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的日子,這兒有八種溫暖你身心的食物
今年的大寒是2019年1月20日。大寒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日子。此時自然的節律顯得舒緩,人體內部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了緩慢的狀態。四處在落雪,時光彷彿停滯了。
此時此刻養生的要點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外御風寒,內補陽氣。
不過溫補陽氣,適宜用生薑、仙靈脾,肉蓯蓉等溫而不燥,葯食同源的柔劑,不宜用附子,肉桂,蒼朮等溫燥之品,目的是既要溫胃健脾,又不至於化燥傷陰。
雖然是風寒肆虐的「大寒」,但是既然「大寒」到了,「立春」和「雨水」還會遠嗎?
留得幾分津液在,便會有風吹草木生,所以在這樣的日子補益陽氣,選擇本草,謹須慎重,應擇暖陽,避開烈日。
下面我要介紹的,便是大寒時節,適宜服用的「食物」,這些「食物」都屬於「葯食同源之品」,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選用。
第一對食物:生薑和夜寒蘇
生薑和夜寒蘇這兩種本草彼此離得很近,都是姜科的植物。
生薑是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夜寒蘇是姜植物黃色姜花的根莖。
它們的性味也很像,都是辛、溫,都入肺、脾、胃經,都能解表散寒,健脾溫中,都能鼓舞胃氣,並將胃氣供應到五臟六腑、全身讓身體暖暖和和的。
但是它們也有不同點:
生薑的性味比夜寒蘇更加辛辣一些,祛風解表的效果比夜寒蘇更好,此外生薑還有止嘔,治療腹瀉,祛除胃、心下水濕的效果。
夜寒蘇的性味比生薑更加溫和,氣味清香而不辣,健脾補虛的效果比生薑好,而且擅長調理虛弱自汗,食積不消。
生薑和夜寒蘇都是比較百搭的調味品,每次三片到五片,搭配各種食材,便能熬出一碗暖人心脾的羹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姜科家族
第二對食物:高良姜與薑黃
高良姜是姜植物高良姜的乾燥根莖,而薑黃是姜科植物薑黃的乾燥根莖。它們兩位都是姜科大家族的成員。性味也接近,高良姜是辛、熱,薑黃是辛、苦、溫。當然把它們放在一起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它們都擅長「止痛」。
高良姜擅長散寒止痛,薑黃擅長破血行氣,通絡止痛。
不過它們止痛的「靶點」是有區別的,高良姜歸脾、胃經,擅長祛除胃寒脘腹冷痛,而薑黃歸肝、脾經,擅長祛除胸脅刺痛,胸痹心痛,痛經經閉,跌扑腫痛,以及風濕肩臂疼痛。
總結下來,就是,高良姜止痛專註於脾胃,薑黃止痛則更廣譜,對風濕肩臂疼痛尤良。
而且高良姜還有溫胃止嘔的功效,而薑黃呢,則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導致的一系列癥狀都有很好的調理效果,現代藥理研究還發現它有保護肝臟的作用。
使用時呢,因為高良姜比較熱,所以用量宜小,3-6克煎水服用即可;薑黃呢用量可以稍微大一些,但是作為食療,每次最好也不要超過9克。
薑黃
第三對食物:覆盆子和肉蓯蓉
大寒時節宜精神內守,益氣補陽,如果說姜科家族的本草有溫脾陽的作用,那麼下面出場的這兩味本草,則是補腎陽之品。
它們一個叫覆盆子,一個叫肉蓯蓉。
覆盆子是薔薇科植物華東覆盆子的乾燥果實,肉蓯蓉是列當科植物肉蓯蓉或管花肉蓯蓉的乾燥帶鱗葉的肉質莖。
覆盆子性味甘、酸、溫,入肝、腎、膀胱經;肉蓯蓉性味甘、咸、溫,歸腎、大腸經。
兩味本草都有溫補腎陽的作用,都是甘,溫,都能補能和能緩,但是它們也有區別。
覆盆子味酸,酸能收能澀,能入肝,所以特別擅長收斂、固澀,能益腎固精縮尿,對腎虛遺精,遺尿尿頻,效果很好,而且還能養肝明目;而肉蓯蓉,味咸,咸能下能軟,所以它不但可以補腎陽,益精血,而且還能潤腸通便,對於腸燥便秘效果很好。
肉蓯蓉和覆盆子都可用熬湯,每次6-12克,不過,它們也都可以用來泡茶,每次一匙勺,泡上熱開水,徐徐服用,便是溫暖的一天。
覆盆子
第四對食物:大棗和雞肉
為什麼在大寒時節,我沒有推薦味甘、性熱的羊肉,而是推薦藥性相對緩和得多的性味甘,溫的大棗和味甘、性平的雞肉呢。
這是因為在中醫的理念中,大寒雖然是萬物蟄藏的日子,但是也是離春天最近的日子。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中醫特別重視陰陽的相互轉化,雖然「大寒」 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是太陽到達黃經 300°的日子,是一年最寒冷的時期,但是中醫認為大寒時節的土地下潛藏著春天的花草樹木的種子,所以此時反而不宜用大熱、大燥之物,應食用養胃,生津之品。
一碗大棗雞湯,既能補脾和胃,長精神,又能益氣生津,是這個時節再好不過的佳肴。
大寒:冬天和春天之間銜接者
大寒,此時天氣寒冷已極,養生要著眼於「藏」,這是適合呆在家中煲煲湯,品品美食,看看書的日子,花發從南早,江流向北寬, 願保喬松質,青青過大寒,既然大寒到了,春天便很近了。
#你好,大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