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願碰觸科研的「疑難雜症」?
如果我們的考核評價標準也重視研究過程,甚至賦予比最終成果還高的價值,誰不願向「疑難雜症」發起進攻呢?
來源:中國科學報
科研中的「疑難雜症」是指科研中尚無法解決的重大難題、是科研中難啃的硬骨頭。而這些難題一旦解決,將產生重大戰略意義和重大應用價值。
科研人員都知道「疑難雜症」的重大意義所在,但一般都不會去碰觸。因為一旦投入,有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都解決不了,這就意味沒有科研成果,相應的職稱、經費、地位,甚至工作都沒有了。那麼,誰會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呢?
眾所周知,科研屬於「無限風光在險峰」「高風險,高回報」。通常能設計出清晰研究路線圖的研究、能清晰預見成果的研究、可行性很高的研究、失敗概率很低的研究,一般都不會取得重大成果。
我們口頭上總是說,科研容許失敗。這裡只是「容許」,而不是鼓勵。失敗一次,可以容許,不追究;失敗第二次,就說不過去了,更不可能出現第三次、第四次。
坦白地說,與國外相比,我國科研人員普遍缺乏冒險精神。凡事都要追求保險,這也嚴重束縛了我們的手腳。學生的選題,必須保證能取得成果,否則寫不出論文,不能按時畢業,師生都不好交代。申請基金,可行性必須要保證,否則通過不了。
如果要改變這種局面,讓眾多科研人員願意對「疑難雜症」躍躍欲試,敢於冒險,就必須改變考核評價標準。我們不能唯論文、唯獎、唯科研經費、唯「帽子」,而是要唯價值,即研究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我們不但要唯研究成果的價值,更要唯研究過程的價值。
是的,研究過程同樣具有重要價值。研究過程相當於研究的中間產物,沒有中間產物,哪有最終產物?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髮明電燈的過程可以作為經典實例。1878年9月,愛迪生開始研究電燈,但由於經濟問題不得不尋找經濟資助。第一個出面支持的人是西方聯合公司的總律師格羅斯維諾·洛雷。洛雷建議先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以便為試驗提供經濟援助和申請專利。隨後,洛雷找到了幾個股東,他們願意出錢資助愛迪生研究電燈。但愛迪生屢屢失敗,很快用完了5萬美元,一部分股東的信念開始搖動,愛迪生苦苦勸誘,股東們決定再拿5萬美元資助愛迪生。
1879年10月21日,電燈研製成功,他為此試用了接近1600種材料進行試驗,最後終於用碳化棉絲試驗成功,連續用了45個小時之後這盞電燈的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
在找到第1600根成功的燈絲之前,1599根都是失敗的。難道說這些失敗不是成功嗎?不是成果嗎?沒有人否認,這些失敗都是成功,都是成果,因為這些失敗證明了它們都不能用來做燈絲。每個失敗的試驗也都是成果,因為試驗思路是正確的,並付出了大量時間和心血。這個故事真實地詮釋了「失敗是成功之母」。
其實,科研如同在黑暗中摸寶。雖然有時靠運氣,沒幾次就摸到了,但更多時候是要摸很多次的。如果摸了999次沒有摸到,到第1000次時摸到了,那麼前面999次的摸索都是有效的,都是成果,都是成功。但如果第999次沒摸到後就放棄了,那麼這999次就真的是失敗了。
當然,如果要最終成功,首先要確認黑暗中有寶。這樣堅持嘗試下去,才會摸到。也就是說,要選對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標,要確認存在成功的可能。例如,人類研製飛機的時候,相信一定能成功,因為鳥可以在天上飛,人就也有這種可能;要相信,只要持之以恆,我國一定能造出先進的飛機發動機,因為美國已經造出來了,這種可能是存在的,黑暗中是有寶的。
因此,科研也要有「風險投資」,對於這些投資,不要求回報。要養一批「閑人」,當然這些「閑人」要經過精心挑選,他們要有能力、有追求、有事業心,對從事的科研有興趣。對他們,只考核研究過程,只看他們是否在認真做事,讓他們無憂無慮地進行研究。至於是否取得了成果,不必強求。只要大方向正確,只要確信黑暗中有寶,就讓他們邊研究、邊摸索、邊思考、邊找路。在摸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實越是這樣,越容易取得成果。
人在精神完全放鬆狀態下,更容易冒出奇思異想。就像考試時,如果精神緊張,反而會思維短路,一片空白。很多理論都是在完全放鬆的散步中想到的。
總之,如果我們的考核評價標準也重視研究過程,賦予甚至比最終成果還高的價值,誰不願去嘗試呢?誰不願向「疑難雜症」發起進攻呢?如果前赴後繼,持之以恆,在一波波進攻下,有什麼難題不會被攻克呢?有什麼「黑暗中的寶」不會被摸到呢?那麼,我國的科研必將取得一個個輝煌成就,必將領先世界。


※學術「近親繁殖」,沒那麼簡單
※同仁堂"回收過期蜂蜜"是真是假?蜂蜜有沒有保質期?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