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知乎10000贊:人在迷茫時,該干兩件事

知乎10000贊:人在迷茫時,該干兩件事


Jan.


19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了解內心需求,舒服做自己。



作者 | 焱公子





我的朋友林強前年畢業。考研失利,灰了心。現在每天要投幾十份簡歷,參加兩三個面試,也收到了十幾個offer。

但面對這些工作,他說,「沒有觸電的感覺」。

家人不解。林強表面回答,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要慎重。但其實自己清楚,真正讓他無法做出決定的,是內心深處的迷茫。

迷茫症,似乎成了現代社會的一種通病,變成了摧毀成年人的「隱形殺手」。

尤其是被巨大壓力鉗制的職場人,無論是將入職場、已入職場,又或深入職場,都表示渾身乏勁、動彈不得,日子越過越茫然空洞。

01


將入職場的迷茫,

使命教育的缺失

林強畢業於北京一所211大學,有頭腦有能力,在同學眼裡,是令人羨慕的對象。

他自己卻很疑惑,面試的職業有高薪,有符合興趣。按理說,要麼只看錢,要麼注重興趣,很快就能做出決定,但林強就是覺得……索然無味。

他想起曾一次次在小飯館,跟朋友喝到天亮。是享受喝酒聊天的樂趣嗎?好像並不是。

與其說喜歡喝酒,不如說害怕夜晚突然而至,讓胸口憋悶的那股迷茫。

為此,他試過很多辦法。


他像「好孩子」一樣認真學習,考各種證書;

又像「壞學生」一樣談戀愛、玩樂隊、喝大酒、打群架。

然而,這些東西都像一次性快消品,享用過後只剩不知所措。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上大學,出了學校又要幹什麼。是考研,還是工作?他很糾結。

上了十幾年的學,背會了無數公式,記住了很多考點,知道如何回答一個事件的歷史意義,但卻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你未來該幹什麼,你該如何追求自己的目標。

找不到精神的歸屬,就找不到選擇的依據,自然找不到存在的意義。

使命教育,似乎在這個時代被有意忽略了。

02


進入職場的迷茫,

單一價值的困擾

我的前同事小張和小王,同期入職,同一部門。

小張積極,每天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公司活動從不落下,經常得到表揚。但升職加薪,他好像總差那麼一點機遇。

上級穩如磐石,不升不調。工作三年了,小張只能繼續在基層奮戰。

小王是典型的「不思進取」,每天到點打卡。領導常常表揚完小張後,再順便提一下小王的名字,讓他向小張學習,努把力。

每每這時,小張就心酸。

他知道,自己沒有選擇。出身農村,想要獲得好生活就必須拚命。

工資漲了兩次,月薪剛過一萬。日常花銷、寄回老家,每月月底,一定見底,別提買房成家。

一想到錢,小張就會一陣陣心慌。

不上進的小王呢,手握北京戶口和家裡拆遷款購置的兩套房。一個月收的租金,已是工資三四倍,小王覺得自己上班更像是在體驗生活。

但他跟我說,他也迷茫。時常出入高檔會所、品牌店,通宵唱K蹦迪。很嗨,很興奮。只是,興奮來得快,退得快,之後就是空虛。

以後的人生就這樣了嗎?他不敢想不願想,只好把自己丟到下一次娛樂中。

小張和小王的困惑看似相反,本質上,卻都是單一價值觀帶來的後遺症。

「小張們」離得遠,努力踮腳,甚至拉長脖子,也只是望房興嘆。對於他們來說,目標遠到自己彷徨失措,只能埋頭死磕。

而「小王們」,更多的,是找不到奮鬥努力的意義,於是在迷茫里複製粘貼地度日。

03


深入職場的迷茫,

精英範式的忙碌

李姐是我的客戶。她告訴我,剛畢業時,她有一套「標準」的理想體系:

找一份好工作,拿一份高薪,買一套大房子。

為此,瘋狂拼搏了6年。很幸運,趕上了公司上升期,隨著規模從二十幾人擴展到二百多人,李姐也從普通員工到部門經理到設計總監。

其間辛苦不必說,多少次加班,是凌晨四五點走出辦公室,李姐已經不記得。她記得的,是冷清的街道,呼呼的北風,獨自一人慢慢走回租屋。

第7年,李姐付了40萬首付,購了一套房,100平。公司給她配了車,每天開著去上班,再也不用在加班後吹著冷風走回家。

看似奮鬥的目標都實現了,拿到新房鑰匙也只是讓李姐高興了幾天。之後的日子,她忙成陀螺,每月經常性出差,房子都沒能住幾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的幸福感。

《奇葩說》中,辯手詹青雲有一段特別扎心的話:


「在金融行業里,如果你看到一個四五十歲的女性,做到一定高層的位置,你就能猜出,她多半是單身,

因為她作為一個女生,能做到那個位置,在過去二十年的時間裡,她肯定沒有時間談戀愛。」

忙到腳不沾地,被慣性一路推著走,我的人生到底是要收穫什麼?李姐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懷疑和迷茫。

04


迷茫時做兩件事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人在迷茫時該幹什麼?

最高贊的回答很簡單,也很精闢:做兩件事,收,放。


「收,是停掉所有不是必須要做的事,把時間和精力收回來。迷茫不是無事可做,而是所做的事沒有意義。沒有意義就停掉。

放,是放開視野,放下包袱,去嘗試新事物,認識新的人。走出舒適區,讓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

在收和放之間,我們不妨嘗試著手:



  • 1. 踐行試錯,從擅長的事情開始。

唯有熱愛,方能持久。做任何事,做事本身就是苦的。能讓我們感受到甜,是因為事情帶來的成就感。

我從通信行業跨界到自媒體,決心以寫作為生。雖然從小就對文字有興趣,但「狂熱愛好」並不足夠支撐我捱過難與苦。每一次卡文,詞窮,交不出稿,我都痛苦得要抓狂。

唯有寫完之後,看著文稿呈現,得到讀者喜歡,感受到成就感帶來的愉悅,才是我願意咬牙堅持,死磕下去的動力。

像林強,若暫時找不到方向和定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可以嘗試著去做擅長的事。不斷摸索,不斷試錯。建立信心,拿到好的結果,形成良性循環。

與其空想如何甩掉迷茫,不如先找到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動起來。



  • 2. 刷新自我認知,置頂掌控力

成長是一條認清自己的路,人的思維心理、性格氣質等是動態的,會隨著成長和環境變化而改變。

對自己的認識,不能簡單化,停滯化。就像很多當時饒有興緻的事物,也許時日一過,你就會覺得索然無味。

我們對自我、對內心,

同樣需要定時刷新,持續關注。

李姐是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在關注自我的時候,不如逆向思維,想一想什麼是不想要的。

就像拒絕何炅約飯,趕回家學習英語的韓雪;精簡微信通訊錄,刪掉一干好友的汪涵,他們有著清楚的「不想要什麼」意識,拒絕無效社交,按自己心意而活。

想放倒迷茫,不願意被慣性的潮水推著走,就要有放下包袱的勇氣。置頂掌控力,才能把牢生活節奏。

當了解內心需求,舒服做自己之後,我們終將會改變潮水的方向。

喜歡,就給我一個

「好看」

灼見 2019

?作者:

焱公子,髮型光芒萬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強,專註寫職場。寫有靈魂的故事,過有溫度的人生。微信公眾號:焱公子(ID:Yangongzi2015)。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

獨居一年,我學會的11件事


??啥是佩奇?只要親情在,哪裡有代溝



??少年不懂魯迅,如今才知道,我們都是閏土


??于敏到底有多牛?如今國泰民安,感謝您!


??韓雪催淚朗讀:毛澤東始終未收到的信件——楊開慧情書,感人肺腑……為愛和信仰而生!


??清華美院男神曬出他畫的小仙女,驚艷了四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1989年,已是30年前了
這是您不在的第43年:「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