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港澳又要發錢,這樣真的好嗎?

港澳又要發錢,這樣真的好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若愚】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特區政府將於2月份啟動「關愛共享計劃」,向未在財政預算案中受惠的市民每人派發4000港元,預計有280萬人獲益,財政支出約113億港元。

申請人士只需填寫包括11項個人資料的表格,並提交身份證、住址證明及收款賬戶等3份證明文件的複印件,經核實無誤後即可獲得該筆津貼。

符合條件的香港市民,填寫表格後可申請補貼(圖/香港文匯報)

近些年來,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常態化給市民發放各類津貼補貼(被港澳媒體形象地稱為「派糖」),用「有錢任性」來形容並不為過,常能引來內地同胞的羨慕。然而,「派糖」也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福利工程,在港澳地區存在一定的爭議,發放方式、受惠人群也隨之數次調整。如何把好事辦好、讓更多的市民滿意,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澳門從2008年開始「無差別派糖」

2008年,澳門特區政府開始實施「現金分享計劃」。當年實施這一計劃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機加劇,整體經濟形勢較為嚴峻,市民的民生開支不斷增加。受益於博彩業的興旺,澳門特區政府卻「不差錢」,始終保持著較為充足的財政盈餘。

2008年度現金分享計劃支票

時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的何厚鏵在推出該計劃時強調,這並非社會福利,而是臨時性的分享措施,旨在讓居民分享經濟成果,以及對抗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首次發放時,澳門永久性居民每人一次性領取5000澳門幣,非永久性居民每人一次性領取3000澳門幣。

澳門立法會議員吳國昌曾說:「派開就唔可以停,你一停就會俾人嘈(只要開始派錢就不能停了,你一停下來就會被人指責)。」事實也是如此,儘管澳門特區政府多年來一再強調「無差別派糖」是臨時性的措施,但經過連續11年的發展,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制度化安排,其金額根據經濟、通脹和政府財政盈餘情況而作出動態調整。

2018年4月27日,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簽署第8/2018號行政法規《2018年度現金分享計劃》,明確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領取的津貼分別為9000澳門幣和5400澳門幣。9月14日,派發工作宣告完成,經自動轉賬領取津貼的有33.3萬人,經支票轉賬37.4萬張,合計金額達61.7億澳門幣。

根據崔世安發布的2019年度施政報告,今年發放津貼標準將上漲至永久性居民10000澳門幣、非永久性居民6000澳門幣。

對於澳門特區政府每年「派糖」的舉動,一些內地專家曾作出批判。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副教授戴偉表示,澳門直接發錢的做法不可持續,只是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的一種選擇,但如果作為制度化的手段並不是很好。

中山大學專家岳經綸認為,這一措施表面上看似公正,實則是對公共資源的不當運用,是一個懶政的方法。

對此,澳門大學助理教授陳建新博士認為,懶政這種說法實際是老生常談,從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要關注實施該項政策的原因,並非純粹討好市民。

對於普通澳門市民來說,直接派發的紅包只是他們享受到的福利政策的一部分。澳門市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之優越,在全世界都是排名前列的。比如:

澳門特區政府在每名合格的永久性居民的個人公積金賬戶中放入10000澳門幣的啟動金;

從幼兒園到中學的學生都會獲得不同額度的「書薄津貼」、就讀大專和研究生還有學慣用品津貼、生寶寶有「出生津貼」、低收入受僱人士有「積極人生服務計劃」和「社區就業輔助計劃」;

每人每年可領取600澳門幣的醫療券,可在私人診所使用;

每個住宅每月200元電費免費的補貼;

等等。

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調查顯示每年派發津貼成為最受市民歡迎的民生政策之一。

我們也要看到,澳門靠發達的博彩業獲得豐厚的財政收入,採取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積累較高盈餘,城市規模小、人口總數不高,這些因素決定了澳門政府可以承擔起高福利政策的高額財政成本,但這樣的政策很難在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推廣。

香港調整為「有差別派糖」

說起財政盈餘,香港特區政府同樣很有話語權。在如何用好這筆錢、更好地造福市民方面,香港走過一條比較坎坷的道路。2011年香港特區政府唯一一次「無差別派糖」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2011年2月23日,時任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的曾俊華髮表了新一財年預算案,提出向每個強積金戶口注資6000港元,以此造福百姓、紓解困難。但這一政策推出後,老百姓卻並不領情。

香港「6000計劃」

原因一是覆蓋人口少,據統計香港2010年底就業人口總數為356萬,其中70%獲強積金計劃保障,約為249萬人;

其二是見效慢,因為按規定強積金要65歲之後才可以動用,並非當即就能獲利;

其三是經營強積金的公司管理費比較高,等市民到了65歲時,可能提取到的金額只剩下不到一半,真正拿到手的錢並不多。

曾俊華在了解到這些反對聲音後,在一周內緊急對預算案進行了調整,將發放方式改為每名年滿18歲的永久性居民都可以領取6000元,使得覆蓋範圍擴大至610萬合資格人士,為此財政支出達到370億港元。

香港立法會在審議財政預算案時,曾開展激烈辯論。

李華明議員認為,雖然沒有人會反對這一措施,但財政司是以非理性的方式作出這項決定,帶來的主要後果是社會分化。

黃成智議員批評,預算案缺乏長遠規劃及承擔,並讓原先強積金注資可能受益的部分人士排除在外。

梁家傑議員認為,派錢根本無法解決香港的社會問題。

張國柱議員提出,政府應著眼於長期措施,而並非靠一次性派錢,且以永久性居民作為劃線依據將會導致社會分化。

經過2天的激烈討論,這次臨時進行「急轉彎」的預算案獲得通過,但並未取得太大的成功。社會上的反對意見稱,市民一旦習慣派錢,對派錢有預期,會「攤大手板」,此舉違反香港核心價值,香港人應該自力更生、勤奮上進、努力工作。

2014年1月,時任特首梁振英發表《香港家書》,正式宣告香港不再進行類似「無差別派糖」行為。梁振英表示:「我多次公開、坦誠地說過:即使財政充裕,我亦不主張向全體市民派錢。我認為錢應該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用於改善全港市民生活質素,用於提高全港的競爭力,用於培育下一代和長遠投資。」

2018年2月28日,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了首份財政預算案,將上一財政年度1380億港元財政盈餘中的近四成與市民共享,包括減稅及增加免稅額、寬免差餉、增加長者醫療券金額、向貧困學生髮放津貼等等,派出了一系列福利大禮包。

文初介紹的「關愛共享計劃」,正是這次財政預算案中的一個部分,也是自2011年以來又一次向居民大規模「派糖」。

但與上一次「無差別派糖」不同,這次是有特定對象和特定條件的,主要面向「夾心層」,即政府先前公布的退稅、增加老年和殘疾津貼等政策覆蓋不到的群體,從而讓那些不交稅、不擁有財產、不享受政府福利的約280萬人的低收入人群獲得了特殊津貼。

對此,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介紹了方案調整的原因:「主要是聽到社會上的聲音,聽了這些聲音和意見後,我們冷靜地思考。我們同意財政預算案應該擴大提供更廣泛的服務和覆蓋面。」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傳財政預算案(圖/香港特區政府網站)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港澳「派糖」的明顯區別:澳門實行「無差別派糖「,且年年都派,金額穩步提升;香港「派糖」都是在預算案公布、並遭受社會批評後作出的臨時調整,是向市民示好、爭取支持的一個經濟手段,但更多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救急措施,下一次何時「派糖」完全無法預料。

「派糖」並不能根治民生困境

筆者在香港中環街口,經常看到這樣對比強烈的一幕:豪華跑車在街頭疾駛,西裝筆挺的精英人士步履匆匆;同時,無家可歸者拉著箱子、撐開大傘睡在路邊,八旬老嫗拖著紙皮緩慢前行。

據香港樂施會2018年10月發布的《香港不平等報告》,香港基尼係數達到0.539,為所有發達經濟體之最,遠遠高於美國、新加坡和英國。其中,全港最富裕的10%住戶的每月收入中位數,是最貧窮10%住戶的43.9倍。對於那些極度貧困人口來說,每年會增加的各類補貼、偶爾會來一次的「派糖」,只能說是「聊勝於無」,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困境。

香港基尼係數為所有發達經濟體之最(圖/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

對於港澳特區政府來說,在「派糖」暫時紓解民生困境之外,以下這些問題更是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

首先,香港的全民退休保障亟待完善,覆蓋及保障更多的低收入人群。

香港特區政府從2000年12月1日正式實行強積金制度,強制香港所有僱員成立投資基金以作退休之用,由香港公營機構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監察。在這一制度實施之前,香港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口享有退休保障;制度實施後,目前已有約85%的就業人口獲得退休保障。

香港強積金制度實施18年來,社會上產生了很多批評的聲音,主要是這一制度實行市場化、私營化的操作方式,由個人選擇投資項目並自擔風險,有的投資回報率不夠理想,並被質疑行政費高、作為中介的金融機構成了最大得益者,強積金又令僱主從而省回遣散費、對現時的老人無助等負面評價。

有一些香港市民表示,內地的「五險一金」制度覆蓋面更廣,也能維持退休後的基本生活,較少出現香港這樣因為退休金過低還得繼續打工糊口的情況。

香港65歲以上人口及貧窮率(圖/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

據香港統計處2016年的統計數據,香港65歲以上人口中貧窮率為36.6%。香港樂施會曾採訪65歲的黃姐,她曾在公立醫院做助理護士30年,退休後拾荒4年多時間。她表示:

「我每月有退休金2000多港元,算是幸運的了。但2000元在香港又如何生活?現在我靠收集廢紙補貼生活,但仍沒辦法補貼兩餐,雖然我這個年紀已經吃的不多了。」

2017年,香港還發生了一起食物及環境衛生署檢控賣紙皮老太太的案例。75歲的朱婆婆在中環碼頭一帶撿拾紙皮,有在此休閑聚會的外籍女傭為了鋪地而坐,提出以1港元向她購買數張紙皮,雙方進行交易時被食環署人員發現,當場控告婆婆無牌販賣,最後在14000名市民聯署的壓力下才撤銷檢控。

相比香港,澳門的社會保障制度更趨完善。

澳門社保分為強制性制度及任意性制度兩種,具僱傭關係的本地僱員及僱主須向社會保障基金繳納強制性制度供款,而符合法律規定的其他澳門居民可透過登錄進行任意性制度供款。按照強制社保規定,澳門市民每月繳納15澳門幣,65歲後每月可領取3450澳門幣,2019年計劃提升至3630元。目前,社保覆蓋面涵蓋至全澳市民,讓他們得到基本的退休保障。

其次,港澳高企的房價及社會生活成本,令「派糖」成了杯水車薪。

港澳地區都有發達的公屋體系,但並沒有覆蓋到全體市民,公屋建設速度放緩、市民排隊輪候時間過長等矛盾日益凸顯。很多低收入人群被迫租住房屋,為此花費了大部分家庭收入,生活質量極低。

以香港為例,目前全港共有9.27萬間劏房(將一間房分割成無數小單間出租,類同於內地的群租房),劏房居民接近 21萬,其中佔據7成的是44歲以下人士。從2007年至2017年,劏房租金上漲了一倍,平均數為4500港元,但低收入人群的家庭收入卻只增加了0.5倍,經濟支出反而更重。

比如,油麻地地鐵站旁的1個6平方米劏房,進門只有1張沙發床,旁邊一頭是馬桶,一頭是洗手池,房租都高達2900港元。此外,還有一些人被迫居住在條件更為惡劣、但租金相對低廉的「籠屋」之中。

只有一張床、一個馬桶、一個洗臉池的迷你單間月租2900元

根據香港樹仁大學的一項調查,有76%的香港成年市民認為現在的生活「頗痛苦」及「非常痛苦」,而在這些人中,大部分人認為住房問題是導致其生活痛苦的最重要原因。

澳門的住房條件、生活成本一樣居高不下。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的數據,澳門住宅樓價指數由2016年第一季度的203.3上升至2017年第四季度的258.0,升幅接近27%。對於很多澳門老人來說,退休金也僅能保持個溫飽。

對於港澳很多低收入家庭而言,派發的數千港元或澳門幣固然不錯,但也僅僅是暫時緩解生活的壓力,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問題。如何加快公屋建設進度,讓住房保障儘可能多地覆蓋低收入人群,是港澳政府面臨的重大難題。

再次,財政盈餘應該花在更能產生價值的地方。

2017年8月,強颱風天鴿襲擊珠三角,澳門遭受重創,造成當地超過1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淹水超過兩公尺深、甚至有部分地方停水停電一個星期。有澳門人感慨,雖然政府年年發紅包作為「止痛藥」,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卻止步不前,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被天災揭開了老底。

颱風天鴿重創澳門。(圖/央視新聞)

與內地經濟高速發展相比,港澳這些年財政盈餘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但在高科技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民生投入方面則顯得裹足不前。

尤其是香港陷入無休止的政治執拗之中,白白錯失很多發展機遇,很多預算在立法會被拖延、否決,成立創科局更是一波三折。類似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建設,在香港的落地都無一例外遭到重重挫折,歷經坎坷才最終落地。

發展才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對於港澳來說,在給市民發紅包的同時,更應該深入研究如何搭乘祖國這輛快速發展的列車,如何推動經濟發展提速,真正把躺在賬面上的財政盈餘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從而讓更多的低收入人群過上更好的生活。

這,或許才是更高層次的「派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香港機場安檢出現嚴重漏洞,旅客攜帶6把刀登上國際航班
韓國瑜就職演說 台下民眾都在和他女兒合影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