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臨死前說只有此人是救國的唯一希望,說出名字結果是他

慈禧臨死前說只有此人是救國的唯一希望,說出名字結果是他

慈禧在清朝最後的幾年時間中,經歷了西逃,也有過想要反抗,但是終究沒有遠見的深宮女人,她的婦人之仁讓整個清朝和她一起走到了遲暮之年。與敵軍的戰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犧牲的將領越來越多,大家都知道原因出在了哪裡,但是眾人卻也無法彌補這個漏洞。因為想要查缺補漏就要將清朝的整個根基拔起,而國內外都面臨戰爭的局面,已經不允許清朝有這樣的改動。

清朝末期可以在混亂的局面中可以維持這麼長時間,莫不可以說是統治者的功勞。真正讓封建統治可以堅持最後一百年的,可以說是清朝末年的諸位大臣,從林則徐大揚國威開始到救國無望的翁同龢,清朝最後就是因為有著這些接連不斷,對清廷還抱有希望的人士的支撐,才能將在一片慌亂中緊緊屹立。

在1908年的時候慈禧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丟下了一大堆的爛攤子事情,帶著自己雍容華貴的陪葬品,安詳的躺進了地下。不過慈禧臨終前的一句話卻讓人們從宮內到宮外都為之震驚,在臨終之時慈禧暗示:「能救大清,唯袁世凱。」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議論,當時明明還有很多比袁世凱要老道的大臣,為何偏偏是袁世凱?

袁世凱從小就出生在河南的一個大地主家庭,六歲時父親就請了啟蒙老師教育他,但是因為袁世凱更加喜歡武功弄槍,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個可以在戰場上的「萬人敵」,而且還喜歡花重金購買各種兵書學習。自己父親去世之後,跟隨叔父一邊讀書一邊學習官場本事,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就基業不少,與此同時袁世凱叔父染病去世,接管了他手中的而一部分職權。參加過1976年和1979年的兩次科舉都以失敗收場,於是袁世凱決定棄筆從戎,再加上當時時代所需,袁世凱繼承「建官立業,拯救天下」的家訓,將心思轉移到「疆場」上。

參加朝鮮戍邊戰爭有功的袁世凱從天津練兵開始,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組織出一支北洋新軍,並且憑藉這把長刃成為當時官場的新秀。袁世凱如此的經濟基礎和軍事實力,都是讓慈禧看中的要點,而最關鍵的還有是袁世凱表面化的「效忠」,當初告密戊戌變法,讓慈禧認為此人是維護封建統治之人,這三點的綜合才是讓慈禧說出這句話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長最長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宋初重要宦官,幫助趙光義登基為帝,二十多年後故技重施
徐茂公曾經給羅成算命可以活73歲,但為何羅成戰死時只有23歲

TAG:最長最長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