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是怎麼製鹽的?工序繁瑣,還能順帶開採天然氣

古人是怎麼製鹽的?工序繁瑣,還能順帶開採天然氣

四川博物館推出的《東漢製鹽畫像磚》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亮相,人們紛紛前來觀看。那一段王洛勇化身諸葛亮與當地鹽商鬥智斗勇,最終造福於民的精彩演繹,讓我們加深了對一代賢相的仰慕之情。

但是如果問畫像磚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我國古代人又是如何製鹽的呢?可能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這一期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畫像磚,其實就是印有各種畫像花紋的建築構件。它一般被用於墓葬中,可能是墓的主人想用它來裝飾墓室,也可能是墓的主人想借畫像上的祥瑞來保佑他上升飛仙。

其實它出現的歷史很早,不是在漢代才出現的。據專家推測,最晚也應該是在戰國時期,只不過從西漢中後期到東漢晚期是它的繁榮期罷了。

從東漢後期開始,畫像磚的樣式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趨向於簡單。而「畫像磚」的這個名字,到了清代中期才出現。又到了清代末年,逐步出土的畫像磚才引起世人的關注。個別出土的畫像磚被專家收藏,但更多的還是被晾在田野里。

在光緒三年,四川新繁地區出土了一批畫像磚。其中一塊磚上寫的是:「富貴昌,宜宮堂,意氣陽,宜弟兄,長相思,毋相忘,爵祿尊,壽萬年。」可以看出畫像磚覆蓋的題材非常多,還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研究當時的歷史社會非常有幫助。

古代人的生活其實並不是很好,雖然大部分人是農民,但也不缺乏一些能夠依靠煮鹽發家致富的私營工商業者。

在漢代,鹽的種類有海鹽、池鹽、井鹽、岩鹽等。海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內地則是食用池鹽,在巴蜀地區則是盛行井鹽。

對於如何生產食鹽,古人有兩種方法:一是煮,二是曬。煮鹽就是把海水或者是鹽池、鹽井中的鹹水經過高溫煎煮成鹽,這是在古代對普遍的一種產鹽的生產方式。曬鹽,顧名思義,就是依靠日光將鹹水中晒成鹽。

但是,巴蜀地區的井鹽生產與這些不同。他們需要先鑿井取鹵,再設灶煎制。因為鹽井很深,為了提高取鹵的效率,人們必須使用機械提鹵的方法。這種方式在四川境內非常流行,其過程就是《製鹽畫像磚》所展示的那樣。

古人們會開設系列裝置提取滷水,還會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鹽的運輸等操作。《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臨邛縣有「火井」,也就是天然氣井。找到火警之後,人們又想辦法進行「採氣」,據記載可知,當時的人們是「以竹木投以取火」,將火引上來之後則是「執盆蓋井上」,也就是把煮鹽的鐵盆反蓋在井上,使天然氣不致於擴散和外泄。

也就是說,早在大約兩千年前,我國巴蜀地區的勞動人民已經學會用天然氣煮鹽了,也非常有力地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鑿天然氣井和利用天然氣的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盛世史略 的精彩文章:

上古殭屍曾獨戰女媧,戰敗奪舍黃帝的女兒,後被觀音收為坐騎
皇帝選妃只有四個要求,有一條現代幾乎無人能達到

TAG:盛世史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