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眾生 無我無眾生想
願所有眾生所需皆滿,都得覺悟,體驗真理,證無上菩提。菩薩這樣做是為什麼做,為什麼能這樣做?
首先他講,菩薩如是利益眾生,而無我想,眾生想,有想,命想,種種想等等。他這樣做,這樣布施,這樣利益眾生,在行這一法的時候——布施,無我想,無眾生想,我是能作者,眾生是所受者,能作能受,能所兩部分。
有想命想,他講身肉,不作命想,不作有想。無我想,就是無我。無我想,無眾生想,要留意這個無,無我當然是一個詞,但是「無」下面每一個都用,即無我想、無眾生想、無有想、無命想、無種種想,是指這個意思。
我們在饒益眾生的時候,把我跟眾生對立起來了,就沒辦法做下去。這裡面有一個前提,就是空性,因為空性,所以無我無眾生,無我界無眾生界。
行者來到這裡,早就證空性了,又破我執,又破法執,又一份保衽加以擴大,成為法身大士,到歡喜行,他已經是第十一分了,他當然是無我想,無眾生想,這一點容易做到。
我們做不到,因為沒有證空性。要是做不到,肯定沒有,不要自己想一想,晚上睡覺說我證空性,做夢證空性不算,要真的證空性才算。
沒有的話,這一點要做是有困難,那有困難我們就反過來,我不做菩薩想,我只作我是眾生想,眾生要求法,從求法的立場好好要求自己,做個好學生。今天還沒證空性,這些要進行都有困難,我們要做個好學生。
菩薩到這個時候他當然做的到,讓各位知道這個經文,不是去類比自己如何,而是要去讚歎。
看看菩薩的凈土是怎麼成就的,他就是無我想、無眾生想、無有想、無命相、無種種想、無人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他心意是非常清靜的,所以才能夠成就他那殊勝不可思議的凈土,他跟我們這世間是用慾望,用妄想去創造是不一樣的。所以說諸佛菩薩皆經無量無邊的微塵數劫,勤苦修行而得成就。
這世間是人家一個妄想一個衝動創造出來的,他創造的過程當中也搞錯很多,不是沒有。
看我們創造人就好,他弄第一個是誰啊?第一個不是亞當,第一個是因為火力太大了,烤焦了,燒黑了,成黑人,把他就丟到非洲去了;第二個沒有燒熟,是白的,白的也不能吃,又把他丟一邊;第三次才燒熟,剛好溫度還恰當,剩下來的叫亞當,他留住了。
上.帝在搞這些也沒那麼容易,搞到現在好人壞人一大堆,他要是第一時間弄成的話,不會了。他真萬能嗎?萬能世界怎麼不會這麼美好呢?看看這個地方初行位就這麼殊勝了,以這樣的情況來讚歎諸佛菩薩的成就,稱讚如來;越能稱讚,你的進步就越快。
利益眾生時,如是利益眾生,就菩薩布施利益眾生,而無我想,無眾生想、無有想、無命想,這一個一個列下來當作座右銘,去把他弄清楚!(海雲導師講十行,圓明提綱撮要Ⅲ1-36)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參禪要領 是誰透過我的眼睛在看?
※任何一件東西都可安放在《易經》里
TAG:師子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