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齊燕血仇背後的樂毅、田單傳奇

齊燕血仇背後的樂毅、田單傳奇

一起讀國史。即日起,讀史將對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進行精選摘譯連載。此為本系列第04篇文章。更多系列文章請關注讀史公號查看底部菜單欄。

齊燕一直相安無事,及至蘇秦合縱,兩國更是結成友好盟邦,但是,不甘於平庸的齊宣王卻打破了兩國的平衡,多次趁燕國之亂,掠奪燕國的城池,甚至一度將燕滅國。

但世事輪迴,恩怨有報,最終,沒能滅燕的齊國,卻差點給燕國滅掉……

01、蘇代坑燕

蘇秦死後,他的弟弟蘇代、蘇厲也以遊說著稱於各國。燕國國相子之想謀得燕國大權,便與蘇代結為通姻親家,希望蘇代能好好地幫他一把。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姬噲接班,我們稱之為燕王噲。這是一個十足的糊塗蛋,一心想著國家強大,但能力卻十分有限。子之輕鬆謀得國相之職。

應該說,這個子之還是有些本事的,辦事十分果斷,且善於監督考核臣屬,一時使燕國出現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燕王噲軟弱無能,子之卻是個殺伐果決之人,久而久之,燕國便形成只知有國相,而不知有國君的局面。

然而,權欲心比較重的子之還不滿意,想像韓趙魏分了晉國,田齊代替了姜齊那樣,自己也通過努力過把國君之癮。但他的家族勢力又沒有韓趙魏或田家那樣深厚,怎麼辦?

就只能巧取了。最後,在與蘇代商議,找到上古堯舜禪讓的「外衣」後,他給了蘇代很多財寶,讓蘇代去為他活動。

公元前318年,蘇代找到了進言的機會。這年,他出使齊國回來後,燕王噲問他:「齊王能稱霸嗎?」

蘇代故意回答說:「肯定不能。」

燕王噲便追問為什麼?蘇代早已想好答案:「因為不信任他的大臣。君對臣連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作為大臣的怎麼可能死心塌地的為君王賣命?」

燕王噲點頭稱是。又在蘇代的忽悠下,把更多本來屬於君主的權力下放給國相子之。

過了一段時間,子之和蘇代又派出了鹿毛壽,讓他找到機會向燕王噲進言說:「人們稱道唐堯賢聖,就是因為他要將天下禪讓給許由,但許由不接受。這樣,唐堯既有讓天下的美名而實際上卻沒有失去天下。現在大王將國家讓給子之,子之必然不敢接受,卻會更加為大王賣命地管理國家。這樣,大王與唐堯就具有同樣的名聲,還能讓子之死心塌地為國賣命。」

燕王噲於是學唐堯,把國家囑託給子之。子之當然堅決推辭,而愈發表現地拚命幹活。因為奪權的真正時刻還遠沒有到來——雖然國君是昏庸的,但太子卻不傻啊,而且頗有實力。

於是,過了一段時間,鹿毛壽又出馬了,對燕王噲說:「上古時,夏禹舉薦伯益為接班人,但仍堅持以兒子夏啟的人做官吏。待到年老時,夏禹假惺惺地將天下傳給伯益。但由於官吏都是夏啟的人,伯益實際就是空架子。果然沒多久,夏啟就自行奪取了天下。現在大王說將國家託付給子之,而官吏依舊全是太子平的人,這就是名義上交付給子之,而實際上還是太子平當權啊。」

燕王噲便下令收繳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祿以上的官職都交給子之任命。從此,子之面南稱王,燕王噲年老,不再聽理政事,反而成了臣子,國家大事都由子之來裁決。

以上是史書的記載。除了上古不可證明的堯舜禪讓傳說,君主主動禪讓的,古往今來,僅此一例。若史書記載沒有走樣,是真實的話,燕王噲真是一個傻子。不過,讀史君認為,燕王噲或許真有點傻,但也不至於如此之傻。他之所以這樣做,很可能和後世王莽篡漢,司馬篡曹一樣,是子之掌控了實權,將他握在了手心,被迫這樣做的。

總之,子之是個野心家,一步步行使著篡位的陰謀,大力清洗不服自己,以及太子平的勢力,結果搞得燕國大亂,民不聊生。

公元前314年,眼看自己的勢力一點點被拔掉,太子姬平在得到齊宣王的保證援助後,聚集死黨 ,派將軍市被進攻子之。不料市被卻反戈攻打太子。反戈原因不詳,大概是被子之策反的吧。就這樣,被打個不及的太子戰死。燕國一時陷入內亂。

此時,最高興的是齊宣王,他哪裡有好心幫太子平,無非是覬覦燕國的土地而已,遂命章子為大將,率領國都周圍五城的軍隊及北方的部隊征伐燕國。燕國士兵毫無戰意,城門大開不守。齊國便捕獲了子之,把他剁成肉醬。燕王噲也同時被殺。

我們前面一篇文章中曾經說到,齊宣王在是否趁亂打燕國時,曾請教過孟子,孟子給出的建議是,此時燕國君臣昏庸,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中,齊國正好前去拯救,燕國百姓一定歡迎。等攻打了燕國昏庸的政權後,施行仁政,則可化燕國百姓為齊國百姓,從而使燕地為齊土。

齊宣王聽從了孟子攻燕的建議,但是攻佔燕國後,卻將孟子實施仁政的建議拋之腦後,縱容軍隊燒殺搶掠,施行暴政,結果燕國人紛紛反叛齊國,齊王嘆息說:「我真慚愧沒聽孟子的話。」又加上諸國前來干涉,齊國不得不放棄對燕國的侵佔。

但經過這麼多年的折騰,燕國已元氣大傷,好在繼位的太子姬平之弟姬職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多年後,倒霉的就要輪到齊國了。

02、千金買馬骨

公元前312年,燕國貴族共同推舉太子姬平之弟姬職登基,是為燕昭王。齊軍無奈撤退後,昭王憑弔死者,探訪貧孤,與百姓同甘共苦,很快就贏得百姓民心。同時,他紆尊降貴,用重金來招募人才。

燕昭王對宰相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內亂,對我們下手,我們一定要報仇。可是經過多年大亂,我們的力量已經有限。我希望能得到天下奇才幫助我治理國家,壯大國力,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洗去齊國強加於我們的羞辱。怎樣才能找到天下的賢能?」

郭隗就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君王,想得到一匹千里馬,就派人帶著千兩黃金去各地尋訪寶馬。過了些日子,買馬人回來了,可他買回來的是一匹死了的千里馬,花了五百兩黃金呢。

君王大怒,要殺了買馬人。那人卻不慌不忙地說:「請求大王過十天再殺我。」君王問:「為什麼?」

那人說:「十天之內,會有人給大王送千里馬來。如果沒有,大王再殺我不遲。」

君王問:「你怎麼知道十天里會有人送千里馬來?」

那人說:「大王不惜千金求寶馬的事已經傳開了。大王連死馬都肯出這樣的高價,更何況活馬?」

果然,還不到十天,就有人牽著千里馬來了。不到一年,就買到三匹。

郭隗講完故事,對燕昭王說:「大王如果真的要招請賢能,就把我當做死馬。天下賢士聽說後,都會來投奔你,為你效力。」

於是,燕昭王專門為郭隗興建宮殿,禮聘他為自己的老師,畢恭畢敬地侍奉他。

不久,燕昭王愛賢敬賢的名聲就不脛而走,風傳天下,各國才士爭先恐後的奔赴燕國,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將劇辛從趙國來,謀士鄒衍從齊國來,屈庸從衛國來,樂毅從魏國來……

鄒衍是陰陽五行家,當時已名聞天下,他在齊國時就受到尊重;周遊魏國時,魏惠王親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趙國時,平原君側著身子走路來迎接他,並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塵,畢恭畢敬。

燕昭王迎接鄒衍時,比魏趙更為恭謹。他親自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面清潔道路。入坐時昭王主動坐在弟子坐上,敬請鄒衍以師長身份給自己授業。

昭王還特意為鄒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宮,供其居住講學。後人因此便用「擁慧先驅」和「碣石宮」這兩個詞語來比喻用優厚待遇尊禮賢才。

昭王的這些做法起了很大的反響,投奔燕國的士人更為踴躍。

在與諸才打交道多日後,燕昭王覺得樂毅最為傑出,就任命他擔任副宰相,委以國政和兵權。

樂毅是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手下著名將領樂羊之後,才學出眾,深通兵法,在受到燕昭王垂青後,傾全力協助昭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

首先,針對燕國法度馳壞、官吏營私的嚴重局面,樂毅教昭王制定法律,通過嚴厲的法制,加強對官吏的審查和考核;

其次,確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則,擯棄「親親」「貴貴」的擇人傳統,廓清了由當權派拉幫結黨、濫用親信的劣跡,使燕國的吏治日趨清明;

再次,建議昭王對那些遵守國家法度的順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貧民和一部分奴隸,都以一定製度予以獎勵,以安定社會秩序。

在軍事上,樂毅著重進行戰法和紀律訓練,儘快提高燕軍的戰鬥力。到了燕昭王十二年時,燕國小試牛刀,攻襲東胡,打敗東胡各族並將他們向北驅逐,開拓大片北方領土,修築了起於河北北部、止於遼東東部的燕長城以守護北方,並建立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以治理這一地區,領土變成了僅次於秦、楚的世界第三。

就這樣,昭王在樂毅等人的輔助下,兢兢業業地奮鬥了28年,不僅國家日漸殷富,積累了相當實力,而且培養了奮發圖強的民風。

而此時的齊國,卻由於當政的齊愍王昏庸殘暴,對內不恤民力,橫加賦斂;對外不斷用兵,惹得諸侯不滿。

但齊國畢竟是東方大國,單靠燕國的力量是無法與之抗衡的,樂毅便提出了「與天下共圖之」的戰略,得到了昭王的贊同。

燕昭王與樂毅、鄒衍仔細分析了形勢,清醒地認識到,當時齊、秦、趙三強都在千方百計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宋國的定陶是中原地區最繁榮的商業大都市,齊、秦、趙三國均想染指。一旦齊國滅掉宋國,就必然會加劇齊與秦、趙的矛盾,同時也會對韓、魏、楚諸國形成嚴重的威脅,引起這幾國的不安。昭王便定下誘齊滅宋、孤立齊國的方略。

燕國表面上臣服於齊,使其對之放鬆戒備。其間兩次派人出使齊國,進行離間,唆使齊王輕率地決定西向攻秦,南向滅宋;與此同時,遣使與魏、楚聯繫,並派樂毅赴趙、秦,促使兩國出兵伐齊。這樣,就形成了各國從北、西、南三面對齊的包圍之勢。

伐齊之戰,就差一個導火索,這個時候,宋國開始惹事了。

03、樂毅伐齊

此時宋國當政的是宋康王,史載其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鐵鉤」,卻是一個沒腦子而又自大的傢伙,小小一個國家,卻做著秦楚大國之夢,不但內對百姓殘暴,還與周邊的齊、魏、楚等大國都有結怨。

公元前288年,宋國發生雀鳥在城邊生下鷂鷹的怪事,太史卜了一卦,說:「吉利。小鳥生出大鳥,宋國必能稱霸天下。」

宋康王大喜,於是起兵滅掉了滕國,又進攻薛國,奪取了淮北的土地。他由此更加自信,為了表現儘快實現霸業的雄心,就用皮袋子裝著血,把它掛起來用箭射擊,稱做「射天」,並且用鞭子鞭打土地,是為「笞地」,還砍掉土神、穀神的神位,把它們燒掉,以表示自己的聲威可以鎮懾鬼神。——他忘了自己的國家幾百年能夠活下來,是因為尾巴夾的好,是因為能夠利用列強間的矛盾,你這毀天滅地的,純粹自找死路。

宋康王還沉溺於酒色,大臣中如果有敢進諫的,他就辱罵或射死大臣。他還殘暴地剖開駝背人的背,砍斷早晨過河人的腿,宋國的百姓非常恐慌,因此都稱宋康王為「桀宋」,說「宋君會幹出他的祖先商紂王干過的事,不能不殺。」

在燕國使者的慫恿下,齊愍王趁機聯合楚、魏兩國征伐宋國。宋國百姓四處逃散,城池沒能守住,宋康王於是逃到倪侯的住所,很快被齊軍抓獲並殺死。

公元前285年,滅掉宋國後的齊愍王,彷彿宋康王附身,比之前更加驕傲,向南侵入楚國,向西攻打了趙、魏、韓國,並想吞併周王室,自立為天子。狐喧義正辭嚴地勸諫他,被斬首於檀台大路上。陳舉直言不諱地勸止,被殺死在東門。

燕昭王見齊愍王作得差不多了,於是與樂毅商議進攻齊國。樂毅說:「齊國稱霸以來,至今有餘力,地廣人多,我們獨力攻打不易。大王一定要討伐它,不如聯合趙、韓、魏三國。」

燕王便派樂毅約定趙國,另派使者聯繫韓國、魏國,再讓趙國用討伐齊國的好處引誘秦國。

各國苦於齊王的驕橫暴虐,都爭相贊成參加燕國的攻齊戰爭。於是燕王調動全部兵力,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國尉斯離率軍隊與韓、趙、魏聯軍也前來會合。然後,樂毅統一指揮燕、秦、魏、韓、趙五國大軍發動進攻。

齊愍王集中國內全部大軍進行抵禦,此時他還沒有覺得恐懼,反而認為齊國終於有了一次可以像秦國那樣擊敗諸國聯軍的機會了。他顯然忽略了人家秦國是有函谷關的,打不過的話,直接關門就可以了。但齊國呢?一旦戰敗,將是門戶大開。

雙方在濟水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結果齊軍大敗。樂毅在重賞了秦國、韓國軍隊後,就讓他們回國復命了,又令魏國軍隊分兵進攻宋國舊地,布署趙國軍隊去收復河間。自己則率領燕軍,由北長驅直入齊國,緊追齊王帶領的敗軍。

謀士劇辛勸說道:「齊國大,燕國小,依靠各國的幫助我們才打敗齊軍,應該及時地攻取邊境城市充實燕國領土,這才是長久的利益。現在大軍過城不攻,一味深入,既無損於齊國又無益於燕國,只能結下深怨,日後必定要後悔。」

樂毅說:「齊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不與下屬商議,又罷黜賢良人士,專門信任諛諂小人,政令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憤。現在齊國軍隊已潰不成軍,如果我們乘勝追擊,齊國百姓必然反叛,內部發生動亂,齊國就可以收拾了。如果不抓住時機,等到齊王痛改前非,體貼臣下而撫恤百姓,我們就難辦了。」

樂毅做出了他軍事生涯中最精準的一次判斷,也是此次伐齊含金量最高的一次抉擇。

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國果然大亂,失去常度,齊王出逃。樂毅率軍進入齊都臨淄,搜刮寶物和祭祀重器,運回燕國。

燕王親自到濟水上游慰勞軍隊,頒行獎賞,犒勞將士,並封樂毅為昌國君,讓他留在齊國進攻其餘未克的城市。

再說齊愍王,出逃到齊國的附屬國衛國,衛國國君讓出宮殿給他居住,盡心服侍,他卻依舊傲慢不遜,衛國人遂氣憤地攻擊他。齊王無奈,又出奔到鄒國、魯國,仍舊面有驕色;鄒、魯兩國便閉門不納,齊王只好出奔到齊國南部的莒城固守。

楚國也想撈點油水,便派淖齒率軍前來莒城幫助齊王,被任命為齊相。淖齒卻想與燕國瓜分齊國,於是抓住齊王,數說他的罪過:「千乘、博昌之間的方圓幾百里地,下血雨浸濕衣服,你齊王知道嗎?」齊王回答:「知道。」

「嬴、博之間,大地崩塌,泉水上涌,你齊王知道嗎?」回答:「知道。」

「有人堵著宮門哭泣,卻不見人影,離開時又音響可聞,齊王你知道嗎?」回答:「知道。」

淖齒說:「天降血雨,是上天警告你;地崩泉涌,是大地警告你;人堵著宮門哭,是人心在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而你卻不知改悔,你還想不死嗎!」於是將齊王處死。

荀子評論說:國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權勢。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樂,大的榮耀,成為幸福的源泉。無道行的人主持,卻帶來大的危險,大的拖累,有君王還不如沒有;等到形勢極度惡化,他即使想當一個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齊愍王、宋康王便是如此。

所以,治理國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禮義,就可以稱王,樹立信譽就可以稱霸,玩弄權術則必然滅亡。

領導國家提倡禮義,就無人可以加害於他。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干。君主守定意志,維護國家,堅如磐石,以此禮待他人,就可以產生眾多的仁人志士。

以此條陳布置國家刑事法律,就可以制定出良好的法律。君主極力如此主張,再率領群臣以身作則,就可以樹立起禮義的風尚。這樣,屬下能夠以禮義綱常尊崇上司,統治基礎就穩定了,基礎穩定國家便安定,國家安定則天下平定。

因此說:用國家的權力推行禮義,一天就可以做到眾人皆知,商湯王、周武王便是如此,即所謂的以提倡禮義而稱王。即使道德還未達到完美,禮義也沒有做到完善,然而已經可以掌握治理天下的大致條理。

做到賞罰分明,取得天下的信任,使臣屬清楚地看到它的重要性。政令一經頒布,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欺騙百姓;條約已經締結,不管有利還是無利,都不欺騙合作的鄰國。

這樣,才能軍隊強勁,城池堅固,使敵對國家畏懼。國家的方針一貫而明確,友邦就予以信任。即使是偏僻的小國,也可以威震天下。春秋時期的齊、晉、宋、秦、楚五霸主便是如此,即所謂的以樹立信譽而稱霸。

帶領國家追逐功利,不申張正義,不遵守信用,唯利是圖;對內不惜為了一點小利去欺騙人民,對外為了追求大的利益不怕欺騙友邦。

對內不好好治理自己已有的東西,卻常常覬覦別人的成果。這樣,臣下百姓就無不以奸詐之心對待上司。上欺下,下瞞上,於是上下關係分崩離析。這樣,便使敵對國家輕視,友好國家不信任,權術泛濫而國家日益削弱,走向極端,終於滅亡。

齊王要強大齊國,不去提倡禮義,不去修明政治,不去統一天下的思想,只是成年累月地騎馬在外面征戰。所以齊國強大的時候,向南能夠打敗楚國,向西能夠逼迫秦國,向北可以戰勝燕國,在中原能夠征服宋國。然而燕國、趙國一旦群起而攻齊,便如摧枯拉朽。

齊王身死國亡,成為天下共同聲討的對象,後世提起暴君總要舉他為例。這不是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不崇尚禮義而沉溺權術。

以上三種,賢明的君王必須慎重地加以抉擇,仁人志士必須認真地予以辨明。善於抉擇的人可以控制別人,不善於抉擇的人則被別人控制。

04、樂毅放棄進攻謎團

樂毅很會使用攻心計。在攻打晝邑時,聽說這裡的父母官王蠋很是賢良,便下令包圍晝邑的軍隊後撤三十里,然後派人帶著豐厚的條件去說服王蠋投降,王蠋給予拒絕。於是樂毅又派人前去威脅說:「你要是不投降,我們攻下晝邑後就屠城!」

王蠋嘆息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國破君亡,我不能使之保存,而自身又被燕人逼迫,我與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於是自盡而死。

樂毅攻下晝邑後,非但沒有屠城,反而下令禁止燕軍擄掠,同時高規格厚葬了王蠋。

之後,樂毅又親至城郊祭祀齊桓公、管仲,下令表彰齊國的賢良人才——這一方面展現出他對齊國人才的尊愛,另一方面也等於向外宣布:現在的田齊是篡位者,齊國真正姓姜,大家沒必要為之賣命。

此外,下令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

總之,樂毅欲通過收服人心的政策,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樂毅的攻心計產生效果,短短六個月,就有二十多個齊國高級官員歸順燕國,並得齊地七十餘城。樂毅都將之設立為郡縣治理。

不過奇怪的是,對於剩餘的莒城、即墨兩座孤城,樂毅卻是圍攻了一年,都沒有攻打下來。

一年後,樂毅不是繼續進攻,反而上報燕王說,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決心以莒城、即墨為契機,施行「仁政」,徹底降服齊國民心。

就這樣,在圍城一年後,樂毅命圍城守軍退至城外九里處修築營壘,並下令說:「城中的百姓出來不要抓捕他們,有困餓的還要賑濟,讓他們各操舊業,以安撫新佔地區的人民。」

這道解圍令,等於給齊國留下最後一口氣。要知道,即便是圍而不打,兩年下來,光餓也能餓死城內人,從而不戰而佔領之。

故而,後世很多人認為,樂毅是不願徹底拿下齊地,否則他就沒有理由繼續掌握兵權了。而他一舉攻下齊地,功高震主,回到燕國,恐怕不會有好下場。

自古以來,出於自私或自保之心,很多武將都干過既剿匪又養匪的事兒。讀史君認為,此時的樂毅應該也是有私心的,留下齊國一兩個城市,對他來說是為上策,一則可以避免回國可能帶來的功高震主災難,二則此時自己實際成為齊國的最高領導,這種權力是很吸引人的。

05、怒殺淖齒

在莒城發生淖齒殺齊愍王之亂時,齊王的兒子田法章改名易姓躲到莒地太史敫家做僱工。

太史敫的女兒驚奇田法章的像貌偉岸,認為不是普通人的氣質,便可憐他,常常私下送給他衣服和食物,久而久之,兩人暗中結為夫妻。

王孫賈是齊王的隨臣,混亂中與齊王走散,返回家中。他的母親卻拒絕他進家門,訓斥他說:「你早出晚歸,我倚著大門盼望;你夜出不回,我靠著街門等待。你如今服侍君王,君王離開了,你卻不知道他的下落,你還回來做什麼!」

後來,王孫賈聽說齊王已被淖齒殺死,便來到集市振臂高呼:「淖齒搞亂齊國,殺害王。願意和我一起去幹掉他的就把右臂伸出來!」集市上的人有四百多人隨他前去攻擊淖齒,把淖齒殺掉了。之後,齊國的大臣們四下搜尋齊王的兒子,想立他為王。

田法章害怕人們加害自己,過了很久才敢承認身份,於是大家擁立他繼位,是為齊襄王,堅守莒城以抵抗燕軍,並向外宣布:「齊王已經在莒城即位了」,以表示齊國仍未滅絕。

06、即墨孤城

田單,齊王田氏宗室的遠房親屬,齊愍王時代,為齊國都城臨淄管理市場的輔助人員,不被人知曉。在燕軍包圍臨淄安平城時,田單預先讓家族人用鐵皮包上車軸頭。待到城破,人們爭相湧出城門,都因為車軸互相碰斷,車輛損壞難行,被燕軍俘虜,只有田單一族因鐵皮包皮裹車軸得以倖免,逃到了即墨。

我們知道,樂毅用很短時間就攻陷整個齊國,只剩莒城、即墨兩個小城未淪陷。

起初,即墨大夫出戰身亡。即墨人士說:「安平之戰,田單一族人因鐵皮包車軸得以保全,可見他足智多謀,熟悉兵事。」於是共同擁立他為守將抵禦燕軍。

實際上,此時的田單也沒有很好的辦法。但好在燕軍攻勢越來越小,後來甚至都不進攻了,田單也便硬拖著,等待時局變化。

一年後,樂毅可能是怕回國,但口中說要施行仁政,故而對兩個孤城採取了圍而不打的方針。不但不打,還給與賑濟,兩座城市的人民就在燕軍眼皮底下繼續生活。

就這樣,過了三年,城還是未攻下。這個時候,就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撥說:「樂毅智謀過人,進攻齊國,一口氣就攻克了七十餘城。現在只剩兩座城,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是他想倚仗兵威來收服齊國人心,自己好南面稱王。如今齊國人心已服,他之所以還不行動,就是因為妻子、兒子在燕國。況且齊國多有美女 ,他早晚會忘記妻子,自立為齊王。希望大王早做防備!」

燕昭王卻不是一般的人,他應該知道,此時樂毅已經坐大,若想自稱齊王,也是沒誰阻攔的了的。正像後世的韓信一樣,劉邦也沒有辦法,只有假情假意地封韓信為齊王,以拉攏他打項羽。

此時的燕昭王卻是比劉邦還厲害,沒等樂毅開口,就直接封樂毅為齊王了。

話說燕昭王聽人挑撥後,也不動聲色,即下令設置盛大酒宴,然後拉出說此話的人斥責道:「先王倡導全國禮待賢明人才,並不是為了多得土地留給子孫。他不幸遇到繼承人缺少德行,不能完成大業,使國內人民怨憤不從,無道的齊國趁著我們國家動亂得以殘害先王。我即位以後,對此痛心疾首,才廣泛延請群臣,對外招攬賓客,以求報仇。誰能使我成功,我願意和他分享燕國大權。現在樂毅先生為我大破齊國,平毀齊國宗廟,報卻了舊仇,齊國本來就應歸樂先生所有,不是燕國該得到的。樂先生如果能擁有齊國,與燕國成為平等國家,結為友好的鄰邦,抵禦各國的來犯,這正是燕國的福氣、我的心愿啊!你怎麼敢說這種話呢!」

於是將挑撥者處死。又賞賜樂毅妻子以王后服飾,賞賜他的兒子以王子服飾,配備君王車駕乘馬,及上百輛屬車,派宰相侍奉送到樂毅那裡,立樂毅為齊王。

樂毅或許真有齊地稱王的心思,但燕昭王來這一手,他還是很顧及面子的,表現地十分惶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謝,寫下辭書,並宣誓以死效忠燕王。

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

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謠言實際早已天下皆知,就是燕昭王處理的那個人所說的。不過,田單又在原先的傳言基礎上,新加了兩點:

1)樂毅之所以一直不自稱齊王,是因燕昭王大肚,他作為臣子的,也只好忍著,在燕昭王活著時不稱王,以博得忠義的美名。現在燕昭王去世了,樂毅加快了自立為王的步伐。

2)過去,樂毅若稱王,必被天下人不齒。現在不同了,燕昭王去世了,樂毅就沒了背負罵名的包袱。而且,大家都知道,新登基的燕惠王和樂毅有仇,樂毅即便是為了自保,也要在齊地稱王,而不能回到燕國。

最後,田單還加了一句:燕國人如果不信,直接換個大將來,分分鐘就可以滅了齊國的兩座孤城。齊國人現在最害怕的就是這件事。

燕惠王沒有他老子的眼光,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終於忍不住按照田單說的,派騎劫去齊國代替樂毅,並召樂毅回國。

樂毅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奔了趙國。趙王也是個聰明人,看這個可以同時震懾燕、齊國的大將到來,不但對其十分尊崇,還把臨近燕、齊兩國的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藉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07、田單復齊

樂毅一走,燕軍將士內部頓時大亂,田單知道機會來了。但此時雙方的力量對比還是很懸殊的,要想一鼓作氣幹掉燕軍,一則要鼓舞內部士氣,二則要進一步瓦解燕軍的士氣。

田單于是玩了一個頗具心理效應的小花招:下令讓城中人吃飯時,先在庭院里祭祀祖先。就這樣,引來很多飛鳥爭吃祭飯,燕軍很是驚訝,田單便讓人散布說:「會有天神派軍師下界來幫助我們。」

有個士兵開玩笑說:「我可以做神師嗎?」說罷怕田單治他的罪,起身便走。田單急忙離座追回他,讓他面東高坐,奉為神師。

士兵說:「我犯上欺主了。」田單忙悄聲囑咐:「你不要說出去,聽我的就行。否則我就殺掉你。」便尊這個士兵為師,每當發布號令,都說是奉神師之命。——這是史書的記載。讀史君認為,實際應該是田單暗中安排好的。

田單又令人散布說:「齊國人就怕燕軍把齊國俘虜割去鼻子,我們齊國人最在意鼻子了,沒了鼻子,比自殺還令人痛苦。為了保住鼻子,齊國人肯定會選擇開城投降。」新來的將軍騎劫立功心切,果然這樣做了。

城中守兵看到被俘的齊軍士兵都被割去鼻子,萬分痛恨,決心堅守不降,唯恐被俘。

田單繼續讓人散布可凝聚軍心的消息,說:「我怕燕軍掘毀我們的城外墳墓,那樣齊國人就失去了精神寄託,軍心必定渙散。」騎劫又中計,讓燕軍把城外墳墓盡行挖毀,焚燒死屍。

齊國人從城上遠遠望見,都痛哭流涕,爭相請求出戰,怒氣倍增。

田單知道這時軍士已經可以死戰,於是帶頭拿起版、鍬和士卒一起築城,把自己的妻妾也編進軍隊,還分發全部食品犒勞將士。

田單下令讓披甲士兵都潛伏在城下,只以老弱人員、女子登城守衛,又派人去燕軍中約定投降,燕軍都歡呼萬歲。

田單在城中百姓中募集到一千鎰金銀,讓即墨城的富豪送給騎劫,說:「我們馬上就投降。請不要搶劫掠奪我們的家族!」騎劫大喜,立刻應允。

到了這個時候,城內齊軍已同仇敵愾,而城外的燕軍戒備卻已非常鬆懈。

這個時候,田單又在城中搜羅到一千餘頭牛,給牛披上大紅綢衣,繪上五彩天龍花紋,在牛角上綁束尖刀,而在牛尾綁上灌好油脂的葦草,然後點燃,趁著夜色,從預先鑿好的幾十個城牆洞中,趕牛衝出,後而緊隨著五千名壯士。

牛尾部被火燎燒,都驚怒地奔向燕軍大營。燕軍大驚失色,看到牛身上都是天龍花紋,碰到的不是死就是傷。加上城中敲鑼打鼓齊聲吶喊,老弱居民也敲擊銅器助威,響聲驚天動地。燕國軍隊萬分恐懼,紛紛敗逃。

齊軍趁亂殺死燕軍大將騎劫,追殺逃亡的燕軍,所經過的城邑都叛離燕國,再度歸順齊國。田單的軍隊越來越多,乘勝而入,燕軍日日望風而逃,逃到黃河邊,齊國失去的七十幾座城都已復歸。

可以說,田單的復齊,比樂毅的滅齊更為傳奇。

對此,太史公司馬遷說:用兵作戰要一面和敵人正面交鋒,一面用奇兵突襲制勝。善於用兵的人,總是能夠奇兵疊出而變化無窮的。

正面的交鋒和背側的奇襲都要發生作用,這兩種戰術的相互轉化,就如同圓環沒有起止一般使人捉摸不定。

用兵之初要像處女那樣沉靜、柔弱,誘使敵人敞開門戶,毫不戒備;然後在時機到來之時,就像逃脫的兔子一般快速、敏捷,使敵人來不及防禦。

田單用兵,正是如此吧!

08、樂毅善終

燕惠王很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致使燕軍慘敗損兵折將,並喪失了佔領的齊國土地,同時又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睏之機攻打燕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

「先王把整個燕國委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沒有不震動的,我哪裡有一天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辭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誤了我。我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將軍暫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計。不想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麼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樂毅遂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針對燕惠王的無理指責和虛偽粉飾,表明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斥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誤解,並以伍子胥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會為昏主效愚忠,不會學伍子胥做冤鬼屈死,故而選擇出走他國。

「從前伍子胥的建議被吳王闔閭採納,吳國的勢力一直擴展到郢地;而繼任吳王夫差不聽他的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囊拋進江中。夫差不明白伍子胥對先王的建議是吳國得以成就功業的根本,所以沉下伍子胥的屍體一點兒也不後悔。伍子胥不能早日看出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器量,所以屍體雖入江而魂靈仍怨憤不化。」

「免去自身的災禍,立就功業,以表明先王的心跡,是我的上策。自己遭到別人的誹謗,從而使先王的英名蒙上恥辱,是我最害怕的。但因為蒙受了不白之冤,就以新的寵幸為利益,謀算燕國,也是我在道義上絕不會做的。我聽說古代的君子,與人斷交絕不口出惡言;忠臣被迫離開祖國,也不去辯解洗雪自己的名聲。我雖然不成器,也曾多次從古代君子身上得到教益。謹請大王明鑒。」

燕惠王能有什麼辦法?為了與樂毅修好,只好仍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也說到做到,積極為燕趙修好而努力。

樂毅最後死於趙國,謚號望諸君,算是中國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一名大將。

09、被猜忌的田單

田單復國後,前往莒城迎齊襄王回國都臨淄,襄王冊封田單為安平君,並出任國相。但和燕惠王之於樂毅一樣,由於田單功勞太大,齊襄王一直對田單充滿警戒。

有次路過淄水,田單見到一個老人渡淄水時凍得直哆嗦,走出水面時已不能前行,便解下自己的皮袍給他披上。齊襄王聽說後十分厭惡,自言自語地說:「田單對別人施恩,是打算奪我的國位,我不早下手,恐怕以後會有變故!」

說完,齊襄王警惕地環顧四周,發現左右沒人,只有遠處的殿階下站著一位穿珠之人。便喚他過來,問道:「你剛才聽見我說的話了嗎?」回答:「聽見了。」

襄王問:「你覺得怎麼樣?」回答說:「大王不如把此事變成自己的善行。大王可以嘉獎田單的善心,下令說:『我憂慮人民的飢餓,田單就收養他們,供給飲食;我憂慮人民的寒冷,田單就脫下皮袍給他們披上;我憂慮人民的操勞,田單也因此憂慮。他正符合我的心意。『田單有善行而大王嘉獎他,那麼田單的善行也就是大王的善行了。」

襄王說:「好。」於是賞賜田單酒宴。

過了幾天,穿珠子的人又來見齊襄王說:「大王應該在群臣朝見時召見田單,在殿庭上致謝,親自嘉獎他。然後讓田單布告國內尋找百姓中飢餓者,予以收養。」

襄王這樣做後,派人到街頭裡巷去探聽,聽到人們互相說:「哦!田國相疼愛百姓,是大王的教誨呀!」

這樣下來,襄王對田單的警惕稍微有所放鬆,但是,在近臣的讒言中,他不自覺又開始猜忌田單。

田單向齊王推薦著名齊國賢者貂勃後,齊王的九個寵幸臣子爭著中傷田單,對齊王說:「燕國攻打齊國時,楚王曾派將軍率一萬軍隊來幫助齊國。現在齊國已經安定,社會也日趨穩固,何不派使者前去楚國道謝?」

齊王問:「派誰去合適?」九個人都說:「貂勃可以。」

貂勃出使楚國,楚王予以熱情款待,幾個月不放他回去。九個人又一齊對齊王說:「以貂勃一個人的地位能受到萬乘車馬的楚國重視,難道不是倚仗了田單的權勢嗎!田單與大王之間,不分君臣上下,況且他心懷不良之志,對內安撫百姓,對外關懷狄族,禮待天下的賢良人才,他的志向是想大有作為,希望大王明察!」

七嘴八舌的一番話,讓齊襄王心裡七上八下,以田單為中心形成的強大勢力與威望,讓他深深的地感到壓抑,他憋了一肚子氣。過了幾天,齊王終於忍不住,喝道:「召國相田單來!」

田單非常驚恐。復國以來,襄王的態度越來越讓他不安。他脫掉帽子,光著腳,袒裸上身前去,懇求齊王治他死罪。但齊王並沒有治他什麼罪,只是讓他做好臣子的本分:「你沒有得罪我。只不過要你行你臣子的禮節,我守我君王的禮節而已。」

田單誠惶誠恐,但實力不可小覷啊。齊王又不是傻瓜,既然田單服軟,他也只好給個台階就下。

貂勃從楚國回來,齊王賜宴招待。飲到興頭上,齊王又將對田單的不滿表現了出來,喝道:「召國相田單來!」

貂勃離開座位下拜說:「大王上比周文王如何?」

齊王回答:「我不如。」

貂勃說:「是的,我本知道大王不如。那麼下比齊桓公如何?」

齊王回答:「我也不如。」

貂勃又說:「是的,我也知道大王不如。然而周文王得到呂尚,尊為太公;齊桓公得到管仲,敬為仲父。現在大王您得到安平君,卻直呼『田單』,怎麼能說這種亡國的話呢?何況自開天闢地,有人民起,做臣子的功勞,誰能比安平君更高?」

「當年大王不能承守祖業,在燕國起兵襲擊齊國時,大王逃到城陽的山裡,安平君以人心危恐的即墨方圓三五里城郭,疲憊不堪的七千名士兵,力擒敵軍大將,收復齊國千里領土,這些都是安平君的功勞呀!如果當時他置城陽的大王不顧,自立為王,天下沒有誰能阻止!然而他從道德禮義考慮,認為堅決不能那樣做,所以修築棧道木閣前去城陽山中迎接大王和王后,大王您才能得以回歸,治理百姓子民!」

「現在國家已經穩定,人民已經安寧,大王卻『田單、田單』地叫,小孩子也知道不該這樣做。大王您趕快殺掉那九個傢伙向安平君謝罪!不然,國家就危險了!」

讀史君認為,貂勃這是勸誡,同時也是做一種赤裸裸的威脅。實力不足的齊王只好聽從指責,殺掉了那九個幸臣併流放其家族,同時加封給田單掖邑地方的一萬戶俸祿收入。

不過,由於田單的才能、名望、權力始終對齊王是一種威脅,所以縱然齊王能夠一而再地聽從「貫珠者」和「貂勃們」的建議,但卻已無法改變田單功高震主的事實。故而,田單最終還是選擇去了趙國。

命運就是這樣奇特,滅齊的樂毅和復齊的田單居然最後都成了趙國國君的臣子。

和樂毅一樣,趙國君也十分禮待這位孤身復齊的英豪,並一度使之出任趙相之高位。

而齊這個本來可以和秦、趙一拼的東方大國,經過這數年的被滅之災,又加上繼位之君的作為有限,到被秦滅國時,國力也沒能再恢復過來。

.End.

精選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嗨強哥 的精彩文章:

梅蘭芳髮妻王明華:世人只知孟小冬,她才是情到深處、人最孤獨
且酌一碗酒,丹青書神卷!茅台鎮純手工釀酒,酒中上品!

TAG:嗨強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