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來,我們一起閱讀冬天

來,我們一起閱讀冬天

12月的大地,從北到南,由西向東,風開始肆虐起來,連太陽都失去了往常的強悍,變得蒼白,陽光暖暖的,人也變得軟綿綿的。樹葉在不斷的掙扎中耗儘力氣,無奈地凋落到大地,萬物如同樹木變得蕭條,毫無生氣,不少地方鋪上了厚厚的積雪。冬天來了,是該閱讀一些關於冬天主題的書籍的時候了,讓孩子增長知識的同時,收穫到不一樣的快樂和感悟,讀出不一樣的味道。

閱讀大自然的腳步

只有熟悉大自然的人,才會熱愛大自然。大自然是有規律的,蘊藏著獨特的運行節奏。古人說「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然而,身處水泥森林的我們對於大自然已經越來越陌生,漸漸失去了對於自然真正的認識,在高樓大廈中長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春夏秋冬代表著什麼?人們該做些什麼?也就漸漸失去了洞悉自然和辨別自然的能力。

在蓋瑞·伯森所著的《冬天的小木屋》里,作者是這樣描述的:冬天,我們家的食物可豐富了,有肉、胡蘿蔔、乳酪……下雪的時候,我們幾個孩子就爬到樹木上,往下跳,厚厚的雪地上就製造出了大大小小的「小人兒」。星期六的晚上,爸爸就從外面弄了很多冰塊,把冰塊放到盆里,然後把盆放到火爐上給孩子們準備洗澡水,迎接禮拜天。作者還說到他們冬天存儲食物,包括熏麋肉、做臘腸、做肉丸子等。

在伯森的冬天裡,有狂勁飛舞的雪,有堅如磐石的冰塊,還有無數藏起來的食物,將冬天描寫得非常清澈和真實,蘊藏著簡樸的自然規律:冬天,是人歇下來的時光,休養生息,放慢腳步,或反思一下成敗得失,總結一下經驗和教訓。冬藏歇下來的不僅是人類,還有大自然,很多植物和動物,大地變得光脫脫了,樹落葉了,熊冬眠了,健康的自然總會按照自己的節奏晃晃地過著自己的日子,這是自然的規律。

冬日閱讀是生命的閱讀

冬景是蕭瑟的,冬日是寒冷的。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冬天不管有多寒冷,不管有多寂寥,生活卻是溫暖的。很多經典的作品演繹著冬日裡一個個溫暖的故事。因此無論天有多冷,雪有多大,外部環境有多惡劣,人類總能用愛去造就溫暖,對抗酷寒,走出寒冷,因為人類有愛,能將冬日的寒冷消融得無影無蹤。

朱自清的《冬天》就是這樣的文章,將冬日裡生活的溫暖演繹得傳神、真實和細膩: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並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在朱自清的筆下,父親對於孩子的舐犢之情真實地表達出來。他們爺兒們,尤其是孩子們,絲毫感受不到冬天的寒冷,他們在愛的籠罩下,盡情享受著生活的樂趣,雖然只是豆腐而已,但有了父親愛的浸潤,無比溫暖而美好。即使時光流逝,那份家庭的親情卻一直蕩漾在孩子的心裡。

還有美國作家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好長的冬天》里:那年暴風雪完全封住小鎮,羅蘭一家沒有了食物,只能靠一點麥粒來糊口;木柴、煤炭燃盡了,他們只能燒乾草取暖。他們每天為活下去而努力奮鬥。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的是小鎮里的兩個男孩:凱普·葛蘭和阿曼樂·懷德。他們冒著被凍死與迷路的危險帶去食物,雪中送炭,解救了羅蘭一家。這樣的溫暖體現了人與人間的相互關懷、守望相助,尤為珍貴。

人性是幽暗和複雜的,這個主題常常被作家們追捧,化作他們筆下的文字,演繹為一個個掙扎在人生邊緣的人物。冬天是寒冷的、蕭瑟的,自然能與這樣的主題聯繫起來,成為很多作家映射的鏡像。

當代著名散文家劉亮程的《寒風吹徹》就是這樣的文章,寫的是冬天裡的事,鋪敘了很多次無奈的「疏離」。故事裡「冬天」及冬天的「雪」「寒冷」這些意象,代表了歲月流逝、家境貧寒、年老多病,人性的冷漠、麻木與自私,言簡意豐。這些讓讀者感受到的是一種直抵靈魂深處的人類生命里的疏離與荒涼的震撼,渴望溫暖但又無能為力的悲痛。我們有理由相信:冬日場景的渲染,絕不是故事場景的轉變,而是人性的鋪墊和人生的嬗變。

對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來說,閱讀如此的故事是以冬天的視角來認識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面,那就是挫折、醜陋、罪惡、無奈、死亡等。生活中沒有人想要遇見它們,可也沒人能夠逃脫它們。或許這是一種死亡教育,話題是沉重的,卻是警示的,啟發孩子們正確地對待死亡,對待生活中的醜陋和罪惡。在某種程度上,冬日閱讀是生命的閱讀,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和生死離別徐徐展開。孩子能夠在閱讀中與生命對話,傾聽生活的聲息,尋覓生命的密碼和規律。

正如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的聖誕小說《聖誕頌歌》,主要講的是一個吝嗇鬼的故事以及吝嗇鬼在夜幕中見到鬼之後發生的巨大變化。小說不僅為人們描繪了歡樂、溫馨、燈光閃爍的聖誕夜,也向人們展示了絕望、冷酷、黑暗、悲傷的聖誕夜。小說中的吝嗇鬼就是冬天的象徵,但是他那顆重複純真的心又象徵著冬天后面總是美好的春天和夏天。生活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和變化,卻總是朝著美好而去。

讀懂冬天就是讀懂人生

雪萊有句很有名的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冬天是艱苦的時光,嚴寒植枯,過了這個階段,明媚的春天近在咫尺,無數優美的「冬天系」作品傳達著這樣的意蘊、思想和立意。它們告訴孩子總要向前看,不放棄,堅持不懈。困難是暫時的,只要堅持,人們終會衝破艱難險阻贏得勝利。

《好長的冬天》曾獲得世界著名兒童文學獎——紐伯瑞獎。看看題目以及三十三章的標題,你就會感到那種寒意力透紙背,刺骨穿肉,彷彿是萬劫不復的冰窟,無法翻身。然而其文字,以雅俗共賞的簡明方式,細膩描寫拓荒時期的生活,展示另一種「與狼共舞」的生活態度,教會孩子勇於面對、樂觀向上。這部文學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銀幕,深刻影響美國幾代人的成長,是美國孩子最喜愛閱讀的百種圖書之一。

不僅如此,冬天,還蘊藏著很多哲理。如天道酬勤的道理:「只要付出,總會等到。」如熱愛生活的道理,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的:「熱愛生活,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如否極泰來的道理:「冬天不要砍樹,枯黃的樹枝正在養精蓄銳,孕育春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冬天系」閱讀在不同的視域里展現著別樣的閱讀方式和內涵。這是一種主題閱讀,無論是理解主題的深度還是廣度,都會對兒童有非常大的提升。兒童的成長,是探索世界的過程,主題閱讀還原在孩子面前的是整個世界,而且是一個智慧、完整和立體的世界。「冬天系」閱讀給予孩子的是完整、豐富和深邃的冬日認知,也是世界的認知。

這也是一種體驗閱讀。如今很多孩子的生活世界是單一的、淺顯的,只是在課本世界中徘徊,很少有機會去深刻地感受大自然的律動,缺乏對自然美的感知感悟。如此下去,終究會失去追求美的勇氣和目光。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孩子的美感,追求生活的美,而類似「冬日系」的主題閱讀,將生活與成長聯繫起來,將閱讀與體驗結合起來,鼓勵孩子去探尋美,探索生活。當孩子看到微小的生命還能怦然心動時,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豐盈的、幸福的。

這還是一種生活閱讀。冬日晚間,又到了圍爐夜讀的時刻,「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窗外,北風呼嘯,大雪肆虐,室內,媽媽把火爐添足了煤,淡藍色的小火苗在爐膛中活潑地起舞。一家人,讀著冬日的故事,談論著冬日故事裡蘊藏的溫暖、成長、友愛、堅持……這是何等幸福、甜蜜的生活。

(作者繫上海市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21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食育把孩子帶向大自然
向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再出發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