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黃賓虹論書法

黃賓虹論書法

一、書體之變遷及其派別

時勢變遷,派別殊異,書體有可稽者,《周禮·地官·小司徒》保氏:養國於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鄭注云: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通於書之義理,措筆而知意,見文而察本,不特點畫模刻而已。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六體書: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書、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刪繁去模,古意漸漓。秦時李斯號為工篆,諸山刻石及銅人銘,皆李斯所書。漢建初中,扶風曹喜少異於斯,而亦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誕師淳,不及也。孔壁古文,漢世秘藏,希得見者。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晉衛恆祖敬候寫淳尚書,後以示淳,而淳不別。

漢建初中,上谷王次仲始以隸書作楷法,即今之正書也。至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鉕鹿宋子有《耿球碑》 ,是宜官書,梁鵠傳其法。漢興有草書,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後有崔瑗、崔寡,亦皆稱工。弘農張伯英自稱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羅叔景、趙元嗣與伯英同時。晉索靖言草書狀,成公綏論隸書體,王珉有行書狀,楊眾有草書賦,真草盛行,獨崇體勢,窮形盡相,工於比擬,誦其文詞,如同見之。

唐太祖武德四年,置修文館於門下省,九年改日弘文館。太宗貞觀元年,詔京官職事五品以上嗜書者二十四人,隸館習書,出禁中書法授之。又太宗出御府金帛,購天下古本,乃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定真偽。凡得羲之真行二百九十紙,為八十卷。又得獻之、張芝等書,以貞觀字為印章,命遂良楷書小宇影寫之。

宋翰林學士院,自五代以來,兵難相繼,待詔罕習正書,以院體相傳,宇勢輕弱,筆體無法,凡詔令碑刻,皆不足觀。太宗留心筆札,即位之後,募求善書。許自言於公車署御書院,首得蜀人王著以士人任簿尉,即召為御書院柢候,遷翰林侍書。著善草隸,獨步一時;叉善大書,其筆甚大,全用勁毫,號散卓筆。徽宗瘦金書,筆勢勁逸,類於薛稷。蘇軾論王荊公書:得無法之法,然不可學無法,故仆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稍得意似楊風子,更放似言法華、歐叔弼。黃庭堅論書有詩云: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莫學痴凍蠅;隨入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乃逼真。又謂:今人字不按古體,惟務排疊,宇勢悉無所法,敵學者如登天之難。米芾論書云:智永研咸臼,乃能到右軍,若穿透,始到鍾、索也,可不勉之。趙孟顧言:學書在玩昧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右軍書,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此其所以神也。明李東陽言:子昂臨右軍《十七帖》,非此老不能為此書,然觀者掩卷知其為吳興筆也。大抵效古人書,在意不在形,優孟效孫叔敖法耳。焦肱言: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故自羲、獻而下,世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書學中興,至唐而盛。宋家三百年,惟蘇、米庶幾。元惟趙子昂一人,皆師資晉唐,所以絕出流輩。董其昌論書自言:吾書與趙文敏較,各有長短,行間疏密,千宇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困生得秀色;趙書無弗作意,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似遜一籌,第作意者少耳。觀此可知書法南宗,莫不重帖。 終明一代,能書者多。降清乾嘉,董書盛行,漸入柔弱浮滑。包世臣師鄧石如之法,著《藝舟雙楫》,倡言北宗,崇尚六朝碑誌,矯其流弊,學風甚暢。然南宗雅正,未可偏廢,尤在善臨摹者有以袂擇之已。

二、筆法要旨

家釀米酒,越陳越香。

字有美目一時,越看無味;字也有初看貌不驚人,越看越香。

看字就如看人,初看外表,或為所惑。相處既久,還看其心。內質之美,還看心識!

酒中有茅台,字中也有茅台。

如果將所有書法照片拍成黑白的,黃賓虹書法無愧魏晉。現有許多魏晉殘紙文物,如樓蘭遺墨。如果將黃賓虹的書法納入其內,其心緒直達,甚至更濃。

美目只一時,美心卻長久!

樓蘭遺墨,非墨中高手無以為之!

樓蘭殘紙遺墨2,濟白帖。

如果當時無此書風,能出現王羲之的《十七帖》嗎?要從墨跡處想像《十七帖》,可以從這裡參照!

魏晉遺墨,樓蘭殘紙3

看看啥是靈動俊逸的書法?虧我們還在吧里自吹自擂!

樓蘭殘紙墨跡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拒付文人 的精彩文章:

器用存古——歷代璽印紐制舉例
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拓本

TAG:拒付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