這些小細節非常好地還原了一個現實主義的空間。但僅僅有細節的真實是不夠的,還要有大格局。」尹鴻認為,《大江大河》做到了,用細節還原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同時重視人物情感的挖掘,以此強化情節的推動力。

「抓住時代中一些人物的命運和波折,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高揚夢想和擔當。」在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看來,《大江大河》講述了「小人物的大時代」,是倡導深厚現實主義的重要成果,尤其根植於鄉村大背景,刻畫非常鮮活、生動、真實的人物形象,緊緊抓住觀眾的情感,打動觀眾的內心,讓觀眾與劇情和人物一起走,一起體會。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酈國義引用唐人李白的詩句表達他的觀後感。他認為,《大江大河》最大的成功是主創團隊對現實主義創作理念、創作道路的信仰、遵循和開拓。「這個團隊的創作理念就是要把一個時代的光影記錄下來,通過普通人的命運來折射我們時代的巨變。他們在創作當中那種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工匠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2、為奔跑者樹立精神肖像

《大江大河》播出後,在90後甚至00後年輕群體中引發共鳴,觀眾紛紛「催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真正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得到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年輕觀眾的追捧。

「《大江大河》是耐看的。」影評人李星文用「影像創新、敘事回歸」來評價這部作品,認為其標定了國產劇美學的新方向。採用寬屏拍攝,在一定程度上攝入更多信息量,城市的波瀾壯闊、鄉村的美不勝收都得到了體現。「戲劇要想取信於觀眾有賴於環境的共存,技術上的良苦用心,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用製作「加持」劇本,是這支團隊的核心強項。在李星文看來,《大江大河》同時也是深情的,它不是概念化的現實劇,更不是庸俗的情感劇,在社會廣角、人性深度上也有很好的呈現。

「這部劇與90後甚至00後形成了良好的對話關係。」上海大學副教授齊偉認為,這個觀眾群體是作為改革開放的受惠者、承載者而出現的,《大江大河》為他們找尋文化自信提供了關於父輩的故事。同為80後的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趙宜說,他甘願成為這部劇的「自來水」,「《大江大河》最重要的一個創新點在於,它連接起多個代與代之間的共情,藉助新媒介的形式進行生產,形成更廣泛意義上的創意融通。」

「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這部劇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追夢者、奮鬥者、奔跑者樹立精神的肖像。奮鬥的精神、追夢的精神、奔跑的精神,是各個時代永遠需要的,由此打通了觀眾年齡的圈層。」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看來,這一點難能可貴。

研討會上,作為改革開放親歷者,上海證券交易所設計者和創建者尉文淵說,《大江大河》讓他在看劇的過程中不斷回顧歷史,「通過文藝作品的方式,能夠使過來人有深刻回憶,也能夠讓下一代明白中國改革開放這段歷史來之不易。我們只有堅持不斷改革,才能使這個國家、民族更加發展壯大。」

3、質量是作品永恆的生命線

2018年,以《大江大河》為代表的一系列「上海出品」的影視作品成績頗豐。電視劇《外灘鐘聲》和《大江大河》同一天開播,《大浦東》緊隨其後,電影《春天的馬拉松》得到觀眾「清新又走心」的讚譽。

「上海的文藝創作在經過若干年能量的積蓄後,最近登陸熒屏的幾部創作相繼引爆文化的燃點。這些由上海出品、反映現實生活的劇作,不僅寫出了今天這個時代,寫出了歷史,而且寫出了今天這個時代所必需的青春氣息。」討論中,作為上海人的毛時安難掩自豪之情。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作為「上海出品」的影視作品代表作,《大江大河》體現了上海電視劇創作的高度和深度,有很多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與借鑒。除了創作中對現實主義精神的接續、對工匠精神的踐行,《大江大河》的成功還在於,無論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有一個很好的故事架構,好的故事為基礎,才有了整部劇的環環相扣、波瀾起伏。

講好故事,把故事講精彩,緊緊圍繞人民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著力推進文化精品創作生產和文化高質量發展,是擺在文藝工作者面前的時代課題。與會專家提出,文藝界應當聚焦重大歷史、革命、現實題材的創作和生產;深扎現實題材創作,把提高質量作為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書寫偉大時代,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時代的新傳奇、新史詩。與此同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自覺講精品、格調和品位,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斷追求新的藝術高度,追求新的精神高度,如此,方能唱響時代的最強音,讓「主旋律」真正走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