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最初的就是最高的,怎樣能保護修道最初發心的意念?

南懷瑾老師:最初的就是最高的,怎樣能保護修道最初發心的意念?

南懷瑾老師:最初的就是最高的,怎樣能保護修道最初發心的意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最初的就是最高的,怎樣才能保護修道最初發心的意念?

學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是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後的一念。我們沒去注意這一點,往往得一點境界,得一點道理上的體會後,反而把最初的丟掉了,不會回頭來,從基本上踏實做起。所以佛家一句話:「出家如初,成佛有餘。」第一念發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幾十年,都像第一念那麼誠懇的話,早就成功了。

摘錄自《如何修證佛法》

「初正則終修」,所以修道最困難就是入手,要認識清楚,開始走的是對的正路,則「終修」,到了最後還是對的。因此我常常告訴大家,最初的就是最高的,所謂最高的就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不對的話,什麼都錯了。所以學佛修道要講道德行為,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非常簡單的兩句老古話,個個都會講,人人做不到。如果第一步不對,以後修了半天還是不對,你這個中心基本不打好,想求到最高深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摘錄自《我說參同契》

佛家有一句話:「出家如初,成佛有餘。」這是講那個人一念真心出家的時候,那個誠懇的決心,沒得話講。出家人一輩子修持都像開始出家的那一下子的精誠的話,那他就成佛有餘了。《華嚴經》也有「菩薩初發心時, 即成正等正覺」的道理。「出家如初,成佛有餘。」要撿起來,不管它一天半天,乃至還有一秒鐘,要檢起初心來。那個誠懇追求的心情,要保持下去,人不能姑息自己,一姑息就完了。大家都要警覺,一切道理大家都要自己警覺反省。

我能夠體會到什麼呢?我就是肯遍學一切法。你說你文章好,好!我就搞搞文章,搞到差不多也會了,又把它丟掉了。反正你說這一套你會,我也必須要會一點。你說你科學了不起嗎?雖然我不是科學家,但你那個常識我也要摸一點,知道了,就丟掉。但不能不知,要知而能舍,才可學佛學道。但是我有一個專門深入,鍥而不捨的,那就是我必須要如何證道。就是這個事,其餘的那些都是花花朵朵,不足掛齒。

文人慧業雖然不是好事,但也不能不知啊!「佛能通一切智,徹萬法源。」千萬不能夠抱到頭陀心情,只求自度而已。修持的方法上呢?要走方便多門,歸元不二的路子。先抓到一個來求證,這是初修的方法,等到一通百通,大事了畢就好了。

摘錄自《習禪錄影》

怎麼樣能隨時隨地保護修道最初發心的意念?我經常告訴你們,上課時不要打坐,要看經本,不然自己在自欺。為什麼?你說喜歡聽課,心很清凈,那同玩弄聽收音機是一樣的。你們自己不觀察,現在年輕人作功課喜歡開收音機聽,就是這個道理。你心以為在打坐,其實是大散亂,結果用這個時間好像在聽課,也不看書本,在那兒打坐,聽得很有意思,這叫作秋風過驢耳,秋天風吹過驢子,驢子同豬一樣的,這個耳朵吹進來,那個耳朵吹出去了。所以智慧永遠不能成就,結果這個經典也聽了,那個道理也聽了,一問他,寫都寫不出來,記也記不住。

智慧的成就,能知過去未來,是靠「隨護道意」這一念。要你們看《華嚴經》凈行品,依著意思做到就是道意。所以為什麼一直要你們依《華嚴經》凈行品來修行,可是誰做到了?我看是做到了「倒」意,不是道意,統統在顛倒中。

摘錄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學佛修行第一步要從普賢行願開始,三世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就佛果,全在圓滿了普賢行願。學佛者應該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上求佛道,不要只為自己的重重煩惱而求解脫,不然表面宣稱學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實也還只是一種可憐的自大自利的心理而已。然而,如果真能大大地自私、大大地自利,那也好,因為大自私大自利的人,只有一個大我,我就是眾生,眾生就是我,表面上為自己修,實際上等於與一切眾生同修,不分彼此,這是普賢行願的修行境界,自己一人禮佛,心中同時呈現一切眾生在禮敬讚歎十方諸佛,此種心包太虛的胸襟,即是普賢。但是一般人大都只為自己的小私小利,或者只為與我較接近的親友而已,凡是對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就很懇切、很在意,如果是不相干的別人,便不大關心,不大用心,甚至隨隨便便地應付過去。如果學佛免不了這種世俗勢利的心態,雖然猛的用功打坐、拜佛,精進得不得了,只要無法檢點出這層細微的心理障礙,痛切改過,那麼很對不起,這個菩提道果鐵定是無法圓滿成熟的。

比如諸位在這裡號稱學佛,真正是為了利他而學嗎?仔細反省自己遇事的第一念、第一個反應看看,是不是保護自己的貪瞋痴慢疑等偏頗心理在作祟?退一萬步說,即便為了自利而修,那也不錯啊!真正做到自利,那也值得令人刮目相看了,像你們修行了這麼些年,能夠將自己照管得穩穩噹噹,自得其所嗎?還是生活上一下那裡出了問題,一下這裡有了毛病,並且連如何處理善後的做法都捏拿不準,懵懵懂懂地,什麼事都要別人來護著,自己招呼自己都招呼不好,這不是很可憐嗎?

這裡再重複一次,學佛想證得「最勝菩提」,要看你的行願如何?這一點除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外,還可參照同經的《凈行品》來學,《凈行品》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二者互為輔弼,圓融無礙,所以此一念心的大願之發起,必須合乎「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原則,以清凈無著之心、大公無私之心力行種種濟世利生事業,這就對了。否則只想念佛念咒、打坐修定,以此希求大徹大悟,門都沒有,唯有自誤而已。所以學佛要廣度眾生,自己家人,也是眾生,首先得做到不去苦惱他們,進而能悅樂他們再說,千萬不要逃避現實,貪圖安逸,以學佛修道之名來自欺欺人,切實記住「以普賢行悟菩提」這句教示,好好將整個身心活活潑潑、生生不息地振作起來,勇猛精進。歷久不衰地踏上這條成佛唯一的坦蕩大道。

摘錄自《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南懷瑾老師:最初的就是最高的,怎樣能保護修道最初發心的意念?

《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凈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傢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空,無相,無願。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舍。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去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凈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侯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佛子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穩

伎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伎非實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舍諸偽飾 到真實處

上升樓閣 當願眾生 升正法樓 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舍 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舍眾聚法 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舍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求請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舍諸罪軛

剃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受闍黎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升無上堂 安住不動

若敷床坐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舍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著僧伽黎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凈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凈 噬諸煩惱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嗔痴 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凈調柔 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凈手 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凈法門 永無垢染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凈法界 心無障礙

見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舍不正道 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凈法

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湧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樑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耕除愛草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舍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舍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舍佛道

見著甲人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凈命 不矯威儀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恆轉正法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恆守正念 習行善法

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恆喜樂

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嘆仰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見不舍人 當願眾生 常不舍離 勝功德法

見能舍人 當願眾生 永得舍離 三惡道苦

若見空缽 當願眾生 其心清凈 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法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舍離無慚 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法

得柔軟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從捨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舍離眾惱 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右繞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繞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贊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嘆無盡

贊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永明延壽禪師:動靜之境,皆我緣持 如雲駛而月運,似舟行而岸移
聖學不講,由功利不忘;功利不忘,由自待菲薄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