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2018 年年末,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了一份調查問卷,想了解「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短短一句話其實可問的不少。比如說,誰是「我們」。又比如說,「公共話題」在各種人心目中意味著什麼。更別提還有參與方式之類的細節。

之所以要做這份調查,恰恰是因為我們希望了解這些問題的答案。

「公共話題」不是被人經常提起的字眼,但一個人要接觸公共話題,拜社交網路所賜,那就太容易了。紐約時報報道過一個故事,一個叫 Erik Hagerman 的人在美國大選一結束就決定停止閱讀有關政界的一切文章,在特朗普時代選擇過一種「一無所知」的生活。禁止和朋友討論時事、禁止使用社交軟體,只看看天氣預報。詹姆斯·科米、俄羅斯、入鏡禁令、另類事實、貓咪帽、大核按鈕,一概不知。「我的情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健康」,這位完全退出公共討論的人後來說。

在中國完全離開社交網路有點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許多人的社會關係和社交網路高度重合。一件事發生了,在極短的時間內,你可能會被官方媒體、朋友圈小道消息、公眾號的熱點推送和各類網站轉發評論挨個知會一遍,但弔詭的是,你也可能對這件事一無所知,只因它並不在你的「同溫層」內,哪怕它在別人那裡已經沸反盈天。當然,我們這兒還常常面臨一種狀況,一件事發生了,一件事又消失了,偌大一個互聯網,不使勁根本找不到一點痕迹。

公共話題未必能催生公共意識。鼻子上有一顆青春痘在化膿,必然比遠方沒學可上的一群孩子更容易獲得你的關注,這實乃人之本性,倒不是說人心冷漠,這是具體事務相對於抽象宏觀存在的天然優勢。

退一步說,在大多數人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里,公開發表意見,以及構建對某個公共事件的認知體系從未被提上議程。一個既不被鼓勵參與、也不知如何參與公共話題的巨大群體,如今被裹挾進互聯網,隨時隨地消費各類公共話題,或者被消費,美其名曰「吃瓜群眾」。

「吃瓜群眾」的一切經驗,都是在戰鬥中學來的。說戰鬥其實並不為過,社交網路里的討論引發的憤怒並不會輸給面對面的衝突;打進各類隱匿的圈子,必然要先學會一系列黑話;身份認同可以完全和社會地位無關,但態度和立場一定要在同一個陣地……

好奇心研究所的日常觀察有一大部分都圍繞這些展開。現在我們希望知道一些更樸素的信息: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

這次通過在線調查進行的問卷共收到 4444 份有效反饋(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可疑,但的確是真的)。參與者和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受眾有很大的交集,其中超過八成是 19-29 歲的年輕人,近七成為本科學歷,大多數居住在一二線城市。由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女性佔了大多數。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以下是調查所得結果,以及我們的一些看法。

你覺得什麼是公共話題?

在我們的問卷中,人們普遍(超過八成的人)認為公共話題是「跟群體利益有關,對社會有影響的事」,但人們對「什麼是公共話題」的判斷並沒什麼統一標準。

在微博年度熱門話題中,#趙麗穎馮紹峰結婚#的話題閱讀量高達 57.2 億,而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認為「薛之謙出軌」、「網紅貓賣萌」等娛樂性話題不屬於公共話題。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2018 年在社交網路刷屏的話題中,各平台有所不同,但影視和娛樂話題在微博、微信、知乎都是參與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其中《延禧攻略》在微博上有 138 億閱讀量,在微信上有超過 11.9 萬篇討論文章。而「我不是葯神」則是知乎年度最熱的搜索關鍵詞,有超過 9.7 萬篇相關文章在微信上產生。微博中「偶像練習生、創造 101」的話題參與量高達 316 億。

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的調查結果里,被調查者參與的公共話題如下: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此外,在回答「除了以上這些, 2018 年你最關心/參與最多的事件」時,問卷受眾給出的排名最靠前的話題依次是:

  • #Metoo/性侵(613 次提及)
  • 天一案(347 次)
  • 稅改(226 次)
  • 貿易戰(233 次)
  • 憲法修改(129 次)
  • 金庸去世(73 次)
  • 疫苗(71 次)
  • 家暴(65 次)
  • 劉強東性侵(65次)
  • 江歌案(57 次)
  • 紅黃藍(52 次)

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參與/不參與公共話題?

此前好奇心研究所一項調查中,8113 個反饋里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自己在公共話題上是「吃瓜群眾」,止步於「已閱」,默默觀看,不討論不反駁不轉發。

但沒有表示也是一種表示,作為信息終端存在也是一種參與。就像開頭說的那樣,只要身處社交網路,很難不獲取任何和公共話題有關的消息。事實上,就連線下談話也佔了三分之一的比例。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的確,如今各國青年對政治的熱情普遍「冷感」。相比上一輩,這一代的年輕人更關心經濟、工作和生活。或是在政府管控下,沒有政治參與機會,或是注意力都被娛樂和消費佔據。日本的寬鬆世代青年認為投票不能改變什麼,所以政治參與意願不高,越南青年則沒有太多政治參與機會,因此對政治不熱衷。美國「公共宗教研究所」(Public Religion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 PRRI)2018 年的調查也顯示:過去 12 個月內沒有參與政治活動的年輕人將近一半(不參與政治活動的老年人不到四成)。

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人因看了太多新聞里的負面消息焦慮不已,患上「壞消息疲勞症」,進而迴避看新聞。在人人都在發言、信息爆炸的如今,不少人開始要求「不知情權」。Google 則在語音助手裡推出了一個「Tell Me Something Good」的功能,專門推送關於好消息的新聞來幫你喘口氣。

新聞(尤其是負面消息)的持續生產和迅速傳播會引發人們的憤怒、恐懼和挫折感。Knight 基金會和大學與研究型圖書館協會共同發起的大學生新聞消費報告顯示,51% 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無法分辨哪些新聞是重要的,68% 的人認為自己信息過載。

所以,為什麼我們還會願意參與公共話題?從結果看,並不僅僅因為「此事關已」。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壞消息疲勞」的普遍出現,又恰恰說明了人們對公共話題的關注度不僅沒有減少,甚至可能已經過高了。 相比起 2016 年流行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在 2018 年更多的出現了「實錘」、「坐等反轉」的網路用語。這也意味著,即便依舊是「圍觀」,吃瓜群眾也對新聞事實有了更多的要求,追劇一般希望看到最後被確認的事實出現。

在人人都在發聲、假新聞泛濫的社交網路,人們之所以不願意發表觀點的主要原因,在於對「事件/專業知識不夠了解」,擔心怕被「帶節奏」(2018 年「帶節奏」的使用次數在微信指數中環比上漲了 365% ),人們對公共事件的態度並沒有變得更加淡漠,而是更加謹慎。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此外,雖然「網民是健忘的」的說法深入人心,但在好奇心研究所的一項調查中,一個公共話題失去熱度後,從來都沒有再去搜索過後續的人,只有 6.3%。絕大多數人都對公共事件保有熱情,想知道「後來怎麼樣了」。只是對事件的記憶容易被新出現的事件覆蓋,等到相似的事件發生,人們又會回憶起那些「被忘記」的公共事件。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在參與公共話題時,我們把信任寄託於何處?

2018 年是公共討論空間急聚壓縮的一年。微博出台大 V 對粉絲的全平台禁言政策、網信辦針對網路「八大亂象」共關閉各平台 11 萬個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兩次調整個人註冊賬號上限(從 5 個到 2 個到 1 個,企業可註冊數量從 50 個降至 5 個),互聯網賦予個人的發聲權利正在被逐漸收回。

另一方面,2018 年的個人/自媒體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獸爺在微信公眾號發表《疫苗之王》揭露 65 萬支不合規疫苗內幕;崔永元在微博爆料女星范冰冰陰陽合同;丁香醫生髮表《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和它陰影下的中國家庭》直指權健傳銷騙局;中國 #METOO 運動也主要依賴於在社交網路里發聲的個人和新媒體。

此外,人們對媒體的信任感普遍降低。在美國,蓋洛普和奈特基金會在 2018 年 9 月發布的調查顯示,過去十年七成美國人對媒體信任度都有所下降。在中國,持有國家牌照的傳統媒體像「公知」一樣被污名化看待。好奇心研究所的調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新聞媒體的可信度高,這個數字比「更相信專業領域的大V」低了13%。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我們參與公共話題時的境遇如何?

雖然我們通常會覺得一個人「被人肉」是很嚴重的事情,但事實上,這件事發生的機會不太大。反倒是炸號和言論刪除顯得更普遍一些。此次調查中,將近三分之一的人曾經被刪除過言論,另外,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表示遭遇過網路暴力。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2018 年 3 月份開始大範圍流行的「杠精」,是網路噴子史在「娛樂趨勢」下的另一個階段。互聯網上從來不缺情緒化的反對聲音。起初,在講究輩分資歷的傳統話語體系里,一個人要熬到一定年齡/地位才有發言權,講究論資排輩長幼有序,聽話是懂事,頂嘴是叛逆。當 ta 擺脫權利關係束縛進入網路體系,ta 得到話語權,卻又還沒形成公共生活的共識,就急於通過否定他人來給自己權利感。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不同的是,貼吧時代的「鍵盤俠」的「噴」,更多以「匡扶正義」的名義,會自發聯合起來,組團進行網路制裁。隨著樸素是非觀下長大的 80 後開始進入而立之年, 以韓寒為精神偶像的憤青逐漸消失。更年輕一代的 90 後即便在反抗,反抗的目標也變得模糊,不再能凝聚起如「69 聖戰」般的大規模「噴友」。

而直播和彈幕的興起,讓「噴」這件事徹底淪為狂歡。貼吧里的噴子變成如今直播平台的嗨粉。人們把噴人當樂趣,推崇技巧和花樣,「腦殘不死聖戰不休」的口號變成了嗨粉「陳獨秀、佛了、我透、請裁判不要參加比賽」的流行語,噴人再不需要舉著「正義」的意義大旗。

一個說法是,憤怒的情緒能夠為平台和廣告商帶來流量,人們的憤怒十分容易被引導和利用。

在社交媒體上,道德和情緒色彩強烈的信息更容易得到傳播(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一條推文中每增加一個道德性或情緒性的詞語,它被轉發的概率就會提升 20%),指責作惡的行為有助於顯示自己的正義,樹立一個公共敵人能迅速激起群體情緒拉攏隊友,隊友點贊和轉發的反饋又會進一步增加人們的成就感。

我們的公共話題討論氛圍,不及格

調查顯示,八成受訪者給公共討論氛圍評分是「不及格」(10 分制中,得分小於 6 分)。有鑒於前述遭遇,這樣的分值也並不令人驚訝。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不過我們還想附加一些額外的觀察。

除了遊戲和二次元語言繼續滲透到日常用語外,2018 年中國互聯網還經歷了粉絲語言的大規模入侵,「C位、pick、彩虹屁、ky」,選秀節目的走紅,讓飯圈和偶像文化受到更廣泛的關注,「火到出圈」,即便不關注娛樂節目的人也在「轉發這個楊超越」。短視頻的興起,加速了流行語從「來自已經成型的網紅、大V」 轉向「全民爆點」。華農兄弟、廚師長王剛、小豬佩奇,以往各平台獨立玩梗、小圈子「圈地自萌」,也由於人們的「模仿、搬運、二次創造」的熱情變為跨平台傳播。

此外,網路流行語也在全面娛樂化。十年前,網路流行語更多來自社會新聞,「躲貓貓、樓脆脆、70碼、范跑跑、被自殺、我爸是李剛、我反正信了」,個人社交網路在公共輿論肩負著「圍觀改變中國」的使命。

2011 年後,微信上線,人們對公共領域的關注度開始轉向熟人生活圈,流行語中社會熱點減少,表達個人情感的語言增多,「給力、坑爹、傷不起、也是醉了、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2015 年後,中國手游成為互聯網市場主流,「豬隊友、NPC、SOLO、開掛、秒殺、戰五渣」這些遊戲用語成為當代青年日常詞典的一部分。

「圍觀改變中國」之後是「演算法改變圍觀」,猜你喜歡、熱門話題里開始被娛樂化信息佔據。

到了 2018 年,最熱的網路流行語,幾乎全部出自娛樂:「土味情話」「C位」來自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官宣」來自明星結婚、skr來自說唱節目《中國新說唱》、涼涼來自偶像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豬蹄子來自《延禧攻略》……

不只是流行語,以往對現實的各種針砭形式,也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招安。「解構」成了個人對抗權威的主流方式。年末興起的「六學」就是解構式批判的典型,人們用「復讀機般的二次創作」把對「六小齡童壟斷西遊記話語權、過度自我營銷和惡意標榜」的指責變成狂歡型調侃。

而這種消解了批判力量的反抗,最終並沒有對六小齡童的商業活動造成太大的影響,甚至成為六小齡童最好的廣告。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各類批評的聲音在娛樂化語言的裹挾下,反而成了幫助其打響知名度「黑粉」。用自黑的方式來洗白的「吐槽大會」的流行,也是如今娛樂消解批判的一個縮影。以往樸素的是非標準,在娛樂的糖衣炮彈下正在變得模糊。

此外,如今社交網路平台的發言權逐漸被固定在某個群體中,由於其他群體成員的缺席,小圈子政治正確開始形成。在年輕人掌握話語權的社交網路,有一種對老人和孩子的「多數人暴力」,老人都是碰瓷的,小孩都是熊孩子。由於大人在現實中受到過孩子無理取鬧的困擾,又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反熊孩子在單身居多的大人圈子裡逐漸被認同,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並和所有政治正確一樣開始「正確過度」。從抱怨吐槽熊孩子,到默許對熊孩子一頓打,再到為花式暴力熊孩子叫好。

再比如經濟增長以後,有錢的人變多了,中產階級掌握主流話語權的地方,「仇富」就開始變成「仇窮」。精英階層密集的地方,一出現醫鬧事件,就下意識挺醫貶患者,默認患者是來自窮山惡水的刁民,專職訛詐。

我們能怎麼做?

過去的一年,我們討論了一系列「如何進行有價值的爭論」的方法:如何對待分歧、如何對待受害者、如何避開公共討論的邏輯陷阱、如何用關係的角度進行理性的公共討論。

在全面自我審查的時代,我們對那些仍然對普世價值和真相抱有堅持的個人和組織保持敬意。對於個人而言,我們將面對的是各種清晰邊界的消失:事實和觀點的界限變得模糊、公共和私人的界限變得模糊、調侃和諷刺的界限變得模糊,權威和嚴肅都避不開被解構成「好玩」的命運。在人人都發聲的如今,我們越來越難分辨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真相。

然而這不代表人們不希望看到事實和真相。此前我們在一篇 Debate 文章里提及過,人們並非厭倦了真相,而是被追尋真相過程中的種種精力消耗拖垮了。這也是為什麼調查顯示,人們依然希望討論中有人可以靠擺事實來說服。

至於如何否定對方,我們也寫過一篇很管用的文章,分析了否定的七個層面。

如今我們如何參與公共話題?好奇心讓 4444 人回答了 22 個問題|2018年度話題

即便如今廣泛的共識已經很難再形成,但我們也看到,在公共事件發生時,有很多人從不同的角度分享他們的觀點和知道的事實,如果這些分享能夠在討論後沉澱出哪怕微乎其微的、向好的共識,我們也是在向前推進了那微乎其微的一步。

有一些習慣我們願意與你分享:

1.不把自我審查當做理所當然並習以為常。

2.但要對轉發和傳播的信息保有責任意識,發現自己錯了,承認並更正,及時更新自己知道的真相。

3.分清事實和觀點,更正事實性地錯誤,不強迫觀點一致。

4.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警惕,審視憤怒的來源,所有針對個人的憤怒都應該更加謹慎,不要讓自己的憤怒被人利用,不要加入網路暴力而不自知。

最後,祝我們都可以對這個世界保持善意,以及一份清醒。

本文所有製圖:鄭舒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Cover:如今」美國夢」與」美國第一」,和它誕生之初有不小差異
蔚來新車售價更低,但最快要明年二季度交付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