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炒作的國產佳片,我來捧紅你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最近,辦公室里日常寒暄,除了「這片/劇你追了沒」「吃了沒」之後,又多了一句「票搶到沒」……
Sir的消息窗口和票圈呢,更出現了一班「加速包怪」。
噓寒問暖,不如幫我省筆巨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你身上有他的香水味,是我沒票犯的罪
唉,誰都不能免俗,談吐逼格和好衣服早就打包收起,放開倆膀子,一邊埋怨人擠人,一邊還使勁往裡擠……
回家過年,這中國人最隆重、最大型的儀式感,隨著年齡日長,每年壓力倍增。
小時候盼望的年味,被回家恍若在線催婚催育、在線陪聊尬笑折騰得越來越少。
心疼假笑弟
但僅僅怕,就不過了?
Sir說什麼也不同意。
中國人需要春節、需要年。
理由,全在這部片——
《回家過年》
一部播錯時間的央視紀錄片。
2017年2月11日上線。
這是啥日子。
雞年春節假期剛過,角色和生活節奏艱難轉換的當口:從「吃了睡睡了吃的幸福肥」變身「早出晚歸夜不睡」的爆肝社畜。
剛從老父老母的嘮叨聲中逃出,剛從花式催婚尬笑的日子解脫;再加上被工作日迎頭痛擊。
說那是一年裡最討厭春節的時刻,不誇張。
也因此,這部10集紀錄片到現在都沒豆瓣評分,因為……看過的人太少。
(第二季知道的人更是寥寥)
底下評論邊打五星邊可惜。
要擱現在,早爆了。
《回家過年》說了啥?
真沒啥大不了的。
25分鐘一集,主要就說一個事。
每件事,都能用這種句式概括:
*漂×××打算回家過年。
第一集,廣漂孟俊源打算跟一幫老鄉組摩托隊回家過年。
第二集,杭漂某快遞點老闆,打算送完快遞,在大年二十九那天趕回老家。
第三集,拖家帶口的北漂,打算回家安置要回沙縣高考的女兒,順便回老家過年。
第四集,滬漂陳偉打算把媳婦接回老家過年。
……
主角呢,有你平時在生活里就能遇到的平常人:快遞點老闆、食堂大叔、二胎媽媽、拆遷戶;
也有偶爾在熱搜上見到的「特別」人物:邊防守疆的可愛哨兵、東北過年南遷的老人團、以及在中國紮根的外國釘子戶……
不管平常或特別,在「年」面前,他們都是同一身份——
要回家的人。
《回家過年》不是那種報喜不報憂的煽情式紀錄片。
它還是會讓你看到「那些讓你害怕回家的東西」。
比如擁擠的車站、難帶的行李;一大早在冰天雪地里趕路。
比如保安小哥臉上,我們都太熟悉的窮笑。
年味太奢侈,童年時最充足,年紀越大越稀薄。
為啥?為錢。
過年沒什麼
我現在沒錢
沒錢就沒想過要過年
有錢才能想
比如讓所有年輕人頭大的催婚催育現場——
老爹催婚第一招,你成家立業了我就不管你了。
面對兒子反駁「你們能不能發展點自己的愛好」,老爹殺手鐧又來了:
你媽最大的晚年愛好就是給你帶孩子。
嗯……即便Sir是過來人,也還是看得瑟瑟發抖。
《回家過年》不迴避你的害怕,也能拍出你熟悉的真實。
在回老家前一個月,廣漂蒙俊源就找肉鋪老闆定了十多斤靚豬肉,當晚下班就準備起來。
沒辦法,爹媽就愛吃媳婦做的臘腸。
夫婦倆和好友們,聊著公婆小孩,手上一刻不停地切肉、調味。
蒙俊源呢,洗好腸衣,在旁邊打配合。
老婆蓄肉,他就用牙籤給腸身扎幾個透油的小孔。
老的有,小的也有。
臨出發前一晚,他們去超市給孩子買了愛吃的大雞腿、小麵包,還有玩具。
在外打拚一年,為的不就是能在這天,恨不得把所有家裡人用得上的、喜歡的東西都帶回去?
如果只做以上兩點,《回家過年》不過就是出號召大家「過年回家」的公益宣傳片。
但它有絕殺。
《回家過年》的故事,是兩邊對照的。
不單拍歸家的遊子,它還拍在家等待遊子的父母家人。
知道孩子要回來的他們,能過兩次年呢!
一次,當然是大年三十。另一次,是他們回來那一天。
一大早,蒙俊源聚集的摩托車隊就在指定地點集合完畢,無人遲到。
同一時間,蒙老漢把夫婦倆閑置好久,已經堆了好些東西的雙人床收拾了出來。
接著,就騎著摩托車,到菜場置辦晚飯。
還扛回一罐滿噹噹的煤氣,打算給孩子做燒豬蹄。
家裡幾個孫子,知道這天爸媽要帶著好吃的、好玩的回家了,都高興得不行。
可大孫子都考完試下課回家了,兒子媳婦還沒到家(路上摩托車胎癟了)。
老爹著急,打了電話也不敢多說,匆匆囑咐幾句就掛了。
只得繼續圍著那鍋豬蹄轉悠。
從早等到晚。
一條春運路,困著出發的人,也揪著目的地里那些人的心。
而那些讓遊子害怕的,《回家過年》也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群人的害怕。
孩子不結婚,爹媽也擔心。
擔心自己跟兒子被說閑話,擔心孩子太忙搞壞身體。
怎麼還沒結婚
好像你這個兒子肯定有什麼地方不對
這種兵分兩頭的拍法,讓「回家過年」又有了特別的意義。
家,不僅是從小長大的故鄉,也是家人能團聚的那一處、那一刻。
家,是你的挂念有處安放,你的脆弱有處存儲。
它還為觀眾展示了「年」的另一重定義。
過年,是社會、傳統文化賦予一個家庭團聚、團圓的儀式感和契機。
繁瑣的規矩和密集的社交,確實挺討厭的。
即便如此,我們都不該忽略它,因為——
「年」,是為你和家人準備的,不是為來閑聊的親戚、為攀比的同學準備的。
我們怕過年,因為我們總在「被過年」。
Sir前幾天重刷《請回答1988》時,看到一個場景:
孩子們工作後,衚衕安靜了很多。
只有一個老兒子陪在身邊的成東日夫婦,總是嫌房子太大。
真的大嗎?
不,太冷清,沒人氣兒。
等倆女兒回家過周末,一起床就互相吵吵嚷嚷時,東日笑了。
這才是家嘛。
但明明,姐妹倆都剛起床,也沒什麼摩擦。
像是故意般,寶拉跟德善就大聲吵起來。
連弟弟都覺得奇怪……我怎麼覺得姐姐們就是故意的。
Sir覺得,之前姐妹倆掙錢養家的種種情節,都不如這個細節能說明她們的成長。
主動吵架、主動找罵,讓家有家樣。
年,也應該主動地過。
《回家過年》里,北漂快三十年的宋熙東,有3年沒過春節。
因為爸媽沒了,他成了孤兒。
但前幾年,為了學滿語,他認了個滿族老太太當奶奶,祖孫倆學著學著就學出感情了。
3年沒過過有家人陪的年,宋熙東決定,不拒絕了,回去吧。
接著,像我們都熟悉的那樣,他給家裡人置辦了年貨。
給小妹買了把尤克里里,給奶奶挑了身紅色襖子,還準備了一本全是他和奶奶照片的相冊。
揣回去的路上,止不住的笑喲。
置辦這些年貨,為的啥?
主動創造年味兒。
衣服,老人家一穿上,就到鄰里街坊家串門,生怕別人注意不到自己的新衣服。
我家那小子買噠。
相冊呢,能給老人拿出去顯擺;以後每年年夜飯,還能邊看電視邊翻著更新的照片。
過年,不是滿大街的炮竹、不是熱鬧的紅包拜年,更不只是那一晚上的年夜飯。
是讓你愛的人,有跟旁人顯擺、能跟朋友絮叨的新談資。
別說年味淡了,那不過是父母老去的速度跟不上你口味、心情的變化。
別再說這種強社交、弱交流的年你過膩了,你用心製造出真正的年味細節,這年就一樣令人難忘。
因為每個人主動過,才會有年。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註:毒舌電影


※說她丑的人才是真丑
※下一部被除名的電影,千萬別是這部良心片
TAG:Sir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