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結構 Vionnet 廓形與插片

結構 Vionnet 廓形與插片

上世紀30年代的西方女裙,像是夾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一場短暫喘息。它既不同於20年代追求平等、掩蓋性別的激進,也沒有40年代戰火中謀取生存的無奈。自然的腰線、舒緩的形態、流動的裙擺,把本該屬於女人身體的自然曲線,又還給了女人。

而Madeleine Vionnet 無疑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

1876年出生的Vionnet,在法國時尚界聲名鵲起之時,已年屆五旬,然而她卻揣著滿滿的好奇心,一把剪刀、一塊坯布,不斷地試驗著、改善著。

我在觀察她的作品時發現,即便囿於30年代這一時代背景,她所設計的女裝幾乎都擁有相似的廓形,但她總有辦法找到層出不窮的裁剪思路。而實現這些思路的,常常是幾枚「插片」。若想說明這個問題,不如以以下三個案例和我貽笑大方的技術來稍作分析。

1

1929年Vionnet 設計的這條連衣裙,外觀極為洗鍊(見下圖),是她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儘管它誕生於20年代末,但已褪去小男孩風貌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合體腰線與波浪下擺。

這款長裙的結構,也顯現出Vionnet 對「天衣無縫」的追求。腰臀之間有一對菱形插片,藏得十分隱蔽,作用卻不容小覷。

Vionnet 設計於1929年的連衣裙,此件為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的複製品

圖片來源於日本文化服裝學院出版的《Madeleine Vionnet》

簡易結構圖

Vionnet 1929年連衣裙結構圖,參考Betty Kirke 的著作《Madeleine Vionnet》插圖繪製

結構說明

裙片為斜裁,以增強垂感。

整個裙擺加起來,幾乎成一個整圓。

腰臀處插片的應用,使裙擺波浪集中在兩側,而前腹與臀圍處較為服帖,顯得身姿纖細。

插片上∠AB、∠CD的角度,大於裙片上∠AB、∠CD的角度,才能夠將波浪展開。

插片的位置在腋下,手臂可以遮擋,顯然除卻功能以外,也考慮到美觀。

前裙片幅度大,後裙片幅度小,恰好使側縫線得以隱藏於波浪之中。

立裁坯布樣衣

立裁坯布樣衣

2

1932年Vionnet 這件堪稱經典的絲質連衣裙(見下圖),披巾與裙片巧妙地連成一體,雖說採用直裁,卻不乏飄逸。結構中也反覆用到「插片」這一元素。

Vionnet 設計於1932年的連衣裙,圖片來源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網站

簡易結構圖

Vionnet 1932年連衣裙結構圖,參考Betty Kirke 的著作《Madeleine Vionnet》插圖繪製

結構說明

矩形構成了結構的主體,其次是三角形。

在腋下和裙擺使用插片的方式,頗有中世紀之風。

在矩形構造的裙片上,夾入插片,而且要保證插片的角度大於切口的角度,以便展開波浪,其餘不夠的用量,用一片三角形(扇形)作為補充。

連身袖是Vionnet 處理衣袖常用的形式,她喜歡將布片從後向前圍裹,裁出合體袖形狀,再用一塊袖襠夾在腋下,以滿足手臂上抬需要。

立裁坯布樣衣

立裁坯布樣衣

3

如果說剛剛介紹的案例具有一些中世紀服裝的特徵,那麼下面這條設計於1937年的長裙,乍看起來,更像是從中世紀穿越而來(見下圖)。無論是形式還是結構,似乎都借鑒了中世紀服飾「cotehardie」。

Vionnet 設計於1937年的連衣裙,圖片來源於Betty Kirke 的著作《Madeleine Vionnet》

簡易結構圖

Vionnet 1937年連衣裙結構圖,參考Betty Kirke 的著作《Madeleine Vionnet》插圖繪製

結構說明

矩形又一次構成了結構的主體,10片三角形(扇形)的使用,豐富了裙擺的波浪。

用於收攏腰身的橄欖形省道與裙片切口連接在一起。

直線裁剪的領線,以巧妙的方式前後銜接在一起,並不會出現我們所熟悉的「肩線」。

肩袖的結構設計,更重注結構的單純性。

立裁坯布樣衣

立裁坯布樣衣

一些體會

對於沉浸在20年代~30年代迪考藝術形式之中的Vionnet 來說,破除服裝結構的曲線化,轉而尋求幾何化與單純性,是一種時代的必然。

而這種結構形式的幾何化與單純性,恰好也為中世紀服飾所具備。

相似的廓形,用不同的結構去解構和詮釋,可收穫不同的趣味。

是飽滿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使年邁者像個孩童。

可以被我們稱之為老師的,先賢也是其中之一。

-end-

本文系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聯繫原出處獲取授權

點擊瀏覽「廓形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FW服裝設計 的精彩文章:

12.09,歐貨/潮牌設計師、包裝設計師、童裝陳列師……
2019 早秋成衣系列

TAG:CFW服裝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