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國原本是戰國霸主,卻因為這四場大戰而走向衰落!

魏國原本是戰國霸主,卻因為這四場大戰而走向衰落!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顯著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從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中,魏國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經過魏文侯、魏武侯、魏惠文王這三位君主的努力,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在綜合實力上領先於其他六國。不過,原本是戰國霸主的魏國,卻因為這四場大戰的連續失利,從而由盛轉衰,甚至說是一蹶不振。

一、桂陵之戰

首先,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當時正處在鼎盛時期的魏國圍攻了趙國都城邯鄲,對此,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君主命令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在桂陵一帶,齊軍設計打敗了魏軍,而且俘獲了魏國大將龐涓。在桂陵之戰中,魏國和齊國的兵力都是8萬人左右。此戰雖然沒有讓魏國元氣大傷,卻直接挫敗了魏國大軍的銳氣,也為馬陵之戰埋下了伏筆。

二、馬陵之戰

其次,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也即桂陵之戰的十多年後。這一年,魏國對身邊的韓國兵戎相見,而韓國的求救對象,還是齊國。對此,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在魏國主力從韓國撤軍後,孫臏再一次設計擊敗了龐涓。此戰,魏國十萬大軍被殲滅,主將龐涓戰死。值得注意的是,魏國損失的10萬大軍,不少都是魏國訓練多年的精銳力量——魏武卒。由此,馬陵之戰成為魏國衰落的最關鍵一戰。

三、伊闕之戰

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魏國雖然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寶座。不過,此時的魏國依然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而讓魏國徹底一蹶不振的,則是伊闕之戰和華陽之戰。一方面,就伊闕之戰來說,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的作戰。在伊闕之戰中,魏國和韓國的24萬大軍被白起擊潰。其中,魏國在此戰中又損失了十萬大軍。在伊闕之戰後,魏國的精銳力量——魏武卒,基本上是損失殆盡了。

四、華陽之戰

最後,就華陽之戰來說,是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秦國名將白起、魏冉率軍在韓國的華陽(今河南新鄭北)一帶同魏國、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魏趙兩國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魏國大片城池,此戰共斬殺魏趙聯軍十五萬。在伊闕之戰中,白起率領的秦軍共斬首魏軍十三萬,俘虜三名魏將,魏將芒卯敗逃。對於魏國來說,伊闕之戰和華陽之戰不僅讓自己損兵折將,更因此而被秦國攻佔了大片的領土。在白起等秦國將士的進攻下,魏國成為戰國後期的二流諸侯國,在戰國七雄中的較量中只能採取被動防守的策略了。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古代戰爭中,城池久攻不破,為什麼不選擇繞過去呢?
司馬懿早已看透諸葛亮,用17個字說出了孔明的最大弱點!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