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作者:張翰林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01年至1911年,在中國近代史上被稱為晚清十年,這十年對清政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清政府從衰敗走向滅亡的十年。1900年中國剛剛遭遇了庚子國變,國人是帶著國都被占的屈辱進入20世紀的,國破山河在,今後怎麼辦?

如何挽狂瀾於既倒成為清政府不得不考慮的首要問題,在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迴鑾前,一份詔書便送達到了帝國的高級官員們手中,變法、新政一夜之間成了清廷的重要辭彙,清末新政由此拉開序幕。

大清帝國這個古老的帝國,開始了又一輪同時也是它的最後一輪改革。平心而論,這個的改革還是比較全面的,主要涉及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社會等方面,但細細看來,變革措施是在戊戌變法基礎上的深化,這也許是歷史的一個玩笑,曾經親手將戊戌變法扼殺的慈禧太后現在也不得不舉起變法這面旗幟。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慈禧太后

老一輩的實幹家們已經先後去世,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後,李鴻章已經耗盡了全部的精力,再也不能主持一個帝國的改革了,他向慈禧太后推薦了自己考察已久的人才——袁世凱。袁世凱這個日後可謂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因為「二十一條」和「洪憲帝制」而為民所惡,但當時的袁世凱卻是一個熱心改革的實幹家。

1901年袁世凱被任命為直隸總督,成為疆臣領袖,也成了主持新政的一位關鍵人物,另一位關鍵人物是張之洞,張之洞長期擔任湖廣總督,任內創辦了著名的漢陽鐵廠,成為名滿天下的人物,他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先後三次上奏朝廷,是為《江楚會奏變法三折》,而後其成為新政的綱領性文件。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袁世凱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張之洞

新政的改革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改革方面,第一,興辦近代學堂。創辦近代學堂最早起于洋務運動時期,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特殊意義在於將創辦新式學堂作為一項國策進行推行,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近代學制。第二,鼓勵出國留學。甲午戰後,赴日留學成為熱潮,加之清政府鼓勵留學,留學人數大增。第三,改革和廢除科舉考試製度。科舉考試起於隋朝,在中國延續了1300多年,1905年清廷下詔正式廢除科舉考試,開啟了中國教育向現代化轉變之路。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清末私塾

軍事改革方面,主要內容是機構改革和編練新軍,將兵部改為陸軍部統領全國軍隊,編練新軍主要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和張之洞的自強軍為榜樣進行編練,各省新軍將領奔赴北洋新軍或自強軍進行訓練,而後回省帶兵,清廷計劃在全國編練新軍三十六鎮,由於財政緊張和清王朝的滅亡,只編成了新軍14鎮,18混成協,這些新軍成為近代不可忽視的一支軍事力量。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新軍演練

經濟改革方面,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頒布《商律》,商部成立後,成為清政府振興實業的總機構。

清末新政在逐步平穩推進,直到1904年發生了轉折。這一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和沙俄為了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權益,竟然在中國的領土上展開大戰,中國被迫屈辱的保持中立。戰爭的結果同樣令人吃驚,沙俄戰敗,被迫讓出中國東北南部。

這場戰爭的結果在清政府內部引起了熱議:蕞爾小國日本在十年前打敗大清,今又打敗龐大的沙俄,何也?清廷的高層從制度層面尋找原因,得出結論:日本是君主立憲國家,沙俄則是專制帝國,日本戰勝俄國乃是立憲體制戰勝專制體制!這個結論使得朝野上下興奮異常,認為大清也應該實行立憲體制,徐圖自強。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時合影

大臣們不斷上奏,力促立憲,加之當時革命浪潮風起雲湧,能與革命理論相對抗的只有立憲理論,因此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為之觸動,派遣載澤、端方、李盛鐸、戴鴻慈、尚其亨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以備參考。五大臣經過一年多的考察,向朝廷上奏,立憲有三大好處:「曰皇位永固、曰內亂可彌、曰外患漸輕」。

慈禧太后並不是一個守舊的人,她希望通過立憲使大清帝國能夠延續下去,這樣自己百年之後才不會愧對列祖列宗,但另一方面,立憲會損害她的權威,她又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其強烈的人,自從辛酉政變以來,她已經掌權四十多年了,讓她放棄自己的權力顯然無法辦到,因此有了「預備立憲」之說,預備期12年。

在清政府看來預備期是立憲的應有之義,很多事情要準備,要花費時間,但在立憲派看來,清政府此舉是拖延立憲,中國國勢如此,立即立憲猶晚,何況12年?!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欽定憲法大綱》

「預備立憲」按照清政府的時間表在緩慢進行著,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一切彷彿比較順利,但接下來的政治變動是誰都想不到的。1908年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相繼離世,兩宮駕崩,政局大變,三歲的溥儀登上了皇位,其父載灃成為攝政王。這一政治安排當時乃至現在都讓人很不能理解,但載灃與溥儀的組合也許不是最優組合卻是最佳組合。

首先從親緣上來說,溥儀是光緒皇帝的子侄,他的父親是光緒的親弟弟,相對於其他的愛新覺羅子孫,血緣更近,其次,在清末新政期間袁世凱逐漸做大,奕劻、袁世凱集團的權勢至於鼎盛,慈禧太后深以為患,於是調載灃入軍機,以分奕劻、袁世凱之權,因此載灃受過中樞歷練的經歷遠非其他親貴可比,大清王朝由此進入了載灃時代。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載灃

載灃時代開始了,這是大清帝國真正的生死時速時期,國勢頹唐,如何挽救,問題擺在了載灃的面前。作為新一代的領導者,他現在還未獲得帝國滿洲親貴的信任,他必須有所作為,首先他罷免了袁世凱,讓其回鄉,這是對漢族官僚集團的一次打擊,也為清朝走向滅亡埋下了伏筆,其次加快立憲步伐,各省成立咨議局,中央成立資政院,載灃似乎預感到立憲問題對清王朝的重要性,以後的歷史進程證明了他的這一預感。

儘管在載灃看來立憲的步伐已經加快了,但在立憲派眼中,速度太慢,於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國會請願運動,在立憲派的重壓下,清政府被迫宣布宣統五年(1913年)召開國會,先成立責任內閣,責任內閣的成立成為壓斷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1911年5月8日,責任內閣正式成立,總理大臣是慶親王奕劻,總共13名內閣成員中,滿族9名,其中皇族7名,內閣一經宣布,引起了軒然大波,輿論普遍認為,這一內閣的成立,是皇族集權的象徵,名為內閣,實則軍機。立憲派請求重組內閣,遭到了清廷的拒絕,立憲派對清政府失望了。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浮雕"武昌起義"

清朝的滅亡是一個歷史合力的過程,由革命派、立憲派和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漢族官僚集團共同推動,首先自1895年以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先後發動10次起義,立志推翻清王朝,到1911年爆發的武昌起義為清王朝敲響了喪鐘。

立憲派本是支持清政府立憲的,但清政府一次次的讓立憲派失望,「預備立憲」「皇族內閣」「保路運動」,一次次的打擊使得立憲派走到了王朝的對立面,武昌起義後風起雲湧的各省獨立運動中,立憲派的身影清晰可見,他們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漢族官僚集團本是屬於體制內的精英,但最後也拋棄了清王朝,這源於清政府的集權運動,慈禧太后為了遏制漢族督撫,將張之洞、袁世凱內調為軍機大臣,明升暗降,本就引起了不滿,載灃當政後將袁世凱罷黜回籍,更使漢族官僚人人自危。

漢族官僚支持立憲本是希望自己的權力能夠鞏固,不想權力被盡奪,加之「皇族內閣」的產生,使得漢族官僚對清政府集體離心,結果武昌起義僅僅4個月,清政府就在漢族官僚的逼宮下,被迫退位,一個叱吒了268年王朝黯然謝幕,其中的原委,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慈禧死了才三年,大清朝就滅亡了,為什麼?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里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禮儀後宣布退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海地殭屍案真相大白:活死人是巫師造出來的
算命先生說:2019年,這三大生肖時來運轉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