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埃敘作戰一周內損失坦克近千輛,而以色列卻靠著美國活過來了

埃敘作戰一周內損失坦克近千輛,而以色列卻靠著美國活過來了


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繼續給大家連載20年前解放軍出版社的專著《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1973年10月6日是阿拉伯穆斯林的齋月節,也是以色列猶太教的贖罪日。齋月對於穆斯林和猶太教徒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按照教規,除老人、兒童或病人外,人們在白天不能吃飯、喝水和吸煙,太陽落山後才能進食,白天許多商店都關門或減少營業時間,所以以色列雖然在戰前得到許多關於阿拉伯人要發動戰爭的情報,但並沒有當真,認為齋月里在白天不吃不喝的阿拉伯人是不會發動戰爭的。但埃及和敘利亞正是利用以色列人的這點疏忽,才在猶太人的贖罪日這天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


埃及軍隊渡過蘇伊士運河


(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


第四次中東戰爭是二戰以後最具現代化特點的一場規模較大的局部戰爭,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交戰雙方各投入了大量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因而對7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武器裝備的發展、作戰思想的改進及編製體制的調整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經驗教訓是多方面的,但就與坦克和地面作戰有關的問題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探討:

一是關於作戰指導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使用機槍,並與塹壕和鐵絲網一起組成堅固的、號稱是不可逾越的防禦陣地之後,人們曾經長期處於徘徊之中,沒有任何防護能力的步兵要想突破這樣堅固的防禦陣地相當困難,要付出極大的代價。1916年索姆河戰役中坦克的出現,使進攻作戰出現了轉機,堅守陣地的消耗戰模式面臨挑戰,在飛機掩護下、以坦克為主進行的機械化運動戰逐步發展為重要作戰模式。


(來源:Imperial War Museums )



一戰後20年的停歇期間,以富勒為代表的、包括古德里安等人在內的坦克戰專家和軍事思想家們,推出了機械化戰爭理論,後來為1939年以後的德軍閃擊戰奠定了雄厚的理論基礎。二戰初期,德軍正是利用這種理論和大量坦克集群席捲歐洲、順利突破「馬奇諾防線」。

二戰以後,坦克和坦克戰理論又有許多重大發展,但令人不解的是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卻在蘇伊士運河東岸修築了以色列的「馬奇諾防線」,即用國防軍參謀長名字命名的「巴列夫防線」。

這條耗資數億美元構築的堅固防線,依託河岸的沙堤被加高到20-25米,朝運河一面的斜度達55度,在陡坡上設置了綿密的鐵絲網和雷區,沿水面還鋪設了凝固汽油管,精心建造的30多個支撐點和碉堡群能抗500公斤炸彈的衝擊,此外還設立了20多個支援陣地。

結果,如此堅固的防禦陣地居然在開戰後不到9個小時就被全線摧毀,從而使以色列在戰爭初期陷入極大的被動之中。其實,以色列擁有中東地區最先進的坦克和飛機,如果在機動戰理論的指導下,把修築巴列夫防線的經費用來購買飛機和坦克,在飛機的掩護下,以坦克為主組成龐大的地面機動集群以攻為守,必然會挫敗埃敘軍隊的銳氣。此役的教訓說明,空有先進的武器裝備,而無與之相應的作戰理論指導,失敗將是必然的,毫無疑義的。

二是坦克與反坦克的問題。

在戰爭初期,對於以坦克為中心的地面攻防作戰,沒有人表示懷疑,為此,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坦克兵力。其中,埃敘等阿拉伯國家參戰坦克有3800輛,參戰陸軍師中有一半以上是裝甲師和機械化師;以色列也投入了1700輛坦克,參戰部隊中裝甲旅和機械化旅占參戰旅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

作戰雙方均以坦克作為主要作戰力量,在西、北兩線240公里的作戰正面上共投入坦克5500輛,平均每公里正面約有25輛坦克,因距離太近、密度太大,有時坦克炮無法展開火力,還經常形成雙方坦克相撞的事件。


進攻戈蘭高地的敘利亞軍T-62


(來源: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重視坦克在現代化陸戰中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如何進行反坦克作戰則是更為重要的。以色列按照傳統軍事原則,始終堅持「以坦克反坦克」的觀點,認為機動的坦克炮是反坦克的有效武器;而埃及人則打破常規,第一次提出單兵反坦克武器是反坦克作戰有效方式的觀點。

戰爭實踐證明埃及軍隊的作戰理論是正確的,他們用這種戰法在10月8日全殲以色列一個裝甲旅,開戰頭三天,以軍在西奈半島損失的300輛坦克中有90%以上是用反坦克導彈和火箭筒擊毀的,有一名埃及反坦克手用反坦克導彈就擊毀了23輛坦克。遭受沉重打擊的以色列不得不向美國緊急求救,空運來2000枚陶式反坦克導彈,才扭轉了戰爭後期的結局。


西奈戰線從10月6日至15日的戰況


(來源:Department of History, U.S. Military Academy)

反坦克導彈的神奇作用在戰後的理論研究中曾一度被過度喧染,並出現了「導彈制勝論」、「坦克過時論」和「坦克無用論」等觀點,這些觀點的爭鳴對1973年以後世界各國坦克的發展和戰術技術性能的提高起到重要促進作用,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在現代戰爭中,無論是導彈、飛機、坦克還是軍艦,任何一種或兩種高技術武器裝備都不可能制勝,必須要進行協同作戰。

就地面作戰而言,以坦克為主體的機械化部隊並沒有過時,仍將是地面作戰的骨幹力量,但並不是唯一的力量,必須在空中力量的掩護和協同下,聯合使用步、炮兵力,才能打贏未來陸戰。這種空地協同作戰的思想為以後的「空地一體戰」理論奠定了重要基礎。


西奈戰線從10月15日至24日的戰況


(來源:Department of History, U.S. Military Academy)

三是保持質量優勢還是數量優勢的問題。

阿以雙方分別是在蘇美的支持下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的,衝鋒打仗的是穆斯林和猶太人,但作戰原則、軍事思想和武器裝備卻反映了蘇美軍隊的背景。埃敘軍隊繼承了蘇聯軍隊重數量優勢的傳統,無論是步兵、坦克、飛機還是火炮,都數倍於以軍,形成強大的數量優勢,而且是在西、北兩個方向對沒有什麼作戰縱深的以色列展開兩線突擊,使以色列疲於應付。


戈蘭高地的戰況


(來源:Department of History, U.S. Military Academy)



以色列則堅持了美國人以質量優勢戰勝數量優勢的觀點,例如坦克數量對比為1:2.5,飛機數量對比為1:2。但實際損失結果則令人吃驚:阿方損失2550輛坦克,以方只損失840輛;阿方損失549架飛機,以方只損失110架;阿方損失艦艇15艘,以方只損失1艘;阿方死傷及失蹤人員25513人,以方只損失12146人。

埃敘作戰一周內損失的坦克近千輛,以色列坦克雖然在反坦克導彈面前也有大量損失,但質量明顯佔有優勢,特別是戰場搶修能力非常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一輛阿方坦克被擊中後它就永遠失去了戰鬥能力,而被擊中的以軍坦克卻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搶修重新投入戰鬥。阿方一輛坦克只能當一輛用,而以方一輛坦克卻能當幾輛用,有的坦克多次受傷,但多次重赴戰場,良好的質量效能為現代化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提供了一些令人深思的啟迪。

——本文摘自《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第四部:信息化裝備。第17章,回首機械化戰爭。


截稿至:1998年10月。解放軍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次印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局座召忠 的精彩文章:

想不到現代作戰戰法,有的竟是從蒙古騎兵那裡得來的~
百年福特帝國走向沒落,還能重現輝煌嗎?

TAG:局座召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