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是覺】過去出家人都要托缽乞食,聽說「缽」又叫做「應量器」,請問這個名稱有什麼特殊的涵義嗎?

【如是覺】過去出家人都要托缽乞食,聽說「缽」又叫做「應量器」,請問這個名稱有什麼特殊的涵義嗎?


編輯說明


現在社會信息複雜,價值觀模糊,很多當代問題找不到確切的回答,經常道聽途說,所以上海大覺文化傳播特別推出「如是覺」專欄,針對微友們所提的問題答疑解惑,並引用星雲大師的智慧語錄來領航重啟人生模式。



Q


過去出家人都要托缽乞食,聽說「缽」又叫做「應量器」,請問這個名稱有什麼特殊的涵義嗎?


托缽乞食法在原始佛教僧團中,是每日必行的修行之一,僧伽們雙手捧缽,不分貧富,不揀精粗,無論凈穢,向信眾次第托乞日用所需,讓一般人能夠種植福田。

過去出家人有「三衣、缽、具不離身」的規矩,衣、缽,是一個出家人最基本的生活必用品,也是屬於法物的一種。

缽是出家人的食器,圓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製,為如法的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的食器,又為應腹分量而食的食器,故又譯作「應量器」。有三事相應:

一是色相應,所持的缽要灰黑色,讓人不生愛染心。

二是體相應,缽的質料有土製的,也有瓦燒的,總之要粗糙,令人不起貪慾心。

三是量相應,應量而食,少欲知足,要吃多少,就托缽多少。

托缽乞食有別於世俗上不事生產的乞討生活,其中有很深的道理。沙門向世間的人托缽,接受物質方面的供養,而出家人則為信徒們講說佛法,一為財布施,一為法布施。信眾以物質來供養沙門的色身,而沙門則以佛法來長養信眾的慧命。

托缽使佛教和社會接觸在一起,產生密切關係,使佛教的真理能夠散播於人間,而不是少數人退隱山林的調劑品。而沙門在托缽時,次第乞食,主要在培養平等心、忍辱心,對於對象的貧富、食物的甘美或粗劣,不敢妄生差別,以慚愧心來接受信施,以慈悲心將佛法還施於信施。借著托缽的制度,佛陀成道後,住世的四十九年之中,宣說了無盡的妙法,度化了不少的大眾。

後來,隨著各國風俗民情的不同,原始佛教的托缽制度,在中國叢林已不再沿用,而改以過堂的方式,大眾集中到齋堂吃飯。吃飯時,大家不貪不著,不揀擇食物的精粗,能吃多少就盛多少,若有剩餘而不食用,則是違犯規矩。所以,過堂與托缽一樣,都注重飲食的衛生,也符合個人食量大小揀擇。


如是解




順治皇帝贊僧詩云:「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無論是三衣或缽,都代表清凈的僧團,象徵修道者的人格。



摘錄自

《佛學教科書》佛教常識


本專欄為微友開放提問通道

有任何問題請記得在留言板留言


我們會有專人為您陸續解答



點擊"閱讀原文" 至大覺文化微店請購!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大覺文化 的精彩文章:

【如是覺】阿彌陀佛聖誕即將到了,一般寺院都會舉行念佛法會,請問為什麼要念佛?還有應該如何念才會有效果呢?
要建設哪些希望工程? 星雲大師提供四點意見

TAG:上海大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