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航天發射2018全球第一背後的「冷」思考

中國航天發射2018全球第一背後的「冷」思考

2018年12月29日,我國長征二號丁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鴻雁星座首顆試驗星成功入軌為中國航天2018完美收官。這一年,全球航天發射達到114次,年度發射總次數重新回到百次時代,開創了近30年來的歷史最高紀錄。上一次全球航天全年發射超百次還要追溯到1990年,當時的數字是121次。



在這114次發射當中,中國數量佔比最大,共39次,佔比超過1/3,並首次成為全球年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第二名美國共發射31次,第三名俄羅斯17次。


全球航天發射次數統計(2018年)

別人說我們是世界第一

中國航天在2018年取得的成績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肯定。



2018年12月24日,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Joan Johnson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表了題為「2018年中國比任何其他國家發射更多進入軌道的火箭」的文章。Joan稱,2018年,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果遠超其他國家,發射火箭數量穩居全球第一。未來幾年,中國航天計劃更加遠大,包括世界最大太空望遠鏡、世界最重的火箭長征9、以及一個能夠比肩國際空間站的太空設施。這些項目將在中國航天的未來數年內一一實現。


隨後,SpaceX的CEO馬斯克在推特上感慨稱:中國在太空領域的進展令人驚嘆,今年他們火箭的發射量首次超過美國。馬斯克引用了《科學美國人》雜誌上標題為《China is once again on the threshold of a historic first in its fast-paced exploration of Earth』s moon》的報道。文章稱,中國在全球激烈的探月工程中再次踏出了歷史的一步,成為世界第一個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中國將進入月球不明地帶(Luna Incognita)。


外國媒體評價中國航天2018

我們說我們創造了歷史




全球登頂——數量第一。

人民日報海外版將2018年定義為「璀璨太空中國年」。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較2017年的18次翻了一倍有餘,不僅創下中國年度航天發射頻次紀錄,更是首次超越美國,獨居全球第一。在這39次火箭發射中,僅有一次發射失利,那就是來自於航天初創企業藍箭的朱雀一號。



代表人類——首登月背。

2018年12月8號,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並於今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順利著陸。雖然人類曾20次造訪月球,但均停留在月球正面。月球背面由於信號受月球本體阻隔,比正面登陸要難得多。中國利用中繼衛星「鵲橋號」作為信息中轉站,打破了月球背面通信受阻的障礙,成功實現了月球背面軟著陸,不僅驗證了遠端通信和軌道精確控制技術,也為2019年嫦娥五號的登陸及返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美國NASA局長Jim Bridenstine當天發文稱:這是人類史上的首次,更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中國首次登陸月球背面

刷新紀錄——中國速度。

365天,11次發射,20顆北斗衛星,最短髮射間隔17天,這就是「中國速度」。2018年間,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先後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成了11次發射任務,將19顆北斗三號星和1顆北斗二號星送入預定軌道,實現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基本模式,正式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導航服務。北斗三號導航定位精度提升至2.5米至5米,較北斗二號提升了1至2倍。



民營升空——雖敗猶榮。

星際榮耀、零壹空間等民營企業先後發射了固體亞軌道火箭和探空火箭。2018年10月27日,藍箭航天的「朱雀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著微小衛星「未來號」發射升空,成為我國首枚嘗試入軌的民營運載火箭,開創了中國民營火箭參與航天事業的先河。但由於三級火箭出現異常,衛星最終未能入軌。雖然此次發射任務失敗,但民營火箭公司已打通了火箭發射全過程中的能力鏈、供應鏈、體系鏈及發射鏈是不爭的事實。



航天事業風險較高,即使如日中天的商業火箭公司SpaceX,在成功之前還經歷了三次爆炸事故,第一次成功已是創業6年後,而藍箭航天才成立僅僅3年多而已,即開始嘗試技術難度最高的液體火箭,其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2018年中國商業航天發射全紀錄

其實,我們離真正的第一還有很大差距


航天器數量及載荷量: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球共成功發射了414顆航天器,包括重型獵鷹火箭發射的特斯拉跑車。其中,美國共發射了130顆,排名第一,中國106顆,是唯二兩個發射超過百個航天器的國家,佔據全球總量的57%。印度發射了68顆,俄羅斯56顆,分別位列3、4位。



在總體載荷量方面,美國也是遙遙領先,航天器總載荷量約150噸,中國總載荷量約65噸。可以看出,雖然美國發射次數低於中國,但其單次平均發射載荷量4.8噸,是中國1.7噸的2倍多。


2018年中美兩國航天對比圖

衛星種類及產業:

從衛星的大小來看,美國的130顆航天器中,微小衛星比例達79%,中國為48%。微小衛星作為衛星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一定程度反映了該國衛星商業市場的熱度和深度。



從衛星的所屬類型來看:

中國遙感衛星最多,主要來源於高分、風雲、海洋以及民營企業的高景和遙感微小衛星等。美國則以通信衛星居首,占發射總量的40%,主要來源於銥星公司的新一代銥星計劃——利用微小衛星星座打造的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2018年,銥星公司共發射了25顆新一代銥星,未來還將發射近50顆。


差異較大的另一方面在於導航衛星。中國2018年度共發射導航衛星20顆,未來還有16顆待發射,以進一步完成全球組網。美國GPS衛星導航系統早已成熟,其發射的GPS III試驗衛星將開啟第三代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的序幕。



在科學試驗衛星方面,中國的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首次登錄月球背面。美國則先後發射了「洞察號」火星探測器(2018年11月26日實現軟著陸),「帕克號」太陽探測器,以及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等。在科學試驗衛星數量、深空探測程度以及高校、企業的參與度方面,我國與美國仍然存在顯著差距。


中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銥星公司全球衛星通信系統

新火箭新技術:

2018年中國長征系列火箭實現了100%的發射成功率,一如既往的「穩」。現有長征火箭產品已經相對成熟,而本計劃於去年試射的重型火箭——長征五號遙三,由於技術原因未能如期進行。在重型火箭和火箭新技術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



美國企業在過去的一年裡,新火箭新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展。



可回收技術:

運載工具可回收大大節約了發射成本。通過一級火箭回收,獵鷹9 Block系列的發射成本縮減了80%,價格低至3000美元/公斤,該價格重新定義了全球商業火箭的市場。而相比我國最具商業化優勢的快舟一號火箭,成本則高達1萬美元/公斤。目前,SpaceX已累計實現海上或陸地回收34次,回收技術愈加成熟穩定。



二手火箭:

2018年5月10日,SpaceX推出最終版獵鷹9 Block 5火箭。馬斯克稱,Block 5版本可實現多次重複使用,每發射10次將進行一次翻新,最終實現回收利用100次的目標。SpaceX正朝這個方向努力中,目前已多次使用獵鷹9 Block 5二手火箭,並於12月4日進行了「一箭三飛」!火箭的多次重複利用使獵鷹9火箭的成本在原基礎上再降低30%。此外,二手火箭也縮短了傳統火箭的發射準備周期,為將來航天密集發射和快速響應提供保障。



重型火箭:

2018年2月7日,在美國東部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國家航天中心,SpaceX的重型獵鷹(Falcon Heavy)攜帶著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發射升空。重型獵鷹由3個獵鷹9號並聯捆綁組成,發射後3枚火箭助推器全部能夠實現回收再利用。此舉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其近地軌道(LEO)63.8噸、地球同步軌道(GTO)26.7噸的運載能力,成為人類現役運載能力最強、史上最經濟的火箭。



電子火箭:

美國航天初創企業Rocket Lab研製的超迷你火箭——「電子號」,於去年成功發射3次,將23顆微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電子號」是世界上首次採用電驅動渦輪泵代替傳統燃氣驅動的化學火箭,使得效率顯著提升。同時,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大量應用使其自重大大降低。此外,火箭發動機的很多零部件採用了3D列印,實現了24小時製造。「電子號」火箭的成功為未來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指明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有可能大幅度降低小型火箭發動機的設計和製造難度。

商業化程度:

美國航天的商業化道路已經走了很久,2018年的31次發射均由商業企業完成。SpaceX發射21次,佔據美國市場的2/3,打破了前一年18次的記錄。波音和洛克希德組建的聯合發射聯盟ULA發射了8次,軌道ATK公司2次。



相比之下,我國目前主要是政府主導的航天發展模式。39次發射任務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37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1次(快舟一號),唯一由商業航天企業藍箭發射的「朱雀一號」未能入軌,而星際榮耀、零壹的發射都沒有載荷。



我國商業航天起步較晚,僅有3-4年的發展歷史。國內商業火箭、衛星市場的環境、資本、政策、人才等還未完善,航天商業化、市場化還在進一步醞釀和探索中。




(a)一級火箭海上回收(b)二手火箭復用


(c)重型獵鷹(d)電子號迷你火箭

2019,探索依舊


2019已經揚帆,中美兩國在通信、導航、遙感、商業航天、火箭、載人航天及科學試驗方面,均初步展示了各自的航天計劃(表1)。通信領域,美國航天企業的上萬顆微小衛星計劃預計將開始實施。導航領域,美國將開啟新一代全球導航系統GPSIII等。



2019年下半年,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未來還有嫦娥六號以及探測火星等一系列計劃相繼提出。商業航天也將有望取得比去年更具價值的成就。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更快、更高、更強是永恆的目標!


2019年中美航天在各領域的展望

2018年,我們是發射數量的第一,這是邁向實力第一的一個台階。未來全面的第一,還需更長久的堅持和努力。



其實,爭奪第一併不重要,重要的是航天事業為中國帶來社會的進步,為人類實現文明的延續!



參考文獻:


1、China launched more rockets into orbit in 2018 than any other country. MIT 科技評論, 2018.12


2、China is once again on the threshold of a historic first in its fast-paced exploration of Earth』s moon. Scientific American, 2018.12


3、首飛成功!SpaceX「重型獵鷹」登頂世界運力最強運載火箭. DeepTech深科技,2018.2


4、燃爆!中國第一個登陸月球背面!揭開永恆的恐怖黑暗面!魔都囡, 2019.1


5、2018年度國內外航天發射情況統計. 公眾號高端裝備發展研究中心,2019.1


6、一年11次發射20顆衛星升空,18年發射43顆衛星100%成功率——北斗走向全球的傳奇. 中國青年報, 2018.11


7、二〇一八:璀璨太空中國年.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12


8、中國航天2018年發射數量全球第一. 百家號, 2018.12


9、「電子」號運載火箭:小塊頭有大用途. 科技日報, 2018.8


10、成本節省30%!SpaceX將發射新版獵鷹9號火箭 預計可重複利用100次. 前瞻網, 2018.5


11、航天科技、星際榮耀、藍箭航天、及零壹空間等公司官網

本文來源: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ID:CFLDIRI)。該賬號有最新的產業研究、都市圈研究成果報告,信息技術、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興產業門類齊全,分析全面及時。

點擊

「閱讀原文」

關注公眾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男子泰國殺妻騙保:人前恩愛,為3000萬狠下毒手
消失15年的萬人迷又上熱搜, 這才是隱藏最深的女性教科書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