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頂尖名校,被質疑大放水的英國牛劍和美國常青藤到底有什麼差?
From 視角學社 微信號:my_perspective
最近,隨著英國牛津大學offer落地,劍橋也終於放榜了。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約有101位申請者收到offer。相比於中國留學生們在美國藤校的「慘淡戰績」,英國這邊可謂是「遍地開花」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開始質疑牛劍是不是在「大放水?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英國牛劍和美國藤校二者之間到底差在了哪裡。
每一個瀏覽過大學排行榜的學生都會發現名列前茅幾乎都是英美大學,尤其在最榜首的位置,這兩個國家的大學佔據了絕對主導的地位。
在QS 2019年世界大學排名TOP10中,多達九個是英國或美國的院校。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的牛劍(Oxbridge,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統稱),以及美國的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東海岸的其他幾所大學)。
這兩類名校都令人憧憬嚮往,甚至浮想聯翩,例如:古老的塔樓和圖書館、穿花呢衣服的古怪教授、時髦的皮鞋、兄弟會爬梯和帶有大學LOGO的套衫,還有史蒂芬·霍金和馬克·扎克伯格。
QS世界大學排行榜
有機會就讀上述任一大學都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作為一個優秀的學生,就像我們一直以來強調的,合適自己的學校就是最好的大學!
無論你是考慮遠赴大西洋兩岸的哪一類學校深造,或者僅僅處於選擇國際教育的課程體系階段,了解這些大學之間的共性及差異不無益處。
錄取難度
雖然牛劍和藤校稱自己在本科招生中都根據綜合評定(Holistic Review)結果錄取學生,不過實際操作中的考量標準具有明顯差異:牛津或劍橋大學高度重視學業成績,要求申請學生展示自己特定的專業興趣,對於領導能力、課外活動、體育/藝術等軟性實力以及種族、社會經濟背景等個人特質考慮權重較低。
而美國藤校則恰恰相反,除了考察學生平時成績和標準化測試分數之外,其個人特質、課外成就、才藝特長、社會經濟背景和種族出身等均在招生過程中作為考慮因素。 在英國,申請人使用A-level成績報考大學時,至少需要三科D(即DDD)的成績,如果取得CCC以上即有很大可能獲得大學錄取。
但是牛津大學的學術成績要求則要高得多,其本科錄取最低要求為AAA。牛津官網指出:
- 很多專業,尤其是科學類專業要求申請人的分數達到A*; - 過半申請人以及90%以上的錄取者的A-level分數達到A*AA或更高; - 超過40%的錄取學生A-level分數達到A*A*A*或更高。
劍橋大學的物理系學生Ara Mambreyan表示:如果你申請了牛劍並被錄取了,那麼很有可能:如果你申請100次,至少會有90次還是會被錄取。但換在美國,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兩個完全一樣資格的申請者很可能不會都被錄取。原因是在美國大學的招生過程中,除了學術成績,面試、文書、課外活動、學生的性格等等都可能改變他的命運。 從錄取數據上,2017年藤校中錄取率最高的康奈爾大學的錄取數據如下:
同一年,牛劍中錄取率較低的牛津大學錄取數據如下:
雖然從數據上看,似乎藤校中錄取難度最低的康奈爾大學的錄取率都低於牛劍中錄取難度較高的牛津大學,但事實上,申請人不能同時申請牛津或劍橋這兩所頂尖英國大學,而對於美國常春藤大學的申請則不加限制,而很多申請學生為了提升錄取機會,往往會同時申請多所包括藤校在內的美國大學,導致美國藤校的申請人數膨脹。因此單從錄取率的高低就得出牛劍申請難度低於美國藤校的結論是不嚴謹的。
不過,牛津和劍橋大學每年在中國大陸的招生人數合計超過200,這與八所藤校在華招生名額基本相當,考慮到申請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數量超過英國大學,中國學生申請美國藤校的難度似乎略高一籌。 值得一提的是,牛劍都是由學院組成的,在劍橋大學,有一個pooling system,在這個系統里,如果你被劍橋頂尖的學院(比如Trinity, St. John』s)拒絕了,你仍然有機會被排名後一點的學院錄取。一般而言,牛劍中頂尖學院的熱門專業,錄取難度不亞於藤校。
學術深度和廣度
簡而言之,在牛津或者劍橋,你將花費三年(某些專業可能是四年)深入研究自己所選擇的領域。尤其是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其課程設置上沒有那麼標準化,你將深入探索自己所選的具體項目,獲取強有力的指導——不過除非你自己有所要求,這類指導不一定過多涉及本學科的全貌。
劍橋大學
與此同時,在美國藤校攻讀通識(liberal arts)學位則鼓勵甚至要求學生廣泛探索不同的學科。美國大學的學制一般為四年,以哈佛為例,本科生在四年內可供選擇的領域達到三十二種之多。
理論上,通過學習某一領域最大數量的可選課程,學生擁有充足的空間得到該領域專業訓練。然而,藤校數量驚人、五花八門的課程往往讓學生傾向於探索更廣泛的領域,而在專業方面淺嘗輒止;而不是像牛津或劍橋那樣要求學生針對特定專業的嚴謹而深入地研究。
因此,重要之處在於,你到底希望選擇常春藤盟校通識教育充滿好奇地探索,還是牛津或劍橋大學那樣強調持續學習和深入掌握某個特定學科。有關兩者優勢的激烈爭辯一直在不斷持續中,作為學生本人,應該結合自己的人生目標、遠大志向和興趣愛好,充分考慮這些差異並確定何種教育模式更為適合自己。
哈佛大學
當然除了學習之外,還有其他重要的事項需要考慮。非學術性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學習之外的大學生活,二是我們所泛指的背景文化。
文化背景
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你究竟被塑造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美國藤校還是在英國牛劍度過本科階段。
當Erik Hammar,一位在美國藤校就讀本科的英國人,糾結於選擇牛劍還是藤校時,曾經有人無濟於事地提醒他:「哇,你得記住其實是在選擇自己餘生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儘管這種說法有些誇大其詞,但美國和英國的大眾文化,例如行為規範、官僚行政、言談舉止、聚會爬梯,是迥然不同的,而且你所選擇在哪裡生活確實有著方向性的影響。 如何了解這一點?
最好的方法是,如果你有能力,訪問和體驗各自的文化(提示:出席你心儀大學的開放日或直接致信諮詢)。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Hammer的建議是:首先,與儘可能多的具有相關經驗者交流(例如,曾在英美國家生活過的同胞),並想像自己處於相關場景是否感到痛苦或掙扎?其二,反思自己對社會和文化挑戰的重視程度。Hammer認為,從一個歐洲人的角度來看,那些在藤校就讀的朋友回國後面臨的挑戰要比留在英國求學者大很多。
因此你要捫心自問:這些挑戰是你所期待的?還是可能成為實現你自己目標的障礙?
課外活動
當談及學習之外的大學生活,牛劍和藤校的共性遠大於個性。坦率地說,歷史悠久的精英大學有著很多共同特徵,包括那種「與世隔絕」的強烈感覺、千奇百怪的傳統項目、以及許許多多聰明過人的同伴。當然,也離不開酒精和爬梯、社會地位的競爭、以及有關自我表現的種種焦慮。但是除了共性以外,當然還有著差異。 最顯著的不同之處可能在於如何看待課外活動。一位從哥倫比亞到牛津大學交流的美國朋友告訴我,她在大一時詢問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對於學習成績和爭取實習機會,我應該優先考慮什麼?」校長很坦率地回答,從大學的觀點而言,應該是實習。雖然每個人看法均有不同,根據Hammer的經驗,這與牛津導師的典型態度完全相反。當然牛津或劍橋大學的課外活動也相當活躍。但這確實說明美國大學校方對此支持力度更大以及態度上的普遍差異。這也說明了藤校公民教育和牛劍思想家教育的觀念不同。 至於大學期間生活安排,則很難一概而論。牛津和劍橋所提供的一種與世隔絕的大學生活,不過結合周邊一個較大的城市環境。不少學生會在大學期間的某個階段住到共用的普通公寓中。而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美國頂尖大學提供不同的生活體驗——哥倫比亞大學位於紐約市的中心,而哈佛和普林斯頓則擁有高度集中的校園。另一方面,達特茅斯則擁有廣闊的戶外生活。總而言之,這些差異強調這樣一個事實,除了學習之外,你還在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
寫在最後
最後,我們想要強調的是,牛劍和藤校可謂大同小異,只要你從其中任何一所具有世界聲譽的高等學府獲得本科學位,都將極大地提升職業前景並讓潛在僱主對你刮目相看。
你在畢業後幾乎肯定有機會為一家優秀企業服務或者進入頂尖學府繼續深造。牛劍和藤校的畢業生在全球各地的重要崗位隨處可見——他們領導重要企業、站在科研前沿、甚至擔任國家元首!無論就讀牛劍還是藤校,都將為你提供一個實現自己夢想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