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結構寫不好?其實掌握了這五個秘訣就沒事了
很多人學書法是從唐楷入手的,唐楷的結構原則偏於平穩,就算是歐陽詢號稱險絕之宗,但是總體而言,歐體還是平穩,偶有險絕處,也是點綴而已。所以從唐楷入手者,須擺脫太平太正之弊。魏碑相對於唐楷來說,活潑一點,但是缺乏漢人的文質彬彬之氣。在此,老夫無意尊漢貶胡,也沒必要,書法作為藝術,本身就是世界性的,互補性的。從魏碑入手,易墮入丑書,偏、丑、陋、野、陰、粗、亂等,專學漢楷,易墮入館閣體,甚至墮入三偽藝術,而走向藝術的反面了。所以學楷書,從唐楷入手,宜上溯漢晉,然後參一點魏碑以避三偽藝術。所以鍾繇、王獻之、王羲之、智永等人楷書不可不學。學楷書不可只學歐顏柳趙,虞世南、褚遂良、趙模也很值得一學,行楷則推薦楊凝式、李邕。
從楷書入手進入行書、隸書、篆書和草書的人,很容易犯一個毛病,那就是寫不好結構。那麼,怎麼樣寫好書法的結構呢?俗話說:「結構不好,就學聖教,聖教寫庸,就學李邕。」意思是,要寫好書法的結構,學習《聖教序》就是捷徑,如果學《聖教序》寫得平庸軟弱油滑,那麼就學一下李邕。歷代研究《聖教序》結構的文章很多,但大多是畫皮不畫骨,無法操作,到創作時依然寫不好結構。在此,老夫以李邕的書法為例,來點易於操作的乾貨,那就是,書法結體有些什麼秘訣,有些什麼固定的規律。
1、邊線殘缺律。李邕的結體,字的邊緣不在一條直線上,而是有殘缺的直線,比如「啟」字左邊的的一撇很長,使得左邊的筆畫末端不在一條直線上,李邕的每個字的上下左右的邊線,都不是直線,邊線呈直線的字,太方正,刻板,因此書法界盛行說某個字寫成了偏癱,就是說這個字的某一邊邊線太直。
2、向心力原則。一個字的某一零件,如果橫很多或豎很多,或斜畫很多,就算你用了粗細變化,還是易成束薪,不平板則亂糟糟的。相同的筆畫多,怎麼安排呢?那就利用向心力的原則,讓這些相同的筆畫的延長線,在字外的某一地方相交,這樣形成向心力,就不會出現筆畫很亂或者很平的糟糕場面。這裡說的交於一點是大致的,不是呆板的,可以略破一下。比如「成」字,幾條斜畫交於字的右上部。「而」字四豎交於字的上部。「也」字的三斜線交於字的左下部。
3、穿插原則。左右結構的字,或上下結構的字,不能出現交接的部分出現對沖的現象,不能出現針尖對麥芒的現象。比如「接」字、「棟」、「清」三個字,長筆畫都穿插進對方的虛處。
4、移位減銳原則。李邕和王羲之的字常常出現左右或上下兩邊的重心不在同一高度或同一軸線上,而是進行上下或左右移位,使其左右或上下的連接線角度盡量緩和,不會太尖銳,這在寫草書的時候更要好好體會。王羲之的《頻有哀禍帖》凡轉折處,盡量減小角度之銳度,盡量花銳為鈍,即使「省」字那一折也盡量不壓成太銳。而「增」字左邊「土」字的那一提,作波折狀,這不是做作,而是減銳。
5、鋒芒不溢出行外原則。很多字的機構單元在結尾都有一個出鋒,這些出鋒要麼回歸字內,要麼接下一個字,或接下一個筆畫,無論是王羲之還是李邕,基本都不會讓一個字的出鋒溢出到字以外,所謂溢出字以外,就是字內的出鋒,其延長線指向邊沿線行外,而字末的出鋒,其延長線指向隔行更是大忌。很多草書寫沙的時候,「沙」字一撇放大拉長,這一撇會指向鄰行,但是經過鄰行的重重包裹,而鋒芒盡消,不會溢向隔行。米芾的字八面出鋒,裡面的出鋒很多,但盡被消解,所謂消解,就是給這些鋒一個虛處,而用漢簡入草書的書法,很容易犯這個毛病。冒充徐渭所寫的草書《青天歌》,溢出字外的鋒甚多,溢向隔行的筆畫也不少,宜引以為戒。「一」字末尾那一收筆沒接住「片」字,溢出行外,此處斷氣明顯,而「九」字末尾出鋒回歸行內,且接下一行,則不為忌,唯出鋒浮薄,是為不足也。
(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顏真卿《祭侄文稿》「篆籀」筆法,你看懂了嗎?
※易中天書法藏漢隸、帛書味道,為何網友卻戲稱為「易中風」前兆?
TAG: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