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殺手鐧」 還是「撒手鐧」——中國古代最強破甲武器—鞭和鐧

「殺手鐧」 還是「撒手鐧」——中國古代最強破甲武器—鞭和鐧

古代東亞尤其是中國古代軍隊的披甲率一直維持著一個較高的水平,一線部隊幾乎人人身穿重甲。故而中國古代的軍事技術、技藝、武器,很多都圍繞著擊敗鎧甲而展開。

唐宋是甲胄發展的巔峰

上圖:中式鎧甲的部件名稱,圖為溫陳華大師復原的宋式鎧甲

對付鎧甲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用硬弩強弓射穿甲箭刺穿鎧甲,用鉤鐮槍鉤走敵人的頭盔,用鎧通一類的短刀刺入鎧甲的縫隙等等,但是綜合來看,對付鎧甲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就是用鈍器。

很多鈍器都是全世界共有的,搞不清誰影響誰,也搞不清到底是誰發明的。比如金瓜錘,葉錘,骨朵,鐵鏈夾棒等等,從東亞到西歐都有。但是,有兩種鈍器可以確定起源於中國,而且是東亞文明所特有的——鞭和鐧。

圖:鐵鞭

圖:鐵鐧

鞭鐧也往往合稱,甚至在一些古代的軍事著作中,認為鐧是鞭的一種。實際上這倆兄弟也的確在使用等等方面差別不是很大,只是在造型上有細微的差別。

北宋《武經總要》里的鞭和鐧

一般而言,鞭上有節,像竹棍子一樣,一節節的,然後有鐔,有柄,柄後有配重球。鐧與鞭的柄、鐔並無區別,但是鐧身沒有節,多呈棱型,棱面有凹槽作為減重,所以同等長度下,鐧比鞭要輕便許多

凹槽非常明顯的一把鐧

關於鞭的得名,很多人或許都有疑問。因為咱們印象中的鞭是一種軟的皮製品,一種主要用來馴化牲口的工具,當然也有很多別的作用大家都懂。而作為鈍器的鞭,則是一跟大鐵棍,和軟完全不沾邊。

蒙古族的馬鞭

然而在古代,鞭策牲口的工具有兩種,一種是鞭,一種是策,咱們今天鞭策一詞便由此而來。鞭,「革」字邊,顯然是一種皮製品,跟咱們今天說的皮鞭基本上差不多;而策,竹字頭,顯然是一種竹製品,就是一根竹棍子。

壁畫中左一手持應為竹策

在古代,策用的比鞭要廣泛,畢竟咱們是農耕民族,竹製品更容易獲得。而且從審美的角度去考量的話,竹策在造型上也比皮鞭好看。在秦始皇陵出土的一套銅車馬中,就發現了一個竹策造型的銅製模型。

銅車馬上手持竹策的車夫

在後世,人們開始將鞭、策合稱為鞭策,最後又通通簡稱為鞭。不管皮鞭竹策,統稱為鞭。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鐵鞭上會有「竹節」了。其實咱們較真的話,竹節狀的造型並不利於鞭的牢固和減重,甚至對鞭的堅固性還有影響。但是,鐵鞭是模仿竹策的造型生產的,在上面加節,是一種習慣的延續。

鐵鞭上的「竹節」

從這個角度說,鐧是鞭的升級版,更符合工程學原理,棱面的凹槽即減輕了重量,同時又形成了一個類似鐵軌的「工」字結構,更為穩定牢固。在古代,一支雙手用的長鞭,重量可以達到近十五公斤,單手用的鞭,也可以達到七八公斤重。相比之下,鐧則輕便了許多,單手鐧有的重量只有一公斤上下。

明代的雙手長鞭

宋代抗金名將李綱所用的單手鐧,全長96.5厘米,重3.6公斤

當然了,減重對於一些力大無窮的人來說,算不上什麼優勢,只不過白白減輕了殺傷力。所以鞭鐧一直混用,誰也沒取代誰,門神畫像上的秦瓊和尉遲恭,也是一個拿鞭一個拿鐧。

相對於鞭鐧,錘和骨朵等攻擊優勢就降低了。錘的攻擊只靠一個頭,一尺到兩尺長的柄和桿起不到作用,只有確保拳頭大的鎚頭砸到對手才能給予殺傷

而且有的錘和骨朵的杆子實在太短,沒辦法對刀劍類兵器進行格擋。如果杆子做的太長,長杆子前面接一個大鐵頭,重心過於靠前,沒有辦法保證靈活。

鞭鐧的使用方法則和刀劍類似,因為鞭鐧雖然沉重,但是前細後粗,後面有配重,儘可能讓鞭鐧的重心靠近鐔部,減輕使用者的負擔,保證靈活性。如果力氣足夠的話,不僅可以有效格擋刀劍,而且鞭鐧無刃,可以放心大膽的去砸擊敵人的兵器,讓敵人的刀劍出現崩刃甚至折斷。

被鐧砸彎的蘇格蘭四環大劍

更重要的是,重心靠後並不影響鞭鐧的殺傷力,在砸擊的過程中,給予殺傷力最大的點並不在重心附近,而是在「物打」點。

「物打」本是刀劍里的一個概念,原意為刀劍的最佳砍擊點,即刀劍身上能將全部砍擊力都傳遞給目標的點。對於刀劍來說這個點可以將砍擊力儘可能的施加給目標,對於鞭鐧來說這個點則可以讓整個鞭鐧的砸擊力全部釋放,道理是一樣的。

日本刀的「物打」點一般在劍刃前三分之一

如果你有一把長刀或者劍,可以試一試,用刀刃去輕輕擊打一個不傷刃而又有彈性的物品,先用刀尖敲打,然後慢慢下移。你會發現,刀尖擊打的話,刀身會有明顯的回彈感,越往下回彈感越小,之後過了某個點,回彈感又變大,這個臨界點,便是「物打」點。

所以如果能夠熟練使用物打點去擊打目標的話,將重力分散在全身的鞭鐧在威力上,並不遜色於將重力集中在鎚頭的鎚子。

鐧一擊碎磚

另外,鞭鐧尤其是鐧,還有一種令人窒息的「騷操作」——撒手鐧。在古典小說里,撒手鐧是秦瓊的絕招,不過《舊唐書》、《新唐書》中都無記載,應當是後世小說家將這一絕招附會給了秦瓊。

撒手鐧又叫殺手鐧,作戰雙方在戰場上進行廝殺,當主要作戰兵器無法取勝甚至於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敵將追殺面臨險境時,一方抽出鐧來,突然回身將鐧投擲出去,給敵人致命一擊。這樣的招式,就叫撒手鐧,久而久之,泛指能夠在瞬間扭轉局勢的方法和物品。

明代錐形鐧

現代的三棱刀

古代的很多鐧,前部被做成了稜錐形,跟咱們現代的三棱刀有異曲同工之妙,穿透力非常強。在近距離出其不意的投擲,巨大的慣性和穿透力有很大概率能夠將地方的鎧甲刺穿,造成對方的傷亡。美國冷鋼公司就曾經做過實驗,一把稜錐鐧被投擲之後,成功刺穿了動物的頭骨,可見其威力之大。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路。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清帝中的一個奇葩,天天把自己打扮的像個乞丐,但大臣卻越來越貪
見過此人的人都說:他相貌雄偉並非一般人,多年後他果然當了皇帝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