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以前的春節有意思?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以前的春節有意思?


豐子愷 《春節小景》


Jan.


18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比起一時的慶祝,不如沉澱下來,用科學的態度了解古老的智慧與生活。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貼窗花,點鞭炮,回家過年齊歡笑。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讀著這些從小就背下來的民謠和詩句,你是不是馬上就能想到它們都在描寫哪個節日……除夕、元宵和清明。這些民謠和詩詞以其傳承千年的力量,承載了太多經典的傳統。我們翹首以盼「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快點到來(好吧,其實就是盼著放假)。





說起馬上就要到來的過年,現在的孩子最大的感觸無疑就是打年獸,各大手游出品的年獸五花八門,各種迥異的造型絕對讓你目瞪口呆。

成年人則更看重的是回家鄉團圓,一年以來在外漂泊,鄉愁之情溢於言表。但往往因為工作關係有的大年三十還在上班,有的則因買不到車票只能初一回家,凡此種種,

現代人過年很多都變成了走過場,過場大於儀式,形式大於內容了。我們對於節日的態度,也越來越淡漠。


2016

11

30

日,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國人都為之興奮,甚至有人把這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揚眉吐氣外,我們又不得不想到曾經「端午節」申遺的遺憾。





因為早在

200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宣布了韓國「江陵端午祭」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比起韓國開了掛似的「神速」,我們國家的速度慢了不止「一星半點」,而是整整

4

年!直到

200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才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我自己都納悶,為什麼起源於中國的端午節卻早早的被韓國拿去申了遺。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我們了解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卻並不了解「社日、寒食、年關」等節日。躬逢其盛的馮友蘭教授就說過,「新文化運動」以來,我們要解決的是從西方文化中學習什麼的問題,現在是我們要從傳統文化中繼承什麼的問題。就是說,到了當代,「整理國故」更具有現實性了;但遺憾,襄贊此一事業的仍不多。


馮克利教授說過,我們今日仍未形成對西方的正確判斷。同樣地,我們今日仍不了解自家的傳統。





哼,你一定又說我危言聳聽,那咱們來測試一下:有關元宵節的由來,版本有很多,你知道其中哪個?你知道元宵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朱元璋為什麼要在元宵節當天「狂砍一條街」?袁世凱又為何屢次修改「元宵節」的名字?




是不是腦瓜子「嗡嗡」的。所以嘛,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秘密都是留給喜歡探索的人。只有深究細查,才能了解傳統節日神秘而不為人知的一面。


坦白說,申遺成功拯救不了缺乏儀式感的生活,也挽救不了沒有敬畏之心的靈魂。

比起一時的慶祝,不如沉澱下來,用科學的態度了解古老的智慧與生活。





在古代,過年起源於四千年前舜繼天子位時祭拜天地。嚴格來說從初一到十五,都算春節。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或者說,從臘月到正月,民間都叫過年。只不過,臘月年叫舊歲,正月年叫新年。辭舊迎新由此而來,辭舊多限於家庭內部,迎新則在親戚、鄉鄰、社會中活動。




自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有講究。初一的名稱很多,如雞日、三元、三朝,等等。這一天除了拜跑年,基本上到舅舅家拜年。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破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


細說起來,還真能三天三夜都不帶重樣的。最近就有一本關於傳統節日的書,倒真的值得你盤一盤——余世存老師的《節日之書》。





這本《節日之書》是余世存繼《時間之書》後,

又一本對傳統文化深度探究和思考的著作,由中國最美書設計師王志弘操刀設計,人文畫家老樹傾力繪製二十四幅節氣美圖

,知名學者

+

傳統節日

=

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的完美解讀。






在介紹《節日之書》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大有來頭的作者——余世存。




余世存,詩人、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獎」。多次入選年度華人百名公共知識分子,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衝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





余老師也許真正在大眾視野中出現的並不多,但最讓我們佩服的也恰恰在此。不是他的思考,而是他對待人生的方式,筆耕不輟如此數年,在當代能堅持下來的公共知識分子已是極少數了。




《節日之書》里不僅有大家熟悉的「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等節日的介紹,還有「春分、社日、寒食」等節日的考證。



就拿元宵節來說,大概我們了解到的元宵節就是「正月十五鬧元宵,滿桌魚肉備齊了」。除了吃元宵,其實很多傳統已經被我們遺忘了,比如看跑船、看花燈、踩高蹺、舞龍獅、扭秧歌……這些傳統的習俗後面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古老秘密?或許,只有在這本書中才能被揭曉。



當然我們這一代或許還值得慶幸,因為我們還能叫出這些習俗的名字,還能在某個地方電視台看到他們的影子,但是以後,可能只有在書中了解這些消逝的文明了。

喜歡,就給我一個

「好看」

灼見 2019

MORE

灼見熱文 


??

少年不懂魯迅,如今才知道,我們都是閏土


??于敏到底有多牛?如今國泰民安,感謝您!



??當你老了


??我所親歷的美國留學育兒真相


??韓雪催淚朗讀:毛澤東始終未收到的信件——楊開慧情書,感人肺腑……為愛和信仰而生!


??清華美院男神曬出他畫的小仙女,驚艷了四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蘇東坡紀錄片全集: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兩篇Nature一個娃,90後博士生拿下浙大最高獎學金,馴服抑鬱這條「黑狗」是他的願望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