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七律」雁門關

「七律」雁門關

「七律」雁門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登城遠望白茫茫,疊嶂層巒接大荒。

風動雄關鳴號角,雲穿雉堞閃刀槍。

戎防固有山川險,治國尤難德政揚。

今日昇平和百族,再無禍患起蕭牆。

「七律」雁門關

因工作需要,無數次來往太原與大同,無數次經過雁門關 ,又無數次與它擦肩而過。今年仲冬終於站在雁門關下。「天下九塞,雁門第一」,相傳春秋戰國時因此地山高峰險,兩高峰對峙,恰如天然居門,大雁出入南北,口銜蘆葉,盤旋半晌,葉落方可過關。故而《水經注》上說:「雁門之水,出雁門之山,雁出其間,筆者曾有七絕七首記之,選其一其文如下:「衰草茫茫霜色寒,黃雲連際戍關漫。衡陽不管迴腸碎,空乏暮商雁影殘。」雁門關的修築始於戰國,趙武靈王在設雁門郡,後雁門郡南遷,此處便修關築隘,屯兵句注,以為要塞。

「七律」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北部代縣,恆山余脈的句注山上,大運高速新廣武段處,過新廣武七八公里,沿左側一條山路走不遠,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叫雁門關村,村子的後面便是雁門關。此村子民風極為強悍,一條長板凳橫卧小村北口,旁邊立一木柱,柱上掛一塊木牌,牌上黑筆塗鴉五個大字「進山費十元」,前進幾十米,又一長板凳橫卧路當中,「參觀費十元」。交費後,便進入雁門關小北門了,門上有傅山先生手書的一副驛聯「三邊要衝無雙地,九塞尊從第一關」,道出了雁門關在中國歷史的重要地位。

「七律」雁門關

進入關城,順路走便是雁門關的東門和西門,西門叫「地利」,東門叫「天險」。小北門上有「雁門關」三字。西門樓原有「楊六郎廟」,現已無存。只有東門樓高聳入雲,與萬山叢中顯出名關的威嚴。據導遊介紹雁門關的三座城樓與關內兵營、衙門、火神廟均焚毀於日寇之手,現今所見建築均為後仿建。唯一真實的是關下的石板路被歷代將士、兵車、馬蹄磨出的坑窪轍印痕迹是那麼的醒目。

「七律」雁門關

雁門關東門外原有李牧祠,即「武安君廟」。後改為靖邊寺或鎮邊寺。就遺址來看原廟規模著實不小,建築物均已蕩然無存,唯留下一對石質旗杆、一對石獅、石砌的台階、石頭壘就的房基、和幾通石碑仍見當年寺廟的氣派。一通異常厚重石碑立於靠關城的廢墟上,斑駁斑駁的文字記載著李牧的輝煌戰績。

「七律」雁門關

雁門關有兩通道,西徑和東徑,各通南北。據導遊介紹宋以前西徑重於東徑,此時西徑關稱雁門關;其後,東徑重於西徑,東徑又稱雁門關,一直延續至今。宋以前的雁門關-西徑關,據雁門關(東徑)西十幾里,俗稱鐵裹關又名鐵戈門,建在句注山制高點上,左右峭壁對峙,易守難攻。由於年久失修,風雪相侵,現在車馬難行。

「七律」雁門關

雁門關兩關,兩千多年來,上演過許多群雄逐鹿,悲歡離合的歷史大劇,趙國李牧,長期駐守雁門關,曾大破匈奴十萬精兵、漢高祖劉邦親率漢軍三十萬出雁門,反擊匈奴,被困大同白登山、四大美女「落雁」王昭君揮淚出雁門,遠嫁匈奴、北宋「楊無敵」楊繼業曾馳騁於雁門關外,幾敗遼軍,一門忠烈,血染沙場。如今的雁門關烽火早已熄滅,站立雁門關頭,憑弔這座千年古關,豈能無詩感而慨之。

「七律」雁門關

原創:張夢章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首部詩集《鳴玉集》即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