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四千年前的先進技術?他花1.5元撿漏一件國寶,現代都無法複製

四千年前的先進技術?他花1.5元撿漏一件國寶,現代都無法複製

東海峪遺址

1978年,位於山東日照東海峪村西北的這一片地方,當地村民們在這裡種植了不少莊稼,時任日照市圖書館文物組組長的老楊照例前來考察,其實從60年代開始,這裡就發現了一個集合了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東海峪遺址。在保證生產的情況下,這片遺址的文物保護工作也要做到位。於是他就和村裡的大隊書記諮詢,想知道哪些村民在種地的時候發現了疑似古代的文物。大隊書記仔細想了想,還真的想起來一位姓牟的村民,挖到了一隻黑陶杯!

蛋殼黑陶杯

楊組長當即趕往牟姓村民家裡,果然他拿出了一件黝黑的陶器,說是在種莊稼的時候撿到的。當時大隊書記和他說,這是文物,根據國家法規,必須要上交國家。村民也沒多想,反正這東西留著也不知道有什麼用,就直接給了楊組長,但楊組長最後還是獎勵了他1.5元錢。堪稱史上最大撿漏了!這件堪稱稀世國寶的「蛋殼黑陶杯」就這樣被帶了回去,現存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什麼要說它是稀世國寶呢?因為它不僅僅是一件4000多年前的文物,那時候我們的祖先基本都是石器時代的原始人。而且從技術上來說,很是令現代人震撼無比!

中原龍山文化

說這個杯子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它背後的「中原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是最初的中國雛形,是文明出現的前驅,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距今約4350─3950年。在龍山遺址裡面發掘的文物,最突出的就是黑陶器,堪稱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要知道,那可是純手工打磨的原始時代,陶器都是用粘土慢慢燒制的,卻出現了我們現在都解釋不清楚的「黑科技」:它比蛋殼還薄!

黑陶杯細節

稱呼它為「蛋殼黑陶杯」,還挺委屈這件文物的。因為雞蛋殼的平均厚度在0.5毫米,我們現代醫院針頭的最小針孔也是0.5毫米,但這件黑陶杯最薄的地方僅僅0.2毫米,薄了一半都不止!真可謂是薄如紙張,但質地卻極其細膩堅硬,十幾厘米的身長重量卻不足50克!整個器身上面是一個小杯,中間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狀底座,由一根細長管連成統一的整體,形態纖巧秀致,裡面還有一顆泥丸,隨著杯子移動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玩過陶泥的朋友應該知道,這樣的技術有多高?何況是四千多年前的技術!

研究人員曾試圖用今天的技術來仿製,卻很難達到完全一比一的複製。專家們也是抓腦袋,為什麼沒有絲網的那個年代卻能過濾出這麼細膩的陶土。因為陶胎內不見任何雜質,幾乎沒有滲水率,而且還薄如紙,硬如瓷!那是時候沒有拉胚的軸承,更沒有耐火材料,卻能在高溫下燒出存放幾千年的陶器,並且還有鏤空工藝於壓光融為一爐。實在難以想像,在沒有任何現代材料的情況下,古人是怎麼把溫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材料工藝方面做到如此面面俱到!難怪都說龍山黑陶是陶器的巔峰時期,這樣的技術,在四千年前的地球上,獨此一家!

龍山時期

除了山東發現的這一隻,其他龍山文化遺址也均發現了不少造型不一樣的黑陶杯。曾有一位經驗豐厚的現代陶器師傅,試圖不藉助任何現代機械,模仿以前原始工具,最後燒是燒出來一模一樣的,但厚度怎麼也達不到0.2毫米,而且成品率很低,要燒個幾百上千件,可能才會有一件成品。那麼古人是怎麼做到大量生產,而且每一件樣式都不同的?這個問題,現代考古學家只說了一句:無解!每每多了解一件技術高超的文物,就越發感嘆古人的智慧,他們能在最簡陋的條件下,創造出一件件令現代人都佩服不已的精美工藝品。難道是已經消失的史前發達文明留下來的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夜讀史 的精彩文章: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賈母的生日有多難堪?原計劃請的很多客人都沒有來!

TAG:子夜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