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每每提起香港電影,作為影迷的小十君總有一種矛盾而複雜的心情。

在許以耐心、等其發力的同時,擔心更甚。

多年以來,那些北上的導演們在這條路上越發磨合、摸索出所謂門道。

比如林超賢這幾年接連帶來的主旋律合拍片《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可謂票房和口碑雙豐收。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但另一邊,那些堅持本土創作的新人導演及其作品,依然相對小眾。

彭秀慧自編自導的港式小品佳作《29+1》,在內地上映後遇冷便是一例,加上因禁忌題材豎起觀影門檻的那些,各有各的可惜。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回顧2018年的一些情況,這種心情變得更加深切——

古天樂摘得影帝是實至名歸,但一直重複的提名名單,早已非常直接地顯示出香港實力派演員斷層的嚴重。

相比隔壁金馬獎擁抱變革後的新氣象,金像獎本身的固步自封再次引來不少討伐聲。

周潤發和郭富城主演的《無雙》成為國慶檔黑馬,一度被我們稱為年度最佳港片。

香港本土院線呈現的是另一番景象,票房最高的港片是內地幾無水花的《棟篤特工》。

而它在一眾進口片的強攻之下,甚至沒能擠進2018年香港票房前十之列。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到了年底,被稱為「香港電影教父」的嘉禾影業創始人鄒文懷去世,更是讓人產生時代落幕之感

總體看來,似乎用一個「冷」字來形容當下的香港電影最貼切不過。

而這裡說的不僅是市場環境,還包括作品溫度

回顧近幾年亮眼的港片,基本以犯罪和動作類型為主,時常能給觀眾帶來「燃」的觀感。

但在我看來,距離特屬於香港電影的味道還是少了些什麼。

就像《甜蜜蜜》里,黎小軍和李翹緣分兜兜轉轉的甜蜜與苦澀,豹哥黑社會身份與米老鼠紋身的反差;

也像《喜劇之王》里,尹天仇對表演夢的痴迷與追逐,柳飄飄聽罷「我養你啊」後剎不住閘的眼淚;

還有《歲月神偷》里,窮小子與富家女初戀的單純美好,一家四口在面對命運變故時的韌性。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總之,不管影片是荒誕搞笑,還是溫情動人,都有種偏「暖」的底色填充其中。

作為主角的小人物們,能讓觀眾為他們的愛情、夢想、親情會心一笑,繼而產生默默流淚的衝動。

而從當下的香港電影之中,我已經很難找到類似的觀感。

直到看完昨天剛上映的新片《家和萬事驚》,心裡陡升起幾分希望——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還記得最早注意到這部影片,就是因為它充滿港味的賣相。

在同輩之中,邱禮濤導演一直是非常高產且風格多變的一位,其經典與驚喜之作不在少數。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演員陣容方面,則是由他的一群老搭檔組成了近幾年難得一見的純港星配置

吳鎮宇、古天樂、袁詠儀、張達明、黃秋生、林雪……幾乎任意兩個演員之間都頗有淵源,堪稱有生之年系列。

在這之中,張達明的出現也讓我很是在意。

一提起被稱為香港影視劇黃金配角的他,自會有無數作品及形象浮現於觀眾眼前。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但幾年前被查出患有鼻咽癌之後,他就進入了治療狀態。

這是他病癒後首次擔任主演,同時還身兼監製與編劇,將自己之前獲獎的舞台劇搬上了大銀幕。

讓我沒想到的是,這部看似瘋癲的荒誕喜劇里夾雜了溫情和苦澀,更不乏令人感動的餘韻。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故事的主角是一家五口:一對夫妻、一雙兒女和年邁老父。

祖孫三代同堂本該幸福美滿,而現實情況卻近乎水深火熱,主要矛盾就來自於房子

因為買房之後的供房壓力已經持續了十幾年,並且還有二十年才能結束。

以「還貸」為主題的生活什麼樣?每周的家庭例會就是縮影。

因為會議內容居然是省錢比賽,以沒買面膜、沒去旅行、沒換手機等借口,進行「省錢即賺錢」的自我安慰,滑稽、心酸兼而有之。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這樣的生活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自然是大吵小吵不斷。

和爺爺擠在一屋的孫子抱怨空間不足,用超大聲的音樂表達不滿,卻干擾了在準備考試的妹妹;

被如此嫌棄的爺爺,又會因為過分逞強,留下一堆需要人收拾的爛攤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間海景房的窗戶成了一家人共同的慰藉、情緒的出口。

眼看又要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起來,但只要有人主動站到窗前,就能帶動全家自動休戰。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直到對面大廈的天台上豎起一塊巨大的廣告牌,擋住了他們的視線。

於是,前一秒還在「窩裡斗」的一家五口與唯利是圖的廣告牌主人(古天樂 飾),展開了一場雞飛蛋打的「戰鬥」。

這個過程中鋪滿了令人捧腹的笑點,更不乏荒誕誇張的戲劇衝突。

但它越是如此,留給觀眾回味的空間就越足。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一方面是因為影片在整體構思和單獨情節的設置上,都對接現實。

張達明提到過,1993年寫下這個故事時,靈感正來自住在海景房的朋友

而這都多少年過去了,「買房還貸」的設定依然足以引發共鳴。

就在這幾天,「香港最小房屋」還一度引起討論。這種房子被開發商稱為「龍床盤」,面積只有14平米,但廁所廚房等功能齊全。

樓盤開售之後,大家各種驚嘆與不解:如此逼仄的空間怎麼住?又何必呢?

想起前年的TVB真人秀《有樓萬事足》,也是反射現實的一面鏡子。

在這個被觀眾稱為恐怖片的節目中,展現了各種各樣為買房而努力的年輕人,其中一個被稱為$50哥。

他給自己定下每天只花50元的10年計劃,最終通過出行靠走、拒絕外食、不談戀愛等方法提前兩年達成目標。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除此之外,還有聲稱「有樓才有高潮」的拜金女、為攢錢落得一身病痛的工作狂......每個人都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而他們的生活也陷入「省錢、買房、省錢、還貸、省錢」的閉合死循環,旁觀之下也無法不感到心驚。

但是,影片在延伸著這些觀察與疑問的同時,其實也給出了一種答案。

關鍵就在於,對「房」和「家」兩種概念的區分。

與家人相看兩厭,被鄰居氣到跳腳時,它就只是給人帶來沉重負擔的空殼;

當面臨突如其來的考驗,需要一致對外時,它就是凝聚力量、提供依靠的港灣。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當我們有了這個意識之後,更容易被影片中對家庭的刻畫戳中淚點。

吳鎮宇飾演的一家之主是全片最打動我的角色,他的前後變化以及與家人的互動也一直調動著我的觀影情緒。

在這個老實敦厚的房產中介身上,我先是看到了好丈夫的體貼、好爸爸的包容、好兒子的孝順。

在各種爭吵之中也時時充當滅火器的角色,好像不管家人怎麼折騰,他都有息事寧人的耐心。

就像省錢比賽時,他明明知道其中各種「作弊」,還是記上一筆表示鼓勵,說著「哎呀我這個月業績很好,不用擔心錢啦」。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另一層印象,是小市民的「慫」

帶客戶看房時的耐心、為鄰居排憂解難時的慷慨,甚至讓我想到《請回答1988》里的德善他爸。

所以沒有想到的是,擋住海景的廣告牌出現之後,幾個家人之中反應最大的居然是他。

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他主動請假跑遍有關部門,甚至打電話求助老朋友。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無計可施之時,他用輪椅推著父親去橋上散步。

父親雖然年邁,但腦子並不糊塗:你整整一年都沒帶我出來走走了,是不是有話要說?

聽後,他像個孩子般失聲痛哭:我撐不住了,這個家撐不住了。

至此我才意識到,在他以往周旋於家人、鄰居和客戶之間時,老實敦厚的表象之下有著多少分量的擔當。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在整體吵吵鬧鬧的電影中,這樣的刻畫無異於情感小炸彈,暴擊並溫暖著觀眾。

而就在他的情緒走向反彈與崩潰之間,家人也逐漸走向團結。

在對抗「反派」古天樂的過程,他們時時給觀眾帶來一種破涕為笑的感動。

就像被視為累贅、唯一貢獻就是騙保費的張達明住院急救時,家人圍在他的病床前「放狠話」,原來只是為了「刺激」他早點醒來。

曾經的矛盾中,或許有一時氣話,或許是真心抱怨,或許日後還會繼續、甚至更糟糕。

但關鍵時刻能夠相互支撐的還是家人,也正如台詞所說:現在的世界很恐怖,只有家能夠保護我們。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而作為喜劇類型來說,《家和萬事驚》也有很多對香港電影經典元素的重現。

具體說來,從荒誕瘋癲的風格,現實話題的映射,「家與家人」的刻畫到溫情向的落腳點,都讓人頻頻想起由許冠文所引領的鬼馬喜劇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其最為活躍的時期。

它們以生活在中下層的小人物作為主角,以充滿機緣巧合的笑料橋段和喜劇手法,表現他們的生存狀況,以及他們如何度過各種難關困窘。

像《雞同鴨講》里刻薄保守的中式廚師,面臨著與新式西餐館競爭;

像《合家歡》里的鄉下哥哥,眼前是格格不入的大城市生活、自私勢利的親戚。

若不是它,我差點忘記香港喜劇有多暖

不管是對抗外來者,還是支撐窘迫生活,大家總能在一波三折之後,走向皆大歡喜。

觀眾自會在一氣兒狂笑過後,被命中心裡的柔軟之處,慢慢發現隱藏於幽默背後的關懷之意。

這種反差與融合,正是昔日香港喜劇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家和萬事驚》的打動人心之處。

時隔多年還能找回這種熟悉的感覺,真的很好。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微信搜索關註:第十放映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