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寒假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用這4個關鍵詞,輕鬆完成陪玩規劃!

寒假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用這4個關鍵詞,輕鬆完成陪玩規劃!

我經常在後台總看到很多留言,現在正值寒假,可是很多媽媽只能與孩子大眼瞪小眼,她們會說:


「萌芽,我對陪玩一竅不通,求助~」

「能不能寫一寫陪玩的文章,經常覺得黔驢技窮了!」

「怎麼樣才能更好地陪充電5分鐘,瘋玩一整天的娃玩……」

這讓回想起我剛當媽那會,也是一樣的!我也有過「只會對著說明書玩」的時候!但後來我發現,當我用心設計遊戲、規劃玩耍主題、安排遊戲時間,哥哥弟弟就都會很配合,很投入,很開心!我好有成就感。

其實我一直都很有興趣研究各種陪玩的理論和技巧,這麼多年也對各種早教體系有所了解,特別是現在哥哥的幼兒園用的是美國IB體系,我能接觸到更多前沿早教體系的實際操作,看到了孩子們突飛猛進的成長,也促使我在陪玩的道路上一直探索下去。

那今天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陪玩經驗以及從中總結出來的4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系統性」

陪玩前,花點時間了解孩子的發展特徵

玩耍的規劃離不開第一個關鍵詞肯定是「系統性」。我們陪玩時經常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在安排孩子的活動時很隨意,典型表現是「凡事跟著孩子走」

今天看到孩子玩了二十分鐘的樂高,玩磁力片的時候卻只能堅持個五分鐘,我們就應該優先在孩子的玩耍清單里,將大比重的規劃都傾斜給樂高——但其實這個隨意性往往脫離了玩耍規劃的系統性。

在規劃我家哥哥弟弟的玩耍活動的時候,我會提前了解好他們所在的年齡階段有一個怎樣的發育特徵。了解這些知識可以提供給我一個有章可循的全局觀,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的規劃盲區,針對孩子們的能力發展水平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

寒假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用這4個關鍵詞,輕鬆完成陪玩規劃!

要好好陪孩子玩,第一個要了解的是孩子身體發展的特點。因為哥哥弟弟一個5歲多一個3歲多,我在這裡就特別講下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啦。

兩歲是孩子身體動作發展的分水嶺。弟弟兩歲前,他的大動作發展水平其實是跟不上哥哥的,弟弟走得不太穩,而哥哥的平衡力已經控制得很好了,我就想,要怎麼讓兩個孩子能一起都玩得很好呢?我當時想到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弟弟推手推車和哥哥騎平衡車進行比賽,這個也是受孩子身體條件的影響所進行陪玩內容的調整。

寒假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用這4個關鍵詞,輕鬆完成陪玩規劃!

第二個是認知上的發展。兩歲同樣也是認知發展的分水嶺。兩歲前的孩子,因為對因果關係開始有初步的理解,所以我會把假裝遊戲作為遊戲的首選。但是兩歲後的孩子需要植入更多的是問題解決型的活動,那麼我會安排更多一些玩積木、拼拼圖的活動。

而且,通過對認知發展的了解,我知道了孩子的能力水平都有參照標,一兩歲的孩子可能駕馭的拼圖是2~3片,兩三歲的孩子會在4~12片之間徘徊。那麼在拼拼圖的時候,我會提供給他們合適數量的拼圖。弟弟現在的水平是徘徊在4片,但哥哥已經可以獨立拼近50片的拼圖,那其實弟弟是正常的水平,但哥哥是超前發展的。

寒假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用這4個關鍵詞,輕鬆完成陪玩規劃!

哥哥正在觀察如何用樂高小顆粒拼指尖陀螺(左手邊是指尖陀螺的實物)

第三個要了解的是語言與讀寫能力的發展。1歲的孩子能理解字詞和短語,學步期孩子能夠通過親子共讀掌握早期的讀寫能力。而2歲後的孩子已經要開始通過遊戲道具、繪畫和文字元號來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子才可以培養「象徵思維」,因此手工和遊戲道具都是有幫助的。

第四個是社會性與情感發展。這個方面很容易理解,孩子逐漸長大,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轉換不同的遊戲場所,也開始有了自己創造性的嘗試和冒險,並主動接受同伴。

有同伴所在的遊戲環境對孩子來說便很重要。不管是在小區、早教班、還是親屬、家庭,我會盡量讓孩子多和小朋友接觸,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提早學習社交技能,以便更好地融入幼兒園的生活。

寒假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用這4個關鍵詞,輕鬆完成陪玩規劃!


第二個關鍵詞:「獨特性」

陪玩的精妙之處在於個體差異

玩耍的規劃的第二個關鍵詞是「獨特性」,也就是一定要「看到孩子」。我養育著兩個孩子,所以深刻能夠感受到這種挑戰:兩個孩子的成長的和階段性發育不一樣,很多時候都是1對2的場景,所以我總是要隨機應變,也總覺得考驗當媽的還真的是知識儲備是否足夠。

我無法預知孩子的表現和互動模式,所以更需要提前在活動中思索孩子們不同的位置,這就是必須要具備的「看到孩子」的能力。

比如昨晚剛跟孩子們玩的大富翁遊戲(哥哥把我「打」了個「落花流水」,現在越來越玩不過他了!),其實兩個孩子之間的遊戲過程也各有側重

哥哥在五歲多的年齡,重心是在於對於規則、金錢、買賣和認知方面的培育,是棋盤遊戲的前期啟蒙。而三歲多的弟弟,更多的是教他顏色、數字大小和公共設施的認知配對,協助卡片的分類,以及對遊戲基礎規則的植入。

寒假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用這4個關鍵詞,輕鬆完成陪玩規劃!

這是和哥哥一起玩耍的戰績。左側高的那疊是哥哥的成績,一共賺了79元。

理解孩子之間的差異點,在遊戲的過程中,我便可以有的放矢地去進行和孩子的交流,最大化增加孩子間相互學習的機會。

比如我和哥哥的交流更多地偏向在財商教育

「哥哥,如果我們到了一個空房子面前,就可以買這個房子,根據牌子上的價格來算」,「你現在可以統計一下手上有多少錢」。

在孩子統計買賣收益的過程,其實也是孩子數學啟蒙的引導,10張10美元相加的過程,這本身就是一個考題。

比如我在對弟弟的交流中則更多地偏向分類和規則

「弟弟,你可以和我一起把這些機會卡分類疊好嗎?」,「這個遊戲的規則是,我們可以丟骰子,然後跟著骰子的數字開車往前跑,你試試看像哥哥一樣,完整地操作一次。」

這個不停調頻的陪玩過程,其實是對孩子合作能力的加強。哥哥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引導弟弟學習規則,比如年幼的弟弟總是在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往後跑」,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個問題反過來問問哥哥。弟弟也在這個過程中理解到桌游的樂趣,接觸他可能還想像不到的假裝遊戲的另一種玩法。

我們要掌握陪玩的高階技巧,得學習如何當下做出合適判斷,不停切換頻道,讓孩子們可以在集體活動中找到適合他們的共處和玩耍之道

寒假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用這4個關鍵詞,輕鬆完成陪玩規劃!


第三個關鍵詞:「主題時間」

主題性學習和自由學習時間必不可少

當上面兩個思路已經養成後,接下來就可以大展身手,按主題來規劃每一天的陪玩內容了。按主題來規劃孩子的陪玩內容,就是我們常說的給孩子安排「主題性學習時間」。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到了主題性學習時間的時候,我們可以如何更好地安排呢?

我常做的做法是,讓哥哥和弟弟在同一時間裡,同時做不同的事情。比如益智類的遊戲書像連線、塗鴉和拼圖,我一定會同時採購3歲+和5歲+,然後讓兄弟倆可以一起玩,同時研究和自己年齡段相匹配的遊戲,並且互相觀摩對方的遊戲和自己遊戲的差異(孩子真的可以對比得樂此不疲)。

在規劃孩子的玩耍時間時,我們要記得的一個要點是,多觀察、多總結,並且適當調整。記錄對於陪玩很重要。

如果觀察到孩子已經掌握了一個技能,或者明顯發現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短板,那麼在下回遊戲的設計中,我們就可以給孩子增加難度或重複設計,讓孩子在體驗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突破自己。

比如我為什麼給弟弟和哥哥都增加了指尖陀螺的玩耍,是因為弟弟看到了哥哥已經成功地掌握了如何用樂高小顆粒來設計指尖陀螺,躍躍欲試的他也需要有嘗試的機會,但是因為手部精細動作還不夠,弟弟最後還是失敗了。

這個時候,我便和孩子一起去思考「要設計出指尖陀螺,需要哪些要素呢?」我們和孩子們一起總結出因為小手力量不夠,所以做不了指尖陀螺,但是如何鍛煉小手力量呢?那我們可以撿豆子、擰螺絲等等。這些都是遊戲玩法的延伸


第四個關鍵詞:「留白時間」

「孩子,你可以自己去找點事情做啊」

除了給孩子安排主題性學習時間之外,別忘了給孩子的規劃留白。

「孩子,你可以自己去找點事情做啊」,這是我每天都會跟孩子說的一句話。當我們的主題性活動結束後,比如洗完澡後的傍晚,到晚飯後臨睡前的一個小時,就是我們家的留白時間。

我鼓勵孩子發獃,鼓勵他們自己去找點事情做。

剛開始給孩子留白時間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很困擾可以做什麼呢,這種表現很正常。但是不用心急!我們更要忍住想替孩子規劃的衝動。要知道,在孩子的世界裡,好奇心是對付無聊的靈丹妙藥。

我家的兩兄弟都試過,發了一下呆,無聊了一會兒後,就會開始看書、自己唱歌、動手創作、用玩具自導自演故事或者搭建微型城市。

相信我,孩子的無聊是自我探索的絕妙工具,真的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抑制孩子的好奇心

我也越來越喜歡觀察孩子的留白時間,因為慢慢地,當自己放手越多,會看到孩子在留白時間裡做的事情,會帶著更多的驚喜,我也可以適當偷偷懶嘛。這些都是心底的大白話!

寒假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玩?用這4個關鍵詞,輕鬆完成陪玩規劃!

以前,在港大修讀遊戲治療的時候,教授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放下自己的身份」。對治療師來說,如果要走進用戶內心,一定得先放下自己的視角,理解對方,才能真正地觸及對方。理解,永遠都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耐心和溫柔,也不是宣言式的口號說得清。對於養育孩子的過程,也同樣如此。

如果說養育上,父母是孩子的燈塔,那麼在玩耍中,孩子就是父母的啟蒙者。我們可以在大方向規劃和掌控,但是也同樣需要相信孩子有創造好奇心的能力。

孩子總是能給我們很多的驚喜,我們誰也不能比孩子更會玩,誰也無法像孩子一樣將玩耍釋放出原始和純真。但我們可以做一個陪玩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潛能和獨特之處。

有時候陪玩,我會安靜地陪著,在孩子們的不遠處,當他們偶然扭過頭來找我,我會第一時間報以微笑,但不打擾,他們便會安心地繼續玩。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覺得當媽媽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