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丨政府搬去我家附近,我真就發財啦?

中國丨政府搬去我家附近,我真就發財啦?



1月10日晚,零下2℃,懸掛了70年的北京市政府舊牌匾卸下。第二天,開車往東30公里外的通州區,新北京市人民政府大樓揭牌。

過去整整的70年來,從保定到京郊,再到正義路2號,再到現在的通州區運河東大街57號,北京市政府一共搬過3次。




這一搬,會有超過1.2萬辦公人口進駐通州。這背後,預計著會有40萬人跟著從北京市區往外搬。

這次政府搬遷的主要目標,是紓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也許百年後,「北京是北京,首都是首都」。




9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化浪潮下,政府搬家是一種常見現象。

搬縣政府非常普遍,市政府搬遷也很多,偶爾省政府也會挪地方。

國內32個省會城市(含直轄市),17個城市已搬遷或準備搬遷市政府。大中城市政府,要不已搬過,要不正在考慮。

這場持續已久、規模浩大的搬家行動,和我們每個普通人有什麼關係呢?







城市在攤大餅,但看病、上學、去政府辦事,還得往老城區里跑。人多路窄,進城一趟,堵車一路,這是很多城裡人的無奈。

比如,西安。

西安的城牆下現在沒有火車,但幾乎常年堵著西安人的車。

2003年,當地堵車還沒排上全國Top5,西安市政府問當地市民要不要搬政府。當地人異口同聲說「要搬」,原因是太!堵!了!




到節假日西安迎來大批遊客,城牆裡就更堵了。圖/攝近求遠



當時市政府在城牆裡的西華門大街,到市府辦事一小時,路上堵車大半天。再加上要保護牆裡的文保單位,2011年西安市政府後來就搬去北郊。

不久,北郊未央區迎來了西安高鐵站,城裡好的學校和醫院也陸續搬過去。村莊變成高樓,土路修成柏油路,周邊基建上了個檔次。




深夜的未央立交。圖/安晨



然而,大城市堵車並沒有那麼簡單。

棋盤式道路不夠便利、私家車越來越多、公交車供不應求等,這些因素都讓西安穩坐「堵」城之列。

哪怕市政府搬出城牆,西華門大街和北大街交接處,目前仍佔據西安前10名的堵車路段之一。




來源:《城市行政中心遷移對城市空間發展的影響——以合肥市行政中心遷移為例》(作者:任茗)



據統計,七個大城市搬政府,有六個的主因是疏解老城壓力,至於效果如何,因堵車遲到的人們最清楚。

轉移行政中心只不過是治堵的一小步,後面如果沒有高效便捷的公交系統來支撐,搬了也就搬了,該堵的還會堵。




西安最擠的公交據說是323路,有人說在323上,先上車的被踩,後上車的踩著先上的上。






在河南鄭州,南北向的中州大道把鄭州一分為二。這條路,不僅是新老城區的分界線,也是房價的分水嶺。

西側是鄭州市老城區,每平方米房價在1萬元以下。東側是鄭東新區,很難找到1.5萬元以下的房子。




曾經的荒地長出高層住宅。



想起2011年,河南省政府剛搬去,那時候的鄭東新區彷如一場夢:已搬遷的軍用機場,一片荒地上找棵樹也難。

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規划了大面積的綠地和流動的湖泊,給這片「白紙」一個嶄新的生命。




規劃藍圖。



規劃只是一張美好的藍圖,從藍圖走入現實,每一步都不容易。

早年去看房,一場雨下來,回去的土路就被泡沒了。

政府先行,政策跟上,各種資源和商家也就跟著往裡跑。當時凡是新開發的項目,去東區;高層建築超過100米的,也去東區。




接著用低廉的地價吸引開發商。每畝地幾十萬元,每平方米的房子,成本也就1000多塊,那時鄭州市房價還只有兩千多塊。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鄭東新區成為鄭州最宜居的區域,也是房價最高的區域。




2005年,鄭東新區成立剛兩年,朋友買了新區的房子,每平方米4千,近年漲到3萬多。10年近10倍收益,真的躺著把錢賺。

當然,在新區里盼房價漲,這是一個非常煎熬的事情。

「通地鐵」「遷學校」「創新區」,各種都市傳言都能攪動你的心。無論網路神曲變幻多少首,內心只有一首主旋律——忐忑。

因為你不是等待一朵花開,而是等待一片森林的形成。








對於普通居民來說,配套資源的吸引力是立竿見影的。

當北京市政府搬通州的消息確定後,中國人民大學宣布到通州成立東校區,未來區域內將有22所高等院校及中小學。這意味著,

現在的郊區房,過個七八年可能成「學區房」。




今年,通州將有兩條地鐵線通車,京濱城際鐵路也可能會提前開工。道路、學校各種配套跟上,一個新的中心指日可待。




但從一個配套成熟的市中心,搬到一切還在規劃中的地方,哪怕是政府工作人員,也不是立即能接受。

本來,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已經在市區選好了位置,後來被要求搬到鄭東新區,他們不太樂意。

搬遷前夕,這些法院工作人員,白天調解別人家的恩怨情仇,晚上下班還要給家屬做思想工作。

但10年過去了,法院在整個新區最核心的路段,家屬們高興壞了。




在中小城市,說城市的市中心,往往就是指政府所在地。

第一波建設時沒趕上,那搬家時能趕上,跟著政府走,說不定就從郊區人,躍升成了城裡人。

但也有一些城市,城裡人沒跟著腳步搬,比如長沙、呼和浩特、長春和成都。




這就提出了一個難題:政府是搬了,但人不願來,怎麼辦呢?







有時候,政府會用行政辦法來搬遷人口。

比如,河南鶴壁市。




鶴壁市是一個挖煤的城市。由於擔心煤挖完的可怕後果,1992年,開始建淇濱新區。1996年,當地市政府搬了過去。2000年,市政府下屬事業單位也搬過去。

如果工作人員不願搬,他們只有一個選擇——離職。老城拆遷戶和沒有土地的農民,也一律安置到離城區40公里外的新區。




鶴壁淇河邊上環境優美。



短短十三年的時間,新區人口從原來的1萬人到10萬,遠超過一般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但隨後的增長不算太快,截至2017年區里總人口約40萬。

政府能決定大樓大項目的選址,但牽涉到工作、居住與投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作為一個支柱產業岌岌可危的地級市,它的商業和服務業底子薄,發展慢。當新區里工作不好找,新樓周邊消費高,搬入新區的人們,甚至會悄悄搬回老城。




鶴壁新區的夜景。



新區成立20周年時,媒體記者造訪當地,感嘆當地發展成「睡城」。20萬新區居民每天早上五六點,坐1個小時的班車到老城上班,其中大部分是煤礦工人,他們原本就住老城。

而且相比省會城市,地級市政府掌握的資源非常有限。新區蓋新樓修馬路的預算增加,老城維護更新的投入就少了。

結果,一邊是熱鬧但破敗的老城,一邊是嶄新卻冷清的新區。




鶴壁市山城區的標誌雕塑。



有研究顯示,在城市快速發展時,產業發展動力強,收入上漲蹭蹭蹭,住房需求足夠剛,建設新城比在老城裡騰挪,更能促進城市經濟的增長。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有沒有足夠便利、舒適、有人情味的生活,遠比寬闊而嶄新的大馬路重要得多。

有時候,與其花許多錢要求人搬來搬去,不如認真過好老城的日子。

因此,從人的角度規劃「新家」,可能是搬遷要考慮的更重要的事兒。




搬遷的過程中,丟失的還有傳統街坊的關係。







別怪老百姓是見風使舵的主,畢竟過日子,講究實在。

挨近城市的農民惦記拆遷,城裡安家的市民關注政府搬遷。一半中國人都在看著政府,搬不搬,啥時搬,搬去哪兒。

通過政府搬遷來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青島在國內大城市中是第一個。




1992年市政府東遷前青島東部的樣子。




如今青島的香港中路。



青島搬政府後,農田發展成CBD,低矮居民房換成山東第一高樓,這樣一副改革春風吹滿地的圖景,引來全國各地的效仿者。

青島搬政府的1992年至今,中國70座大中型城市裡,有34座城市已經、正在和計劃搬遷。




行政中心遷移城市的分布示意圖。



中國城市化已進行20多年,用搬政府來帶動城市化,也只是近20年逐漸發生的事情。從較長的歷史時段來看,仍然算是一個新鮮事物。

城市資源的轉移,不是單靠政府力量就可以。

一個新區新城,會否因行政中心的遷移而取得成功,還需要常年的經營,還有待時間的驗證。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潮汕牛肉火鍋裝逼指南
張愛玲念念不忘的,除了海棠和鯽魚,還有一條路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