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資深心理諮詢師教你如何平復分離焦慮,孩子更有安全感!

資深心理諮詢師教你如何平復分離焦慮,孩子更有安全感!

資深心理諮詢師教你如何平復分離焦慮,孩子更有安全感!

資深心理諮詢師教你如何平復分離焦慮,孩子更有安全感!

丨作者:代芳芳

前段時間在諮詢室中,我接待了這樣一個困惑媽媽:

我家的寶寶果果4歲了,就老愛哭。他爸,我還有孩子的爺爺奶奶從家裡各個方面都仔細排查了一下,好像沒有發生什麼讓她害怕的事 ,但她面對環境好像總是感到不安:帶出去公園玩也哭,見到陌生人也哭,和別的小朋友玩著玩著不高興了也哭,甚至自己在家玩,玩著玩著自己莫名其妙也會哭……我不知道孩子怎麼了,她怎麼這麼沒有安全感啊?我該怎麼幫助我的孩子呢?

這是一個很困惑的媽媽對於自己孩子沒有安全感的擔心。我的寶貝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她會對於環境這麼不安?----- 在諮詢的過程中,我經常會遇到這樣困惑的爸媽,我們覺得環境已經很安全了,照顧的也已經很好了,為什麼我的孩子卻會出現這種無道理的不安和恐懼,為什麼會這樣呢?

先來了解一個實驗,通過實驗我們也許會體驗到一些什麼:

資深心理諮詢師教你如何平復分離焦慮,孩子更有安全感!

通過這張圖片,我們可以看到圖片上有一隻小猴子,還有兩隻機械的猴子媽媽,第一隻猴子媽媽全身包滿了毛茸茸的布和海綿,第二隻猴子媽媽則是鐵絲構成,胸前裝了一個餵奶裝置。小猴子餓了可以去喝奶。

猜一猜,小猴子更喜歡哪個猴媽媽呢?


實驗結果非常讓人驚訝

所有的幼猴幾乎整天與絨布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鐵絲母猴餵養的幼猴,它們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離開絨布母猴,吃完後便迅速返回到絨布母猴這裡。

單純由鐵絲母猴餵養原幼猴,對牛奶消化不良,且經常腹瀉。這說明,缺少母親的接觸安慰使幼猴產生心理上的緊張。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除了基本的飢餓、乾渴等生理需求外,我們一定還有一種要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這種需求是什麼,就是我們安全的需求,俗稱安全感。

心理學家把安全感稱為人的心理免疫系統,良好的安全感是發展完整人格的基礎。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論中,安全感是居於生理需求(冷暖、餓飽、性等)之後的第二位的基礎性需求。(備註: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 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幼兒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發揮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安全感來自於對養育者和對自己的基本信任,形成穩定良好的親子依戀是建立安全感的首要前提。

在文章開頭,我們提到果果的例子,經過諮詢,發現了果果的不安全感源自過去小時候的和父母的一段分離經歷。原來在果果三歲之前,果果爸媽經濟和工作壓力都較大,家裡也沒有太好的條件請人照顧果果。年幼的果果經常半年左右,甚至3個月左右就會更換一次主要看護人或者更換居住環境,經常是剛適應了一個新環境或者照顧者,就被換到另外一個環境中或照顧者手中。大人們以為果果還小,什麼也不知道,照顧好他吃穿就好。

其實果果雖然無法表達,但他對環境的感受還是有感知的,頻繁的更換照顧環境導致了孩子的適應壓力,這些壓力往往在低齡兒童身上會用行動(對環境的高敏感度、退縮、粘人等)或軀體反應(小時候的腸胃經常鬧病,皮膚也比較敏感。在身心心理學中,腸胃和皮膚被看為與人體安全感或壓力適應有關,一些身心類疾病的背後往往可以探尋到一些心理誘因。在地震後的兒童隨診中,往往會發現兒童的身心發育遲滯(例如本來會講話了,但又不會講了)、退縮行為(在人群中明顯退縮)或皮膚病高發。)

資深心理諮詢師教你如何平復分離焦慮,孩子更有安全感!


安全感對於兒童成長過程中人際關係的建立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

有時我們在生活或工作中有時會觀察到——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有些寶貝很快就融入了。但有些寶貝則會感到很不安,甚至會特別的羞怯、緊張。也有些寶貝則一開始很快的和大家打成一片,然後當大家和他熟了,想要走近他的時候,卻發現他又一下子變得很冷淡,讓人覺得很有距離感。或者有的寶貝就乾脆,我不靠近任何人,我就自己呆著,誰也不理,別人要靠近他的時候,也往往覺得很有壓力,放佛有股力量阻礙大家和他靠近。這往往是安全感對孩子們人際關係的影響。

另外,我們在心理諮詢工作中也發現,安全感也與兒童穩定自我意識的建立有很大關聯。有些孩子的自我是相對穩定的,比如在沒有人和有人的情況下,我都是這麼做的,這麼要求自己和他人的。但有些孩子的自我則是非常不穩定的,在有人盯著的情況,我是這麼做的,沒有人盯著的時候,我就會表現出另外一種行為,甚至另外一種性格。自我的穩定性還是不穩定是跟什麼有關呢?為什麼有些孩子的自我管理需要依靠外在環境的刺激,而有些孩子則不需要呢?其實它的形成也跟基礎的安全感有關。


安全感也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造成影響

比如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通常需要花費很多額外的時間來處理學習以外的事情;比如常見的夫妻關係不太穩定的家庭的孩子,或寄養在親戚家中的孩子,他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考慮其他的事情;比如今天回家了,父母是否會不吵架啊?或我需要不需要幹些家務來幫助一下舅媽啊,這樣舅媽就會更喜歡我一下啦……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通常不能夠全神貫注的投入到他的智力發展和學習活動中去,他也會經常性的出現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行為問題,上課愛做小動作,愛講話等方式來吸引成人的關注。

剛才我們知道了安全感對心理健康和自我發展、智力發育的重要性。那麼接下來爸爸媽媽可能又要問了:我現在知道安全感很重要了,可是

我怎麼幫助我的孩子形成比較好的安全感呢?

心理學家認為,核心人格是在0-3這一階段形成的。克萊因認為,2歲之前人類的某種核心人格已經完成整合。埃里克森認為0-1.5歲,是孩子對世界對他人建立信任的時間段。武志紅等心理諮詢師也在大量諮詢實例中發現,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0-6個月時都經歷過非常嚴重的創傷。並建議媽媽們在0-6個月內盡量陪著孩子身邊。而神經症(焦慮、抑鬱)等也往往都是在6歲之前經歷過較大的壓力或創傷。

在果果的例子中,雖然果果家之前無法給果果一個穩定的撫養環境,但比較好的一點是,照顧果果的大人們都很愛果果,對果果照顧的也比較周到,而且父母也能敏感發現了孩子在交往中的退縮,同時願意及時做出調整。所以,雖然面對陌生環境時,果果表現出較多的膽怯和不安,但整體心理發育還是比較健康的。鑒於這種情況,諮詢師當時給了果果父母幾個建議:

01穩定的撫養環境,幫孩子形成穩定依戀關係

客觀影響主觀,環境影響心理。穩定撫養環境對孩子的安全感的形成影響也比較大。但現實中,年輕父母面臨各種壓力,金錢的、精力的、人力分配上的、職業發展上的等等各種衝突,往往無法給孩子提供完美的撫養環境。

其實,撫養環境的影響因素中,照顧者對孩子需求的呼應度>穩定的照顧者>穩定的生活環境。什麼意思呢?換句話說,果果需要一個穩定的照顧者,只有在穩定的陪伴中,果果才會更容易形成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

果果家的爸爸媽媽回去之後,認真的考慮並聽取了諮詢師的建議,固定了一個主要照顧人照顧果果日常,另外,果果爸媽下班後也增加了更多陪伴果果的時間,跟果果一起玩。另外,也在玩的時候,還利用講故事或者角色扮演方式來學習如何與人互動——比如媽媽扮演森林裡害羞膽小的小兔子,果果來扮演活潑自信的小猴子,小兔子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動物,比如河馬伯伯、大象爺爺,孔雀阿姨、駝鹿叔叔、小鹿姐姐……等角色互動,讓媽媽扮演小兔子引發各種囧況,果果扮演小猴子來安慰、鼓勵小兔子,通過這種具象有趣的方式來引導果果學習如何跟別人打招呼。

資深心理諮詢師教你如何平復分離焦慮,孩子更有安全感!

02給孩子更多的皮膚接觸

皮膚是我們的感受器官,也是我們應對外界的第一道防禦屏障。得不到父母親親吻、擁抱的孩子會產生皮膚饑渴,會變得焦慮、封閉、憤怒、冷漠,或者富有攻擊性和冒險性,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行為和心理問題。而對孩子提供更多的皮膚接觸,尤其是低齡期幼兒,可以產生的安撫效果(安全感建立)也好的有時讓大人們意想不到。

如果爸媽們發現自己家的寶貝也有些缺乏安全感,或許可以試試這樣做:

晚上在孩子入睡前,最好是孩子似睡非睡時-此時潛意識比較活躍,容易受接收更多情感類信息,一邊摩挲著孩子皮膚一邊說:「寶貝,媽媽愛你。寶貝,爸爸愛你,姥姥愛你……,寶貝,你是我的驕傲。」讓孩子感受到皮膚的觸覺以及親人們的愛意緩緩入睡。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調整,在6個月以後的諮詢回訪和效果評估中,果果爸媽反饋果果現在對陌生環境的不安少了很多,膽子大了很多,見到陌生人退縮行為明顯減少,有時甚至會主動跟不認識的小朋友打招呼,也更愛笑了。果果一家人的付出和轉變還是得到了不錯的效果。

結束語

弗洛伊德說:「大人盡心地照料孩子,孩子就能獲取一種信任和樂觀的態度,這種態度將會伴隨他一生。反之,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這種滿足經常被拖延,他會由於自身的無能為力而哭泣並發怒,長大後變成一個悲觀而缺乏信任的成人。儘管其癥狀可能很久以後才顯現出來,三歲之內的經歷對孩子今後的生活來說至關重要。

我們都了解營養對孩子生理髮育的重要性,那麼安全感就是孩子的心理營養,對孩子未來的幸福至關重要。關注孩子的安全感,為孩子未來的幸福打造第一道地基。

資深心理諮詢師教你如何平復分離焦慮,孩子更有安全感!

代芳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共青團中央青少年法律與心理熱線專家

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研究員

《嬰兒母親》雜誌撰稿人

主要使用諮詢技術:意象對話、焦點解決、薩提亞家庭系統治療

目前累計臨床諮詢小時數3000+小時,督導小時數3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