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履生:主題性創作帶動油畫民族風

陳履生:主題性創作帶動油畫民族風


文/陳履生

外來文化進入中國之後的中國化是中國文化發展中兼收並蓄的傳統。油畫從清代開始傳入中國後,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等一批西方畫家,主動改變畫法而融入中國,故得以招為御用。20世紀初,中國的年輕畫家自歐洲學成歸國後,也開始自覺實驗將西畫畫法融入中國創作,開啟了油畫民族化道路。

1939年赴法國留學、1943年赴敦煌探索的董希文,因為臨摹敦煌壁畫而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油畫民族風格。1952年,董希文接受原中國革命博物館委託,創作《開國大典》。他既利用了西洋畫在色彩表現上的優長,又吸收了中國民間年畫在色彩表現上的特點和方法,該作以及此後的《春到西藏》被認為是新中國大力提倡的油畫民族化的典範。董希文曾提出「油畫中國風,從繪畫的風格方面講,應該是我們油畫家努力的最高目標。」莫朴也說「創造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油畫,是重要的問題。」潘天壽還說「中國人畫油畫,要注意中國民族的特點……中國人無論畫什麼都應該有民族風格。」無疑,這是新中國美術的時代使命。而與之相關的努力,一方面基於中國藝術的發展歷史,另一方面立足於中國的審美傳統,同時,又指向當時油畫藝術風格單一化的現實。不管是「民族化」,還是「中國風」,實際上就是為傳入中國的西方繪畫形式培養能夠在中國生存的土壤,把西方的化為中國的。

當油畫傳入中國不久,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審美愛好,最常用的藝術手法是吸收中國畫中工筆畫的渲染法,使之去掉光影明暗,以一種柔和的畫面取悅觀者。新中國美術則改變了此前認識和實踐上的局限,以主題創作帶動油畫民族化的發展,其中以羅工柳《地道戰》為代表的「土油畫」,實際上是在另闢蹊徑的可能性中,通過創作打通另外一條道路。藝術的民族形式對於新中國的意義,既有社會的需求,又有藝術的自覺。在既要展現民族風格又要發揮油畫特點的時代困惑之中,這一時期的油畫家深深懂得油畫的民族風格非朝夕所能形成,必然經歷逐漸形成、不斷發展的過程。油畫民族化道路上的先驅人物顏文樑、劉海粟、林風眠、常書鴻、倪貽德、董希文、吳作人等美術家的實踐,都成為時代中極具研究價值的個案。新中國油畫出現的「民族風」訴求以及具體實踐,在這一時期的美術創作中也出現了用油畫顏料畫中國畫、用單線平塗的方法畫油畫等問題。所以,「不能狹義理解油畫的民族風格」,也一直伴隨在新中國美術的發展進程中。如同人們深刻認識到,若僅僅停留在西洋的表現形式上,那麼,中國氣派的油畫風格就不能建立。

1957年,吳作人曾明確提出:「中國學派的油畫,也不可能在今天定下它的規格和面貌,任何時候也不可能。」正因如此,油畫民族化在中國並沒有表現為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是以不同的個人風格顯現出這種「民族化」的多樣性,展現「中國風」的神采。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油畫發展進程中,從探求「形式美」到正視西方現代藝術思潮,油畫在回歸藝術本體的努力中,建構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藝術體系,可謂水到渠成。所以,在全國美展以及全國性的油畫展覽中,具有畫家個性的多樣性的油畫風格,成為當代中國油畫發展的整體流向。公眾越來越接受油畫,油畫作為中國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眾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從《父親》到重大歷史題材、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油畫作品表現強勁,備受關注。當這些作品與中國畫並置時,已表明中國社會已接受了油畫。正是因為在發展過程中的中國化,形式語言上的民族風格,使得油彩成為中國畫家熟練使用的一種體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油畫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融入本土的重要畫種,與中國畫一同成為推動中國美術發展的強勁力量,各個時期出現的經典作品作為當代文化的重要成果,在美育等多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承認吧,你就是最愛看韓劇
AMD能憑藉7nm工藝顛覆CPU&GPU市場么?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