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復辟後,康有為渴望擔任宰相但瑾太妃反對,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1917年6月14日,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之間的矛盾,借著「從中調停」為名,率領5000辮子軍進京。7月1日,張勳攆走黎元洪,擁戴12歲的溥儀復辟,通令全國各地懸掛龍旗,自己出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張勳復辟前後歷時12天就以失敗而告終,這是一場鬧劇,也是一場笑話。在張勳復辟期間,康有為希望能當宰相,結果僅撈個「"弼德院"副院長」,這是為何?
從張勳率領辮子軍進入北京城那一刻起,滿清遺老們就興奮不已,就等著溥儀重登大寶,這樣自己就可以加官進爵。當年6月28日,北京火車站走出了一個農民裝扮的老頭,只見他以蒲扇遮臉,行跡十分詭異。
沒多久,四名辮子軍恭恭敬敬地將這個老頭迎接上了汽車,向張勳公館疾馳而去。老頭不是別人,而是鐵杆保皇派康有為。「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流亡海外,直到1913年才回國。
張勳復辟前,康有為已經在張勳家中居住了半年,兩人籌劃如何復辟。辮子軍入京後,康有為隨後抵達,儼然他是重要主角之一。眾所周知,辮子是清朝最大的標誌。張勳復辟時,除了張勳和辮子軍,以及待在紫禁城裡的遺老們,其他人迫於社會形勢都剪掉了辮子。
不過,剪掉辮子的滿清遺老們,都將辮子保存著,復辟後又按了上去。在復辟的「御前會議」上,這些大佬們都是長辮子,唯獨康有為的辮子最短,如同蓬草一樣,在現場非常顯眼。
有滿清遺老斥責康有為像造反派,哪裡是一個復辟派,康有為則直接反擊道,「我亡命海外,不得不剪掉辮子。不過從辛亥國變後,我才返回祖國重新蓄辮,距今僅五年多,所以長的很短。」
滿清遺老反擊道,辛亥國變後大家都剪掉辮子了,你為何還蓄辮子呢?康有為早有準備,直接回答,「我早就料到一定會有今天(即復辟)。」既然復辟了,論功行賞,康有為早有考慮,希望擔任首席內閣大學士,也就是宰相。
張勳把康有為的想法告知溥儀,結果遭到了光緒妃子瑾妃(此時是瑾太妃)的反對。瑾太妃的理由哭笑不得,本朝從來沒有過沒有鬍子的宰相。就在康有為為此焦慮時,張勳復辟以失敗告終,康有為為躲避通緝而逃往上海。
參考資料:《張勳復辟》、《康有為傳》


※八路軍借東西必還,72年前的一張借糧借條,如今獲得軍隊巨額補償
※斯大林唯一的女兒:被譽紅色公主,逃到美國稱永遠不會回到俄羅斯
TAG:歷史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