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冉閔身處絕境時,有一妙計可讓他起死回生,成就霸業!

冉閔身處絕境時,有一妙計可讓他起死回生,成就霸業!

歷代史學家記述五胡亂華時期歷史,皆認可東晉為正統王朝,後趙、前燕、前秦等胡族政權為僭偽政權,同列「十六國」之列。冉閔自立為皇帝,於晉朝而論實為「亂臣賊子」,冉魏政權只存在數年即被滅亡,也沒有被列入「十六國」之列。

因此,歷史教科書篇幅有限,簡略記述兩晉十六國的歷史時,當然就不可能順帶提及冉閔和他的冉魏帝國,也導致了這段歷史一直鮮為人知。

冉閔身處絕境時,有一妙計可讓他起死回生,成就霸業!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冉閔起兵數年即敗亡的關鍵性失策,便是過早自立為帝,和東晉王朝決裂。冉閔此舉確實誤判當時形勢,缺乏偉大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冉閔生父石瞻12歲時被羯人首領石勒俘虜,並成為石勒之侄石虎的義子,冉閔出生起,便是石虎的養孫,其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在很大程度上被羯人影響,因而導致了他性情剛愎自負,更對代表當時華夏正統的東晉王朝過於輕視。

石勒這個羯人後趙政權的開國君主,基於他和晉朝為死敵的立場,譏諷司馬氏「欺孤兒寡婦得天下」,冉閔自幼在石氏家族成長,對晉朝的觀感更是可想而知。因此他才會在誅滅石氏一族後,還只有河北一隅之地,就倉促稱帝。


後趙皇帝:石勒

冉閔身處絕境時,有一妙計可讓他起死回生,成就霸業!

殊不知晉王朝發端,起於司馬懿西拒諸葛,東破遼東」,對曹魏政權本就有力挽狂瀾的擎天之功。若無司馬懿力阻,以諸葛孔明「三代以下第一人」的國士無雙之才,北定中原三興炎漢,原是必然。高平陵之變,司馬家三千死士決死突擊,剿殺曹魏宗親勢力,方得國家大權。


晉宣帝:司馬懿

冉閔身處絕境時,有一妙計可讓他起死回生,成就霸業!

司馬懿平遼後、又有司馬師平淮司馬昭滅蜀司馬炎滅吳,三代四位傑出君主前赴後繼,歷時數十年之功,金戈鐵馬打下江山,終結漢末三國亂世。統一天下靠的同樣是赫赫鐵血武功,絕非王莽之流真正「欺孤兒寡婦」,純粹靠政治鬥爭奪權的篡逆之徒可比。

司馬炎統一後,以寬仁治國,平反過往冤案,寬待政敵後人,努力實現政治和解,建立了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數十年的「太康盛世」,因此也收攬了大量人心。

後雖有「八王之亂」同室操戈,但西晉都城被匈奴軍攻破時,尚有神州大半疆土,只是被胡人成功打出了斬首戰術。

而東晉王朝多則盡占黃河以南之地,少則也據有東吳故地不失,絕大多數時候的國力,都並不是四分五裂的北方諸多政權所能抗衡的。因此在那個「神州陸沉」的黑暗年代裡,晉朝依舊是天下漢人都認可的華夏正朔之所在。

從祖逖開始,到劉裕為止,百年時間裡,東晉多次北伐中原,收復河南山東地區的大片疆土。晉軍兵鋒所向披靡,前後五次收復洛陽,其武功之盛,冠絕此前之後歷代南朝,即使名將輩出的南宋王朝,亦不能與之比。

冉閔身處絕境時,有一妙計可讓他起死回生,成就霸業!

正因為晉軍軍威之強,足以令胡人破膽。因此,哪怕苻堅統一了整個北方,還是至死只敢稱大秦天王。狂妄如石虎,亦是稱大趙天王十五年,直到奪取了除遼東與涼州的整個北方之後,臨死前數年方才稱帝。慕容氏燕國南下進攻冉魏時,也一直打著晉朝燕王、大將軍的旗號。

北方眾多胡虜政權,不約而同地自貶位號,不敢輕易稱帝,都是為了和代表當時華夏正統的東晉留有交好餘地。而當他們每當自身情況一有不妙,更是紛紛派遣使者到江東去爭相逢迎,請求支援。

從東晉決策中樞的角度,可以去與自貶位號稱王時的氐人秦國、羯人趙國、鮮卑燕國結盟,但與自立為帝的冉氏魏國就無法合作,否則難以向朝野交代。

所以,冉閔過早稱帝之舉,是和當時代表華夏正統的東晉王朝公然決裂,因此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北方漢人力量的支持,當時冉閔派人招攬當時趁亂起兵的各地漢人首領,皆被拒絕。

相反羯人餘孽石祗,在襄國聞知冉閔佔據鄴城,屠殺羯人後,亦自稱趙國皇帝,卻得到原後趙境內諸多胡族酋長的一致支持。

這就足以證明,相比於石祗可以藉助石勒石虎的餘威號令一眾胡人酋長,而有強大的華夏正統王朝東晉存在,冉閔卻根本不可能得到所有北方漢人的支持。

冉閔這才遣使江南,請求和東晉結盟共謀抗胡大計,但因為他已經自立為帝,而且語氣又居高臨下,狂妄自大,「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東晉當然不肯答應。從晉朝的立場這亦無足苛責,畢竟同一個天下,絕不能有兩個正統天子。


【(冉閔)遣使者持節赦諸屯結,皆不從。石祗聞鑒死,僣稱尊號於襄國,諸六夷據州郡擁兵者皆應之。閔遣使臨江告晉曰:「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朝廷不答。】——《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此後襄國之戰,慕容鮮卑軍三萬甲兵、羌軍三萬八千騎、連同石祗軍合計十餘萬夾擊冉閔,冉魏十萬大軍腹背受敵,幾乎全軍覆沒,多名重臣戰死。河南的徐、兗、豫、荊、洛各州聞知冉閔兵敗,皆改旗易幟歸附東晉。這就是冉閔相比於東晉,根基淺薄、政治號召力低下的必然結果。


襄國之戰後,冉魏疆域,河南各州皆歸東晉

冉閔身處絕境時,有一妙計可讓他起死回生,成就霸業!

冉閔此後雖經苦戰,於四面受敵中平定了冀州,消滅了羯人殘餘勢力,但軍力損失慘重,領地生產也破壞嚴重,軍中糧秣消耗殆盡,可調用的野戰精銳只剩萬餘人。而慕容氏燕國卻趁著冉閔尚未休整喘息之機,二十萬大軍虎據幽州,逼近河北。

此後和慕容恪的廉台之戰,冉閔已投入了其能動員的幾乎全部機動精銳主力,而所抵敵的不過是燕軍先鋒慕容恪一軍。因此他的重臣劉茂、郎闓等人認定此戰必敗,不願到國破時坐待胡虜戮辱,竟在戰前就絕望自殺。

事實上,冉閔在廉台之戰的決死突擊,已經發揮了不亞於西楚霸王項羽烏江絕唱的神勇,但此時冉魏境內兵火之餘,百廢待興,和在遼東經營三代數十載的慕容氏比,無論國力軍力都實難與之抗衡。戰略上的極度不利局面,在敵方領軍者慕容恪,同樣是用兵嫻熟的百戰名將時,冉閔也難以依靠戰術上的超神發揮去扭轉。


燕國輔國將軍:慕容恪

冉閔身處絕境時,有一妙計可讓他起死回生,成就霸業!

而冉閔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戰場,而在政治和外交,不在慕容恪的連環馬陣,而在他此前貿然稱帝,就已經註定了。

若想為廉台之戰前的冉閔設計一條回天之路,作為事後諸葛,筆者能想到的最佳策略,就是打好晉朝夢寐以求的「傳國玉璽」這張王牌。

冉閔身處絕境時,有一妙計可讓他起死回生,成就霸業!

玉璽從秦、漢、魏、晉一脈傳下,匈奴軍攻滅西晉後據為己有,石勒滅匈奴前趙政權後,又據此稱帝,建立後趙。冉閔滅趙屠羯後,得到玉璽倉促稱帝,也埋下他就此敗亡的前因。

因此,冉閔如果屠滅羯人時,能不稱魏帝,只稱魏王,他之後挪移轉騰的餘地就大得多了。在廉台決戰前,他如能果斷放棄和慕容鮮卑的決戰,而是一邊據守鄴城,一邊以送回傳國玉璽為名,向東晉請求援軍。

無需東晉真正發兵,只需口頭上應允了,冉閔便立刻集中所剩的精銳兵馬,以歸附東晉為名全師南下。只要有傳國璽這張王牌在手,東晉中樞是肯定下不了和慕容氏燕國南北夾擊,來剿滅魏軍的決心的。

只等冉閔成功進駐彭城和廣陵一線,這盤棋就徹底活了。建康城那眾多的世家士族們,必然會想到反過來收買和利用冉閔,讓他去抗衡已經日益做大的荊州桓溫。因此,他們或許會以獻璽之功,赦免冉閔之前的「擅自稱王」之罪,給一個徐州刺史或豫州刺史的名號,承認他對江淮地區的統屬。


東晉大司馬,荊州刺史:桓溫

冉閔身處絕境時,有一妙計可讓他起死回生,成就霸業!

然後冉閔大可割據當地,廣積糧深築牆,以數載時間去交接名士,積累人望。然後借東晉此起彼伏的朝爭,被某一方朝官引為奧援,趁機入據建康,挾制東晉天子以令諸侯,然後揮軍西進,剿滅桓溫,號令江南,再圖北伐,克複中原,重光華夏。

其實說白了,這套方略就是前期模仿侯景、後期模仿劉裕,冉閔敗亡時年紀並不算大,若歷史能給他二十年時間,完全可以按他們的路子走一遍,將來在青史上搏一個「南魏太祖武皇帝」的名號,也並非是天方夜譚。那麼這樣一來,後世的《二十四史》正史也好,中學歷史教科書也罷,又怎麼可能再忽略他的存在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狐狸晨曦 的精彩文章:

《綉春刀》導演新作,全是演技派,別因為楊冪錯過一部好電影!
很多演技不佳的明星,為何總能拿獎?背後都是團隊公關!

TAG:狐狸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