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兩個字,威力比打罵孩子還要大……

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兩個字,威力比打罵孩子還要大……

發現「懂事」這個詞的正確用法,居然是因為首先發現了「逃避」這個詞。

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兩個字,威力比打罵孩子還要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家小孩已經上高中了,我每個月都會給她零用錢(1)。雖然知道她是個大大咧咧的孩子,但我覺得她的自我管理能力還是蠻強的,我從來不過問她零用錢的去處,她也從來沒有管我要過零用錢,或者抱怨零用錢不夠用。沒想到,這個看似和諧的默契居然引出了一個大大的問題。

我是每個月初給孩子發零用錢。但上個月孩子的學校活動多,所以我怕她不夠,月底就又補貼了一些給她。這個月初,給她轉了零用錢之後,她忽然說寒假打算報一個培訓班,錢不夠,讓我再幫她付錢。

此時,我有些不高興,並且開始狐疑:每個月給的零用錢不少哇,這孩子就不能自己學會管理自己的零錢,自己為自己的興趣買單么?但我依然不願意問她「你的零用錢都用哪兒去了?」

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兩個字,威力比打罵孩子還要大……

心理諮詢師鬼點子多,我想了一個鬼點子來應對這個問題。

我半開玩笑的說「哦,要不你用螞蟻花唄吧。然後每個月用你的零用錢去還,你看怎麼樣?你也該學會打理零用錢了。」我用了一個小花招說出了「打理零用錢」的主旨,我還挺得意。沒想到,女兒忽然變臉了。一下子拉下了臉,什麼也沒說,自己回屋了。

我靜了一會兒,還是覺得不對勁,就去孩子屋裡看看。結果發現,她自己在屋裡委屈的哭呢,而且余怒未消。我十分努力的表達了自己的關切,並且反覆表示我只是開玩笑,而且非常想知道她為什麼那麼難過,孩子終於肯和我說了「每個月等你給我打錢已經夠難受的了,你還要我自己付興趣班,好像我亂花錢了一樣。你不想給就不給,不用這麼說話。」

我完全能夠理解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伸手要錢」是一件多麼「羞恥」的事情。而且,我相信,我應該也是默默地感覺到她的羞恥感,所以才一直沒有問過她的零用錢的用法——一個多麼好的投射性認同!(2)

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兩個字,威力比打罵孩子還要大……

我決定打破這個套路(她「害羞」我就「迴避問題」)。

我說:「好吧好吧!你用我的錢不是天經地義的么?要不你用誰的錢?」

女兒有點破涕為笑,我想,我用一種示弱和「裝傻」的姿態再一次讓她在我這裡感覺到了安全。我接著說:

「恩......你能不能讓我知道知道你的錢都花哪兒了?等你有空的時候理一理吧,我回頭先把課外班的錢給你。」

女兒沒說啥,翻了我一個白眼,似乎在扮演「反叛少女」的角色,但我知道她接受了我的建議。被翻白眼就翻吧,父母不就是「被翻白眼的貨」么?

過了幾天,我女兒忽然跟我說「那個培訓班的錢我過幾個月還給你吧,你就當一回「花唄」,就當我是從花唄上借了錢,過幾個月會給你。」

我很詫異,我知道一定發生了什麼,但我問她為什麼要這麼說,我女兒並沒有告訴我。

晚上,她媽媽跟我說「你閨女自己做了個賬單,有好多錢對不上,跟自己較勁了好幾天,終於對的差不多了,然後她自己發現上淘寶太多了,然後就下決心不花錢了!」

一般人可能會說,我的女兒懂事了,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我會說「是我先懂事了」,我才幫我的孩子超越了一些「人類的普遍局限」,比如「自欺欺人、假裝自己看不到」。

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兩個字,威力比打罵孩子還要大……

溫尼科特說過「沒有嬰兒這回事,嬰兒永遠是跟與其息息相關的環境分不開的」。

作為家長,我們永遠是孩子的「環境」,我們孩子的成長過程與「我們如何對待孩子」是分不開的。

最差的家長,是提要求的家長;

中等家長,是「控制論」的家長,比如「我先做到節省,然後孩子你跟我學節儉」——以身作則不是這個意思好么?!這只是「我要求你像我一樣」,是「控制」;

中高級家長,聽得懂孩子的各種表達(語言的、非語言的),能聽懂自己的感覺,懂得做出相應的調整;

高級的、完美的家長,不存在,只能想像——就像我的名字一樣「完美只能想像」。知道自己不完美,然後從頭做起。

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兩個字,威力比打罵孩子還要大……

我如果聽不懂孩子的倔強和自尊,我就不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示弱;我若是聽不懂孩子的迷茫以及囫圇吞棗,我就不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堅持「仔細查賬」;我若是不知道尊重她的自主性,我就不知道何時「應該退讓」。目標永遠不應該是家長的「首要關注」,你對面那個小小的人類及其內心福祉才是我們的首要關注。

懂事,是個好詞,只是我們從來沒有懂得——它只是個結果。它不是強求來的,也不是「示範」來的,姿勢對了、過程對了,它自己生出結果。

註解

(1)不要問我我給孩子多少零用錢!根據城市不同、家長賺錢多少、當地消費水平不同,每個孩子需要的零用錢是不同的。本文的目的絕對不在於「一刀切」的指導零用錢給多少,而且恰恰相反,本文的目的在於告訴家長絕對不要「想當然」的覺得自己做的挺好——一定要幫助自己的孩子把需要(或者滿意)說出來。錢能解決的是小事兒,「說不說的出來」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兒。

(2)投射性認同是一個很重要的心理機制。簡單來說,我女兒害怕羞恥感,不想被詰問,所以用非語言的方式把「詰問者」的身份投射到我的身上,我默默地認同於「詰問者」——進入我女兒想像中的劇本(套路)——並且因為同意自己是「詰問者」,所以就三緘其口。投射性認同原理可以解釋非常多的「套路」問題,在以後的文章中會給出更多的例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