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啥是佩奇》:2019 年第一支刷屏的廣告

《啥是佩奇》:2019 年第一支刷屏的廣告




昨天,《小豬佩奇過大年》與移動合作的宣傳短片

《啥是佩奇》

在不少人的朋友圈刷屏了。

看完視頻,知乎君突然回想起了前兩天在站內看到的問題:

視頻的主人公爺爺,在知乎提問:哪個好心人能跟我說說,到底啥是佩奇啊?

不過,現在老李頭的問題應該已經解決了吧~


但是知乎君很好奇,這部宣傳片好在哪裡?為什麼會引發很多人在朋友圈裡的自發宣傳?

如何評價《小豬佩奇過大年》與移動合作的宣傳短片《啥是佩奇》?



知友:劉乙丁

(300+贊同)

作為廣告從業人員,看著刷爆朋友圈的《啥是佩奇》,

很欣喜,也很失落。

起初驚詫於策劃,憑藉經驗,覺得這個執行團隊接到的 brief 是最刁鑽的那種:多品牌、全年齡、固定時節。

甲方:「我們中國移動贊助了個大電影《小豬佩奇》,拍個片子宣傳一下吧,記得不但要突出小豬佩奇,還要突出我們的新產品——視頻彩鈴,同時也要有過年的氣氛,並且受眾不能是小孩子哦!必須是合家歡的那種。」

乙方默默放下了手中的 40 米大刀,做出了完成度如此之高的廣告。

後來得知導演是張大鵬,本就是即將上映《小豬佩奇》電影的導演,而且全程沒有廣告公司參與,這才逐漸又琢磨明白:

或許這是乙方廣告公司永遠到不了的高度——因為思考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乙方廣告公司,腦子裡的順序是需求、洞察、創意、腳本……在需求階段就夠打架的了。根本沒有任何一個洞察,能推導出這樣的 idea,起碼要劃掉頭腦風暴會上的 50 多個創意。

而換做是導演來說,只想給大家講個好故事,還是和電影有關的番外篇,然後再考慮植入金主的產品,需求僅僅是電影植入式的。

這樣思考,就簡單很多,《啥是佩奇》也只是用了一個電影常見的「線索型荒誕喜劇」的內核,並在此基礎上豐富了血肉。話雖如此,但整個片子的腳本、鏡頭、節奏、剪輯、配樂都無可挑剔,本就是佳作,加上金主植入的也不生硬,也就成功了。

只不過剛開始從廣告乙方的角度看,實在驚為天人,後來換個角度才稍微有些安慰,但同時又有些失落。在中國,好廣告不多,上一次還是陳可辛的《三分鐘》,無一例外,都是電影導演。

能執行到這種水平的廣告導演,在中國是鳳毛麟角的,不只是導演的夢想都是大屏幕,而且廣告行業導演的話語權和回報比都很少,相比美泰,沒法看。

不管怎樣,學習之!學習這種腳本的構造方式,學習這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很開心,能在 19 年初,就見識到了如此好的作品。


知友:小白免

(1300+贊同,美劇話題優秀回答者)

除了片子質量過硬,走紅還有這麼兩個傳播上的要素:

1. 熟悉的文化符號

過年。

每年都有關於團圓、親情的刷屏內容,不陌生。去年是汪年全家福,今年是豬,自然會有……

佩奇。

2017 開始走紅,雖然很多成年人並沒有完整看過一集佩奇(比如我),但多少都看過方言版佩奇、聽說過社會人佩奇的傳說。

2. 反差

我聽說《啥是佩奇》火了,第一反應是上知乎搜一搜,深山裡的爺爺,第一次聽說佩奇,第一反應是在村裡廣播、問鄰里鄉親。這種信息閉塞帶來的行為差異,是城裡的「社會人」遙遠的回憶。

爺爺固執又可愛,最後還是把他理解的「佩奇」做出來了,拿出來的一瞬間我以為要崩,結果成品蒸汽朋克中帶著後現代,還有點立體主義的意思,跟爺爺的糙漢氣質反差萌。

將熟悉的文化符號進行拼貼和改裝,正是抖音快手短視頻們所代表的互聯網時代的拼接文化。從這個意義來說,《啥是佩奇》比去年陳可辛的《三分鐘》更具現代性,雖然後者是用手機拍的。

以上兩個只是傳播上的推手,關鍵的故事、人物塑造、鏡頭台詞、配樂

都老精良了!

首尾呼應,邏輯嚴謹,連移動的植入都在劇情里。

比如爺爺打完電話,天線掉了。

所以一直沒法打電話跟孫子問清楚,啥是佩奇,最後又在草叢裡找著了,失落地得知兒子不回來了。


村裡廣播彩鈴教學,到最後用上了彩鈴,也是一個呼應。

人物 real 真實,性格 real 鮮明。

比如表現爺爺的固執,想盡辦法向鄉親們詢問,打破砂鍋問到底;嫌貴不買手機,連餃子都做上了,還不知道兒子到底啥時候回來;到兒子家非要把自己帶的東西都拿出來才肯吃飯。

節奏緊湊,配樂不搶戲。

前半部分爺爺問啥是佩奇,整個剪輯和鏡頭都很歡快,完全表現出爺爺緊鑼密鼓一刻不停歇給孫子準備禮物的激動勁兒。配樂卻十分克制,用的是爵士鼓獨奏,頗有鳥人的意思,很幽默。

後來表現爺爺的失落,悠悠的弦樂才飄出來,仍然非常克制地襯在背景里。

唯一搶戲的是嗩吶版小豬佩奇主題曲。

至於《小豬佩奇過大年》好不好看,還重要嗎?

最後一個私心,我也想爺爺了,以前也是一個電話告訴爺爺不回家過年了。

山裡的冬天特別冷,

想來爺爺也是一個人坐在村口盼著我們啥時候能回去。

去年差不多過年前這個時候,

爺爺去世了。

以後也沒機會告訴爺爺啥是佩奇,

啥是我的生活了。



知友:聆雨子

(100+贊同)

這好像是我印象中,第一次發現朋友圈被一個宣傳片而非正片刷屏。

更弔詭的是,據我估計,吹爆這宣傳片的人里,大概有百分之九十,最後並不會去電影院看正片——畢竟我的微信里 90 後居多,他們大多還未生育,而且今年春節檔競爭過於激烈,如果不看在孩子面上,《飛馳人生》、《瘋狂外星人》、《新喜劇之王》才是更加主流的選擇。

那就只能說明,這個宣傳片(或者直接說「這個廣告」也沒問題),真的真的,非常成功。

注意,我說的是成功,不是優秀——後者是個價值判斷,需要謹慎使用,但前者是個效果判斷,現實的影響力已經擺在那裡,不承認都難。

我在給學生們講編劇理論是說過這麼一個道理:如果你想要表達 A(某種情緒,或者感覺),最好的辦法,永遠不是使盡渾身解數吭哧吭哧地正面渲染和強化 A,而是找出一個和 A 相反的 B,然後,用寫 B 來寫 A。

聽著好像有點費解?

你想寫一個身患絕症的人無限哀傷的死亡,最傻的辦法,就是讓親人朋友們圍在他身邊,大家也哭,他也哭,一直哭到他咽氣。

他還有一個心愿沒有完成,他一直答應要陪老婆女兒一起去一趟遊樂場,於是在他已經被醫生判定死刑之後,他們一家去完成了這個心愿,春光很明媚,遊樂場里很好玩,他一直在笑,他老婆一直在笑,他女兒一直在笑,我們作為觀眾也一直在看著他們笑、陪著他們笑,但是別忘記,笑完這一次,他就要走了,此刻他們笑得有多燦爛、內心就有多凄涼,我們笑得有多欣慰、內心就有多惆悵。

用寫歡笑來寫悲傷,這才是最大的高明。

你要寫一個 1942 年大饑荒中死亡的災民,以他的遭遇來表現那個恐怖的飢餓,最笨的編劇直接讓他餓死,稍稍有點小聰明的讓他參加搶糧被官兵打死,更重口味一點的讓他被其它饑民分而食之,但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寫法,一定是讓他忽然有機會得到了食物,然後活活撐死。

用撐死而不是餓死來寫饑荒,這才是最大的高明。

回過頭來看《啥是佩奇》。

要表達挂念和牽絆,我就先表達最大的斷裂;要表達合家歡,我就先表達最大的隔膜、最大的無法理解。

要呈現最時髦的動畫 IP,我就先呈現最土得掉渣的地方、和最土得掉渣的人群。

這是最符合經典戲劇學的「反差」,也是最符合當代互聯網思維的「拼貼」。

耿直又頑固的、一輩子沒怎麼走出過大山的老爺爺,卻做出了一個蒸汽朋克色彩的、重工業風的佩奇;戲謔意味十足的設定、和極具後現代解構色彩的結果,卻加固了某種極其傳統和穩定的愛與依賴。

包括用二胡和嗩吶這些自帶「趕集」和「紅白事」效果的純鄉土樂器,演奏出的《小豬佩奇》主題曲。

所有的好故事,都是用這樣自帶「反差」和「拼貼」的二元並立完成、並釋放出奪目之張力的:「爸爸在家給女兒做家常菜」,太熟悉太沒勁,「米其林三星大廚在做滿漢全席」,太遙遠太陌生,《舌尖上的中國》的做法是——「米其林三星大廚回到家裡給女兒做家常菜」。

至此,你應該明白了什麼是敘述的奧義,什麼,又是觀眾,尤其是中國觀眾的死穴。

說到中國觀眾的死穴,不得不提另幾個關鍵詞要素——它們,也被《啥是佩奇》演繹得淋漓盡致。

團圓、春節、老父親、小孫子、天倫之樂、恰好吻合的生肖符號。

「城裡有著鄉下人的夢想,可鄉下,住著城裡人的爹娘啊」(這句話是春晚小品《帶著媳婦當保姆》里,朱軍大哥說的台詞)。

我們這個民族最擅長也最需要的東西,就是把一切敘事,都變成情感敘事,尤其是,變成家庭情感敘事。

想想兩年前的《回家過年》,想想一年前的《世界再大,也不過是一盤番茄炒蛋》,想想半個月前的《四個春天》。

你明明知道它埋設了一些很狗血很套路的東西,你明明知道它堆砌了一些很老掉牙的親情催淚梗,可你還是忍不住鼻子發酸眼圈發紅,忍不住被它請君入甕、被它精準戳中。

「講好中國故事」,第一步,是「用中國的方式講好故事」。

當然,細想的話,這片子里還是有某些不太讓人舒適的優越感,考慮到它與中國移動合作,而後者的邏輯,原本就是「要把先進通訊工具普及到最邊遠的山村」。

於是,一個文化產品,變成了一個現代文明的曙光和聖物;一個村落對一個動畫人物的陌生,彷彿同構於他們對現代文明的陌生。

唯一能提供線索和幫助的,是那個「在北京當過保姆」的鄰居——曾經有幸參與過現代文明的人。

知不知道小豬佩奇,成了一種新生活的准入標準。

這背後,依然盤踞著中國社會最大的斷裂危機。

只不過,這些,都可以視作過度解讀,或者吹毛求疵了。

畢竟,此時此刻我最大的慶幸,是我的外婆,我的爺爺奶奶都還健在。

我還可以讓我三歲的女兒,親口告訴九十歲的他們,啥是佩奇。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351 個回答:如何評價《小豬佩奇過大年》與移動合作的宣傳短片《啥是佩奇》?

每天坐在辦公室,有一件事的危害你根本沒意識到


男生想正確護膚,記住這 4 個宗旨、5 個步驟


借去日本展覽的《祭侄文稿》,是個什麼作品?


「自殺式單身」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謀殺式戀愛」和「同歸於盡式婚姻」


哪些 App 改變了你的壞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養娃這件事,父親光靠自覺是沒有用的
一個人是不是真的靠譜,看這 8 個細節就知道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