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如果你出現這10種情況的低血糖,一定要正確應對

如果你出現這10種情況的低血糖,一定要正確應對


「一次嚴重的低血糖或由此誘發的心血管事件,可能會抵消一生維持血糖在正常範圍所帶來的益處。」 


——美國糖尿病專家Cryer教授




正常人血糖值≤2.8mmol/L,糖尿病人血糖值≤3.9mmol/L即可診斷為「低血糖」。



低血糖發生三大主要原因



低血糖常常發生於糖尿病的治療過程當中,往往是因為三大原因:



  • 降糖藥物(包括胰島素)使用過量;



  • 進食量不足或用藥後沒及時進餐;



  • 運動量過大。




有些糖尿病友,平時飲食、運動、用藥都很有規律,可仍然會發生低血糖,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低血糖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大主因之外,往往還有一些其它誘因。



10種低血糖情況的應對措施



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低血糖背後哪些鮮為人知的原因。


1.2型糖尿病早期在餐後4~5小時,易出現低血糖



在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失調,進餐後的胰島素分泌高峰明顯滯後於餐後血糖高峰,會導致患者在

餐後4~5小時(相當於下一餐的餐前)出現低血糖。

應對措施:


少吃多餐或口服α-糖苷酶抑製劑。




2.過量或空腹飲酒,易出現低血糖



飲酒所致的低血糖又稱「酒精性低血糖」,既可發生於餐後,又可發生於空腹。

「餐後酒精性低血糖」常發生於飲酒後約3~4小時,

多因酒精刺激胰島素分泌所致。

「空腹酒精性低血糖」常發生於飲酒後約8~12小時,有兩個原因,一是酒精可以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異生;二是光顧喝酒沒有吃飯,肝糖原儲備不足,進而導致肝糖輸出減少。

應對措施:


飲酒不宜過量,飲酒一定要吃飯,尤其不要晚上空腹飲酒,肝功能不良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忌酒。




3.胰島素治療患者如果注射部位脂肪增生,易出現低血糖



長期在同一部位反覆注射會導致皮下脂肪增生,出現硬結,這會延緩對胰島素的吸收,造成餐後血糖先高後低。

應對措施:


注意經常輪換注射部位,避免出現皮下脂肪增生。還經常檢查注射部位的皮膚,一旦發現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結等現象,應立即更換注射部位。




4.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易出現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由於植物神經病變引起胃腸動力減弱、胃排空能力下降,稱為「糖尿病性胃輕癱」,

多見於病程較長、血糖長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

合併「胃輕癱」的糖尿病人由於胃排空延遲,食物長時間滯留在胃中而無法進入腸道,食物吸收的時間不確定(往往是延後),使得降糖藥物(如胰島素)的作用高峰與餐後血糖高峰不匹配,因而容易出現血糖波動及低血糖。

應對措施:


①改變飲食結構,改為低纖維素、半流飲食;②調整給葯時間,將餐時胰島素(如「門冬胰島素」)的注射時間適當後延。




5.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易出現低血糖



肝臟與腎臟是體內兩個非常重要的糖調節器官。慢性肝病患者由於自身肝糖原合成及儲備不足,糖異生能力下降,容易出現空腹及夜間低血糖;腎功能不全患者由於腎臟對藥物的清除能力下降,使得降糖葯(包括胰島素)在血液中大量蓄積而導致低血糖。

應對措施:


積極改善肝腎功能,根據血糖監測結果,適當下調降糖藥物的用量。




6.「腦垂體、腎上腺及甲狀腺」功能減退情況,易出現低血糖



垂體前葉功能減退及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的患者,由於糖皮質激素、腎上腺素等升糖激素缺乏,很容易發生低血糖。甲減患者由於體內代謝減慢,對降糖藥物的清除能力下降,致使低血糖風險增加。

應對措施:


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激素替代治療等。




7.糖尿病患者妊娠與分娩時,易出現低血糖



孕早期由於妊娠反應比較明顯,進食不足加之妊娠嘔吐,孕婦容易出現低血糖。分娩後,隨著雌激、孕激素的水平明顯下降,產婦血糖也隨之降低,如果患者的胰島素沒有及時減量,也容易發生低血糖。

應對措施:

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飲食不宜控制過嚴,分娩後,應及時下調胰島素用量。




8.糖尿病「蜜月期」易出現低血糖



無論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在發病之初,通過短期強化降糖治療,胰島功能都會得到一定改善,有些病人只需要很少的胰島素甚至完全不用藥血糖也能維持正常,這段時期我們稱之為糖尿病人的「蜜月期」。

如果進入「蜜月期」後,患者仍維持原來的藥量不變,勢必會發生低血糖。

應對措施:


加強血糖監測,及時調整降糖藥物用量。




9.服用非降糖藥物時,也可能出現低血糖



降糖藥物引起的低血糖除外,需要警惕的是某些非降糖藥物引起的低血糖。近年來,

臨床報道比較多的是喹諾酮類藥物(如加替沙星、氧氟沙星等)、抗甲亢藥物(如他巴唑)引起的低血糖。

應對措施:


及時更換其他藥物。




10.胰島素瘤患者易出現低血糖



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空腹低血糖,患者神經缺糖癥狀比較突出,常常表現為肢體抽搐、驚厥甚至意識喪失。患者胰島素釋放指數增高(>0.3),飢餓試驗陽性。

應對措施:


手術切除腫瘤。




導致低血糖的原因很多,既有常見的,也有少見的。如果頻繁出現低血糖情況,一定要找出病因,對症治療。



添加微信號

【控糖教練-崔紫玲:tys2809】

,加入糖醫生醫療團隊交流。



編輯:羅春燕



排版:瑞芝


圖源:網路,侵刪


版權:糖醫生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全部或部分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抗寒冬,家有糖友的內分泌醫生這樣給家人支「暖」招!


班廷獎得主:脂代謝紊亂或許才是2型糖尿病的禍根!


喚醒胰島功能,你比醫生的作用還大




低血糖太可怕,轉發點亮告訴身邊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醫生健康管理 的精彩文章:

辛苦一年控糖效果如何? 這份清單可以告訴你!
只要血糖達標就萬事大吉了?

TAG:糖醫生健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