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周作人的一生
整理:陳言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910年東京留學時期的周作人
出自孫郁、黃喬生主編《知堂先生》(2004)
1910年周作人與羽太信子、羽太重久
出自倪墨炎著《苦雨齋主人周作人》(2003)
周作人與家人1912年在紹興。前排右起:羽太信子手抱周豐一、魯瑞、羽太芳子;後排右起:周作人、方、周建人
出自鮑耀明編《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
1918年浙江紹興中學校旅京同學會攝影留念(北京大學二院)第三排中間周作人,左一魯迅。 來自網路
《北大生活》1921年第12月刊載「北大的人物:中國文學系教授周作人先生」
1922年5月23日北京世界語學會。前排左起:王玄、吳空超、周作人、張禪林、愛羅先珂、魯迅、Sofoklof、李世璋。後排左起:謝鳳舉、呂傳周、羅東傑、潘明誠、胡企明、陳昆三、陳聲樹、馮省三。 出自倪墨炎著《苦雨齋主人周作人》
周作人在1922年
出自徐從輝編《周作人研究資料》(2014)
1923年4月15日,周氏兄弟與愛羅先珂等合影
出自倪墨炎著《苦雨齋主人周作人》
1923年9月30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懇親會攝於北京城南龍樹寺。
攝於2018年12月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展覽。
周作人在1925年
出自徐從輝編《周作人研究資料》
《燕大年刊》1928年刊登燕京大學國文學系周作人照片
1920年代末期苦雨齋里的周作人
出自倪墨炎著《苦雨齋主人周作人》
1929年8月17日攝,贈江紹原
出自倪墨炎《苦雨齋主人周作人》
《燕大月刊》1930年第6卷第1期
苦雨齋中之周作人
《現代》1932第2卷第1期
1933年第2期《大眾畫報》上的周作人被贊「口袋充實」,理由是其文章有內容,不扁平。
周作人及其友人在1933年
以上兩張應為同一天所攝,每人姿態稍有不同,上一張前排左三到下一張中沒有了。
《青年界》1933年第4卷第2期
周作人沈啟無在1933年 《良友》第81期
1933年這一年,有署名「美子」者為周作人作了如此一番「素描」:
周作人好似一個考八卦文的(老學士),眼上架著金絲眼鏡,嘴上留著清秀的仁丹小鬍,一望而知是魯迅的弟兄。只是周作人講的完全是紹興話,聲音很低,談話時似乎沒有那兄起勁,可是也並沒有一絲(師爺氣),待任何人都是客氣的。
……
講書時喜歡一手摸著前額,一手持講義遮著臉,一句一句的念下去,高興時,頭與身軀也許不由得就會搖一搖,下面的學生可以任意的寫情書打盹,與講者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是他給學生的分數倒很寬的。(美子:《作家素描:周作人俞平伯》《出版消息》1933年第5-6合期)
1933年9月拍。從左至右:周作人、藤塚鄰、橋川時雄、小竹武夫
出自今村與志雄編《橋川時雄的詩文與追憶》。
周作人在1934年
《人間世》第1期
周作人五十大壽時與家人合影,左三為女兒,左四為兒子
《現代》1934年第4卷第4期
周作人所作五十自壽詩
《現代》1934年第4卷第4期
周作人1934年赴日,日本文藝家在東京日比谷山水樓為其舉辦歡迎宴,右坐者為徐祖正
《青年界》1934年第6卷第3期
1934年訪日期間與徐耀辰等合影
出自孫郁、黃喬生主編《國難聲中》
周作人、俞平伯1934年坐牛車前往河北定縣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參觀鄉村實驗工作(孫伏園攝)
《藝風》1935年第3卷第1期
周作人在1935年
《國聞周報》1935年第12卷第18期
1935年2月周作人與徐悲鴻、齊白石合影(吳迪生珍藏)
《北洋畫報》1935年第25卷第1206期
1935年2月在北平。左起:周作人、陳綿、吳迪生、齊白石、徐悲鴻、劉運籌、王青芳、楊仲子
出自王同等編《王青芳1901-1956》(2010)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1935年於北平。
出自鮑耀明編《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
1935年6月周作人與北大日語系日文組畢業生合影
出自倪墨炎著《苦雨齋主人周作人》
1935年4月4日周作人之子周豐一與孫德志在來今雨軒訂婚
《北洋畫報》第25卷第1231期
新詩人周作人漫畫
《光華附中半月刊》1936年第4卷第4、5合期
周作人在苦雨齋
《中國學生》1936年第2卷第14期
1936年9月北大教授合影 左起:周作人、馬裕藻、錢玄同、沈士遠、朱逷先、沈兼士、許壽裳
出自倪墨炎著《苦雨齋主人周作人》
周作人在1936年
《宇宙風》第25期
1936年章太炎追悼會,右二錢玄同、右三周作人、右四許壽裳、右五馬玉藻、右七吳檢齋、右八沈兼士
出自倪墨炎著《苦雨齋主人周作人》
1936年章太炎去世後,在京弟子合影
出自孫郁、黃喬生主編《是非之間》
司徒喬素描周作人像
刊於1936年第17期的《逸經》
1938年2月9日「更生」座談會。右起坐者:三池、何其鞏、周作人、張燕卿、湯爾和、瀧川、成田、錢稻孫。《每日新聞》
1939年元旦遇刺後留影
出自鮑耀明編《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2004)
周作人在1940年
出自倪墨炎著《苦雨齋主人周作人》
1941年木刻家王青芳所作周作人木刻
《華文大阪每日》第6卷第5期
1941年周氏夫婦訪問東京
《遠東貿易月報》第4卷第5期
1941年佐藤春夫、武者小路實篤等人歡迎周作人
《大陸畫刊》第2卷第6期
根據1941年第9卷第6期的《三六九畫報》報道,周作人本年度赴日訪問被拍成記錄片,由華北電影公司新聞影片課長伊藤和夫導演,全部攝製完成,預定於6月上旬在華北各地放映。
周作人在書齋 《華文大阪每日》1941年第7卷第7期
周作人在書齋 《華文大阪每日》1941年第7卷第7期
周作人1941年主持第二次華北教育行政會議
《教育建設》第2卷第4期
1941年《華文大阪每日》記者秀華訪周作人
《華文大阪每日》第6卷第6期
同樣在1941年,《進修》第4卷第1期報道,蔣介石政府教育部命令刪除周作人作品及肖像。國民政府湖南省教育廳訓令,令各縣縣政府:為國立編譯館編印之高小國語課本內有周作人肖像及其作品應予以刪除。(《湖南教育》1941年)當時國立編譯館所編印之高小國語課本第三冊第三十三課《故鄉的野菜》、第四冊第二十七課《周作人及友人論國民文學書》,以及第三冊課文中周作人肖像據此令一律刪除。
刊於1942年的《太平洋周報》(第1卷第22期)的《知堂老人在南京》描述說,周作人5月11日從大連乘飛機到南京,這是周氏第一次坐飛機。說他「剪光的頭,淵源的臉盤,膚色很好,金絲邊眼鏡,微凸的嘴唇上留著短短的鬍髭。平常總是穿著藍灰色的綢袍,黑毛葛的馬褂。有時感覺熱了,便把馬褂脫下,拎在手裡,精神矍鑠,健步如飛」,「說話聲音是低微的,但是非常清晰,使聽者一絲不感覺吃力。普通話里夾雜著濃厚的紹興鄉音,貪圖是這樣樸實無華,正和他沖淡的散文一樣。」
1942年華北教育家座談會上的周作人 《婦女雜誌》第3卷第7期
周作人漫畫 刊於1942年5月《中大周刊》第65期
華北教育總署督辦的周作人
刊於《時事畫報》1942年第70期
周作人與武者小路實篤1943年4月在苦雨齋
《藝文雜誌》1943第1卷第3期
1943年4月中日文化協會上日方與會者與周作人,左二起周作人、武者小路實篤、古川徹三。
出自日本新潮社版《武者小路實篤》
1943年8月周作人與武者小路實篤在日本
出自日本新潮社版《武者小路實篤》
1943年4月10日於蘇州 自右至左第二人起周作人、沈啟無、陶亢德、龍沐勛
《風雨談》第3期
攝於1943年,1960年代贈與鮑耀明
出自孫郁、黃喬生主編《國難聲中》
1943年周作人接受《國民雜誌》(第3卷第8期)採訪,附文「天朗氣清院中小立」
這裡還要略記的,是在1943年第3卷第10期的《兩儀》雜誌上,有一篇題為《周作人肖像》的短文,未署作者名。該文說:
舉止沉靜得像一隻耗子,說話老是低聲小氣,走起路來幾乎像一個老太婆,周先生同時卻有種超然不群的氣度。周先生讀書見客的那間書房,正是他本人一個絲毫不爽的寫照,槍斃和地板顯著一種日本風的纖巧,一種饒有風致的精純,桌椅或陳設無不恰到好處。再呢,就是書!多整齊地藏在玻璃櫥子里,而且精貴的一鍋雜燴啊——從論性心理的書道論希臘宗教的書,中文的,日文的,英文的,希臘文的,瀰漫在滿屋子裡的是一團靜穆好學的空氣,強烈地暗示著消么(磨)於讀書以及談論人物書籍的悠遊歲月。
天道,先知,意志與命運——
固定的命運,自由的意志,絕對的先知。
這段描述頗生動,有現場感,故實錄於此。
周作人 《天地》1944第4期
周作人1944年六十歲留影
出自孫郁、黃喬生主編《知堂先生》(2004)
《海光》1945年 周作人受審途中
署名「士」的作者1946年撰文說,「有人建議判他有期之後,最好罰他寫一部希臘文學史巨著來贖前愆」,這對周氏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懲罰了,就像想懲罰日本人,讓日本人泡溫泉,想懲罰北京人,讓北京人喝豆汁一樣,真是求之不得的懲罰。
郭沫若分析周氏落水乃因日本太太統治力強大,下圖為受審的周作人
《周播》1946年第11期
《中國抗戰畫史》 1947年5月
1947年獄中的周作人
1947年的《國際新聞畫報》第79期,所附剪短文字是:「周作人自判決後,在獄中埋頭著作,以讀其藉公生活,故最近收集大批書籍,以資參考。」
知堂老人帶枷圖
《中外春秋》1947年第11期
1948年,獄中的周作人
附此漫畫的文章題為《周作人牢內嘆苦經》,刊於1948年的《萬象周刊》。作者禾木描述周作人所居「這間忠字五號的單人監房只有三公尺長八十公分寬,室外有一條大概只要踱十五個方步就可以走完了的甬道,除了放風的時間以外,他就只能在斗室中翻翻資治通鑒,說文解字〔敘〕來消磨時間,而倦則卧,及至黃粱一覺,則一碗青菜湯,一碗黃米飯已由獄卒端進室內,如果他不摸出一些紹興梅乾菜,柯橋豆腐乾或鹹魚干來,實在難以下咽。」文章的最後一句話是:「周作人,就是這樣一個頑強,苦命的老頭子。」
周作人在1959年
出自倪墨炎著《苦雨齋主人周作人》
周作人和他的孫子周吉仲
出自孫郁、黃喬生主編《周作人研究述評》
周作人錢稻孫1963年八道灣合影
出自鮑耀明編《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2004)
1963年10月7日安藤更生拜訪周作人(載安藤更生著《中國美術雜稿》),應為周作人最後一次見外國友人。
1965年6月20日留影
出自鮑耀明編《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2004)
(趙京華、張勝先生提供照片多幅,對本專題亦有貢獻,在此致謝)


※奧登:文學場域出現了空檔期
※謝泳:錢鍾書文字中的「性比喻」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