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鴻門宴上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出自於亞父范增的安排,《史記·項羽本紀》中如是記載: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此時的范增還沒有說出鴻門宴結束時候的那句名言——『豎子不足與謀!』,雖然沒有這句既氣急敗壞又一言九鼎的評價,此刻范增相對語氣還比較中性,但某種意義上已經說得挺狠了。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范增是項羽最主要的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後記》中如是說:


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做了,最後也必定失敗。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敵人之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欲。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周芷若和趙敏卻都有政治才能,但政治才能太強的姑娘,往往並不很可愛。

范增在上面說到的『忍』,僅僅從此處的文本來看,似乎主要是指第三種『對付敵人之忍』(原作對付政敵之殘忍,參考香港明合出版社1976年12月版《倚天屠龍記》),但是我們不難發現,項羽既沒有第一種『克制自己之忍』,也沒有第二種『容人之忍』,從這個角度看,項羽不具備這個成為成功的政治領袖的第一個條件,似乎其失敗本就咎由自取、順理成章。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婦人之仁」與「屠坑滅」,「分食推飲」與「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

《舊唐書·卷九十四·盧藏用》轉引《析滯論》中的一句話:


垓下悲歌,實階玩印。

說的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項羽最終在垓下四面楚歌虞兮虞兮奈若何不肯過江東自刎而死,其根源在於『玩印不予』——韓信語:項王見人恭順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零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冊封者,印劊敝,忍不克不及予也就是說,項羽手下有人生病了,他噓寒問暖,提了一筐筐土雞蛋、有機蔬菜送給被探望者,可一旦部下建功立業應當受冊封,他卻把玩著大印盤出包漿來也不肯給人家。

這也是項羽其心不忍的一個方面,韓信評價為『婦人之仁』。

後人多以此論兩方勢力決勝負,其結果既牽涉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實力以及各種因素,但是雙方領袖人物和統帥的性格稟賦和精神修養,也是關鍵因素之一,項羽之敗,劉邦之勝,似乎是這個說法最好的佐證。

然而歷史的真相確實如此嗎?!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八千子弟不一定只有8000人,但無疑是一支貴族精英武裝

韓信對項羽的評價,有客觀的一部分,也和他主觀上本人在項羽麾下得不到提拔晉陞有關,項羽的『玩印不予』其本質不是『婦人之仁』,他不能越級提拔韓信也就是給到劉邦後來開出的價碼,也不能像韓信希望的那樣,將原先具有封建含義的古老王國的土地作為封地慷慨地賞賜給逆襲立功的將領,因為項羽不能破壞以八千子弟(八千子弟不一定只有8000人,但無疑是一支貴族精英武裝)為核心的貴族團體的邊界和原則,這樣會從根本上損害他基本盤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也會動搖和顛覆他試圖建立的理想的國度的合法性基礎。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韓信投奔劉邦本身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貴族出身的張良始終以為韓報仇作為標榜,但實際也變成了浪人冒險家

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但是好帶刀劍的韓信,其實很可能就是一個沒落王孫,但是他感知到了時代的脈搏,因而,韓信投奔劉邦是必然的,因為劉邦集團是一個在秦末亂世『乘運以躍鱗』(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的冒險家集團,能夠給憑藉個人才能奮鬥的冒險家無論文武開出最高的價碼(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甚至出身貴族世家的張良(其譜系比韓信更真實可靠),雖然始終以所謂為韓(國)報仇為標榜,但實際上也把自己定位成了浪人冒險家,當他以『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勸阻劉邦分封六國之後的時候,他徹底背叛了自己的階級。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劉邦團結了最多的一起『乘運以躍鱗』的冒險家

回過頭再看鴻門宴,有學者曾經這樣總結項羽「鴻門釋劉」的原因:


第一,劉邦在鴻門宴上答應把關中讓給項羽……項羽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全得關中,獲得巨大的果實。第二,項羽欲擊劉邦,不能不考慮戰爭結局的問題。第三,更大的制約因素是,如果項羽對劉邦開戰,則項羽很可能把自己孤立起來。

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項羽在鴻門宴上接受劉邦附帶交出關中為條件的誠懇謝罪,從而放了劉邦一馬,並非戰略錯誤,而是當時形勢局面下合理的戰略安排和調整。

同樣具有浪人冒險家氣質和屬性的范增貌似比所謂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的項羽更有智慧,實際上反而是范增遠遠達不到項羽這樣有尊嚴有底線的境界。

劉邦和韓信的勝利不是因為他或他雄才大略或者用兵如神,而是因為劉邦和韓信背棄了曾經的初心,順應了華夏文明衰落的潮流,和自己曾經的死敵秦政融為一體。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漢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楚漢戰爭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戰略決戰

垓下十面埋伏的本質,是用包括原先秦人(關中良家子)在內的大量軍事素質較低的士兵人海戰術消耗驕傲的但數量相對較少的楚人精英武士,項羽的所謂『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並非後世史家和百姓理解的大敗之餘還沒有反思想在言辭上找場子,而是他確實不屑於這種靠自己一方的人命和白骨堆砌出來的所謂『勝利』。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陳凱歌導演電影《霸王別姬》劇照

後世的史家包括同情項羽的司馬遷,從根本上還是不能理解項羽,項羽不可能在長安稱帝,和他本人不想衣錦夜行毫無關係,項羽不可能東渡烏江,和他是不是傲嬌不願意包羞忍恥毫無關係——項羽只是不願意將類似長平之戰的浩劫加之於江東父老和江東才俊。

是否因為「君王為人不忍」?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原因的另一種解讀

項羽最後一戰還以二十八騎擊殺數百漢軍,表現出其楚軍核心集團逆天的戰鬥力

然而,後世無數生活在秦政下的順民,還是根據人性的本能,感覺到了項羽在歷史長河中的溫度和深度。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