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騎兵以一敵十卻慘遭唾棄,游牧民族青睞輕騎兵真的是因為窮嗎
在大家的潛意識裡,重裝騎兵就是精銳中的精銳,具有至高無上的戰場主宰力。在這種認識下,很多人就會覺得北方游牧民族始終以輕騎兵為主,主要因為中原王朝實施了戰略封鎖,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生產材料和技術。
草原民族經濟體單一,物質生產效率低下。中原王朝一旦關閉了邊境互市通道,對他們的打擊確實是巨大的,但這絕對不是游牧民族沒有重騎兵的主要原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首先一點,與蒙古高原相連的定居民族並不是只有中原,還有中亞。伊斯蘭教的傳入極大地推動了中亞社會的發展,穆斯林工匠並不比漢人差很多。其次,但就物資而言,北方游牧民族歷來不缺煤鐵資源。
突厥人所生活的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又以產良鐵而聞名,突厥人在未崛起之前的身份是柔然汗國的「鍛奴」,即為柔然人打制武器的奴隸。蒙古人崛起後,他們將從中原和中亞地區俘虜來的工匠發配到葉尼塞河上游的「謙謙州」,為到了元朝時,謙謙州已經成了蒙古的軍事工業的重鎮。
除了葉尼塞河上游,蒙古的口述歷史中說,他們從額爾古納河流域的森林走向草原時,用熔爐和鼓風機「熔化了一座鐵山,不僅獲得了無數的鐵,也開闢了一條通道」。如今內外蒙古豐富的鐵礦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證明,蒙古人其實是不缺鐵的。
重騎兵代表著冷兵器軍事工業的最高水平,但高科技並不適合所有戰場。騎兵之所以能夠在冷兵器時代成為戰場主導,主要原因是戰馬賦予了騎士更強的機動性和衝擊力。通過重裝甲,騎兵獲得了更強的防禦力和衝擊力,代價卻是損失了機動性。重騎兵在歐洲盛行,主要是歐洲國家不普遍不大,騎兵不需要長途奔襲。
在南北朝時期,重騎兵也曾在中國風靡一時,但由於中國疆域遼闊,重騎兵發揮的作用並不是特別明顯,而且自從劉裕用步兵車陣加硬弩打得北魏和南燕重騎兵無力招架之後,南北方都開始意識到機動性才是致勝的關鍵。從隋唐開始,國家部隊的核心開始轉向輕騎兵和步兵,並一直保持到清朝末期。
北方游牧民族單兵作戰能力強,但數量上卻非常吃虧,他們之所以重視輕騎兵主要是戰馬幫助他們拓展了戰場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讓他們獲得局部的數量優勢,尤其是在衝擊鬆散的步兵方陣時,騎兵的衝擊極具殺傷力和震撼力。
公元527年,北魏高歡率領萬餘騎兵奇襲「西魏夏州」,為了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高歡採取了日夜兼程,沿途「不火食」的辦法,於是「四日而至」,「夜入其城」。蒙古人遠征歐洲,「故屯數十萬之師,不舉煙火」,不過是複製了先輩的成功經驗而已。
藉助戰馬的速度優勢,騎兵在追擊時可以運用側翼穿插戰術,將敵人分而治之,也可以截斷對方退路,進而實現阻擊和圍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孫子兵法》中「窮寇勿追」的戰術思想。
騎兵利用「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鶻」的機動特性,在撤退時易於化整為零、分頭散開。同時藉助戰馬的「反巢本能」,又可以很快集中。從匈奴到蒙古,中原王朝所謂的「勝利」不過是將其趕走,從未將其徹底打敗。
騎兵興起後,遠征成為可能,雪山可以翻越,雨雪天也可以行軍,人類軍事思想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然而一旦給騎兵穿上厚重的鐵架,這一切提升都被打回原形。所以北方游牧民族沒有重騎兵不是因為窮,而是重騎兵並不代表先進的軍事力量。


※中國淘汰千年的兵種在歐洲卻被當個寶,結果慘遭蒙古大軍瘋狂屠殺
※並非只有黃金家族才能代表蒙古,帝國權利為何掌握在護衛親軍手中
TAG:史料不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