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套全裝甲六十斤?宋朝軍隊真是因為盔甲太重所以打敗仗嗎?

一套全裝甲六十斤?宋朝軍隊真是因為盔甲太重所以打敗仗嗎?

編者按:現在每當提及中國古代盔甲,網路上有一種說法,就是宋軍的盔甲是中國古代的頂峰,裝備步人甲的宋軍是典型的重裝鐵罐頭。因此也引申出一種說法,宋軍是因為盔甲太重,所以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了。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精忠岳飛》劇照

首先,我們先看看關於宋代盔甲重量的記載:「凡鍪甲一副,率重四十有九斤」(《要錄》卷55紹興二年六月丁巳)。鍪指的是頭盔,也就是說,宋代一套帶有頭盔的甲全重是49斤。

下面還有更全面的:《宋史》卷197《兵志》記載,「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葉一千八百二十五片」。兵種不同,盔甲重量也不同。宋軍槍手因為在軍陣中多採用坐姿或者半蹲姿勢,盔甲最重,弓弩手則需要輕一些,因為甲太重不容易開弓上弩:「王琪進三色甲」……「槍手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成重五十八斤一兩至五十三斤八兩」,「弓箭手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成重五十五斤至四十七斤一十四兩」,「弩手甲每一副皮線穿舉全成重四十五斤半至三十七斤一十兩(《宋會要》輿服6)

電影《天地英雄》劇照

從這個記錄來看,最輕的弩手甲也有三十七斤重。在《宋史·兵志十一》還提到:紹興四年,軍器所言:「甲身葉三百三十二,每葉重四錢七分;又腿裙鶻尾葉六百七十九,每葉重四錢五分;又兜鍪簾葉三百一十,每葉重二錢五分 。並兜鍪一,杯子、眉子共一斤一兩,皮線結頭等重五斤十二兩五錢有奇。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兩。若甲葉一一依元領分兩, 如重輕差殊,即棄不用,虛費工材。乞以新式甲葉分兩輕重通融,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這裡面清楚的記錄了宋甲各部分的重量,連不同防護部位甲片規格也不一樣。這些可以說明宋軍當時確實在搞重甲。

電影《忠烈楊家將》劇照

但要注意的是,上面的文獻記錄基本是來自南宋時期,而不是北宋。而關於南宋,有這樣一段記載:今張俊軍三萬,有全裝甲萬副,刀槍弓箭皆備;韓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三千;王躞軍一萬三千;雖不如俊之軍,亦皆精銳。劉光世軍四萬,老弱頗眾,然選之亦可得其半。這裡提到了全裝,啥叫全裝呢?按記載:步人則甲身、腰圈、吊腿連成一片,名曰全裝,而易為披帶;馬軍則吊腿、拕泥遴作二段,名曰摘吊。可見宋軍的全裝甲是連小腿都給護住了。

宋代甲兵(圖片來自《畫說歷代甲胄》)

不過,這種全裝甲,最精良的張俊部裝備率也才三分之一,低於唐代要求的60%—70%。其他的像岳飛部和韓世忠部,都提到了裝備不如張俊軍,那麼岳飛和韓世忠部披甲率就更低了。所以像這種鐵罐頭,在南宋軍中的比例不高的。

南宋·四川彭山虞公著墓石刻甲士

全裝甲裝備少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全裝甲一副太貴了。根據張俊的要錢記錄來看,全裝甲一副費錢三萬八千二百。那麼一萬副全裝甲的成本就三億錢,摺合足貫銅錢30萬貫。這是啥概念?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曾提《不是說宋朝超有錢GDP佔世界80%嗎?為啥養不出幾十萬能打仗的軍隊》過當時辛棄疾2500人的飛虎軍,每年用錢才七萬八千貫,南宋一些地方首府一年的稅收不過幾十萬貫。

而除了全裝甲,馬甲一副更費錢,要四萬錢。另外,士兵不僅需要鐵甲還需要兵器。比如當時南宋軍隊普遍裝備的弓弩,像蘄州那種普通州城,裝備的弓弩箭都有數十萬隻,根據一百弓費錢二千八百,弓矢百費錢七千四百、弩矢百費錢六千五百來看,養軍的負擔不是一般的大。

另外,根據紹興八年,南宋樞密院發給岳家軍的「自造軍器」原料清單:鐵甲葉近70萬片,牛角6300多隻,生黃牛皮9100餘張,牛筋400多斤,生羊皮1萬8千多張,箭笴(桿)18萬5千隻,翎毛51萬堵,條鐵7694斤。所以宋軍中,那種鐵制全裝甲比例到底有多少,還需要打個折扣的。而根據南宋時期軍隊編製來看,張俊、韓世忠、岳飛、劉光世都是駐屯大軍,屬於南宋的主要野戰力量。這些軍隊是南宋的支撐,所以宋軍其他部隊的披甲率只會更低。

步人甲

可能有人會說,南宋疆域縮小、財政吃緊,所以才無法達到北宋那種水平。那麼真是這樣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提到過:甲士自來止〔有〕前後掩心,而無副膊,有皮笠子,而無兜鍪,近歲軍中方知帶甲之利。這說明當時很多宋軍士兵,在盔甲上只有簡單的身甲,沒有臂甲,連頭盔都沒有,只有個皮笠,甚至防護肩部的盔甲都沒有。宋廷直到挨打了,才知道盔甲的好處。比如早期在面對金軍時,宋軍的衣甲很爛,「皆軟脆,不足當矢石,金益兵來,橫等皆無甲,是以敗。」之所以出現那種現象,跟當時宋朝腐敗有關。根據宋史記載,北宋中後期兵器盔甲質量不如宋太祖時期。

北宋陣圖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跟北宋當時過分重視弓弩有關。從一些北宋陣圖上可以看出,軍隊中弓弩比列非常高,當時甚至有七分弓弩三分槍刀的說法。比如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五路進攻西夏,宋軍的兵種部署就是「牌手當前,神臂弓次之,弩又次之,選鋒馬在後。」這種基本就是弓弩手為主,配合騎兵的打法。宋朝軍隊特別重視重弩,尤其像神臂弓之類的重弩,因此只能輕甲,畢竟穿上那種連小腿都包上的重甲,是很難操作弓弩的。

當然,這跟當時宋軍的主要對手西夏軍的裝備狀況有關。如冷兵器研究所的《游牧民族為何能動輒擁兵幾十萬?從西夏五十萬大軍真實含金量說起》一文提到的過,西夏軍盔甲齊全、裝備精良的正規軍不多,所以弓弩可以放心的釋放威力,做到百步殺敵。可這種裝備情況,遇到那種重視甲兵、擅長久戰的女真軍隊就吃虧了。出自北宋西軍的南宋名將張俊就曾說過「方知帶甲之利」。

宋代標槍手

也因此,宋軍後來為了應對女真軍隊,紛紛強化了近戰能力。根據尹洙的《乞習短兵狀》記錄:北宋西北軍隊中,100人的步兵隊伍中,刀手只有8人,而長槍手16人,其餘的全是弩手。後來西軍為了對付女真軍隊,搞出的疊陣就是加強了長槍手,一個標準的疊陣約3200人。其中步兵主陣有披甲長槍手502人,神臂弩手302人,平射弓手202人,左右兩翼各有弓弩手281人,左右肋騎兵各有261人。顯然長槍手的比例得到了提升。

但是南宋後期,宋軍輕甲的例子還有。而因為甲胄被坑的就是名將曹友聞,當時曹友聞在趕往雞冠隘抵禦蒙古軍隊的途中遇上雨,諸將請求等雨停在進軍,結果被曹友聞拒絕。當曹友聞入龍尾頭時,雞冠隘堡之曹萬等將,出兵配合曹友聞攻擊蒙古軍隊。史書記載,內外兩軍皆殊死戰,血流二十里。原本在內外夾擊下,獲勝的可能性很大,但因為西軍習慣綿裘代鐵甲,被大雨一澆不利於步斗,結果打了很久。到了黎明的時候,汪世顯率大批蒙古兵蜂擁而至,最終曹友聞戰死。

雖然曹友聞失敗不完全和盔甲有關,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南宋軍隊雖然擁有重裝的全裝甲,但因為財政問題所導致的盔甲裝備率不足問題,一直困擾著南宋軍隊。那麼,錢都哪去了呢?

參考資料

論宋代的兵器生產及其質量 史繼剛 《天府新論》

宋朝兵器研究 孫垂利 西南大學

宋代士兵研究 籍勇 河北大學

《宋朝軍制初探》 王曾瑜

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陣法及其影響 王路平 長安大學學報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真能一劍劈斷殖民者火槍?解析東南亞克力士劍的傳說與謠言
為何中國人總認為歐洲人刀劍不分?歐洲中世紀打仗真的不用刀嗎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