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高雄丨一個原始部落,被颱風摧毀,卻用麵包重生。

高雄丨一個原始部落,被颱風摧毀,卻用麵包重生。


從高雄市區出發上了高速,


沿著29號公路一直開就是玉山。


時而險峰時而溪水的風景交錯,


好像永遠開不到盡頭。

視覺疲勞之時,猛然看到了招牌:



意味著這條公路幾乎開到了底,


也意味著到達了目的地。




玉山主峰是台灣最高峰。



沿著招牌的指示走進去,

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遠遠看到「部落願景窯」的牌子,


好吃的麵包,就藏在這裡。


這裡是高雄市東北部的市轄區,


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那瑪夏。




那瑪夏區居住著布農族等原住民。



但十年前,這裡一片廢墟。


2009年8月6號到10號,


台灣發生了極其嚴重的災害,


颱風莫拉克侵襲台灣南部,


所到之處發生大規模泥石流,


造成500多人死亡,史稱「八八水災」。


那瑪夏也沒能逃過一劫,


學校被土石掩埋,房子被衝垮,


部落的人,一夜之間失去家園。


其中就包括江梅英一家。




名片上就是江梅英,大家都叫她「大姐」。



當時政府在山下搭建了住宅,


希望大姐這樣的部落民在山下安家,


不要再回山上以免再次出現險情。


可大姐不願意,


作為部落里有話事權的女人,

她說,


她倔強地帶著全家老小上山,


開始了艱難的災後重建生活。




部落民最擅長的技能是種地,


大姐就帶著部落的婦女們墾荒,


種玫瑰、種姜、種南瓜、種鳳梨……

沒有經濟收入,至少能自給自足。




後來,一位高雄的麵包師聽說此事,


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這裡,


希望能為部落的人做些什麼。


大姐她們會做饅頭,


麵包師想到可以教她們做麵包;


可山上沒有那麼多專業烤箱設備,

麵包師就幫大家造了一座傳統烤窯,




這位麵包老師就是吳克己,台灣出名的烘焙師,在桃園有自己的麵包店。



可製作麵包的過程並不順利。


連吳克己也用不好傳統烤窯,


好不容易發酵起來的麵糰,


因為烤過頭被浪費了不少。

好在有很多自己種的食材,


大家試著把玫瑰、薑黃加入麵包,


卻也因為配方不對測試了無數次,


才最終穩定了出品,


有了玫瑰核桃吐司、薑黃臘肉吐司……




身處玉山深處,吳克己給這裡取名「深山裡的麵包店」。



這是大山專屬的吐司味道,


大姐她們既開心又忐忑。


開心的是可以賣麵包,


通常前一天把麵糰打好,


經過一夜低溫發酵,


第二天早上開始烤;


可忐忑的是,她們沒有名氣,


真的有人買深山裡的麵包嗎?




大姐帶領部落婦女們一起製作麵包。



大姐沒有這個自信,


一斤多的大土司她只敢要價人民幣10元左右,


吳克己以為自己聽錯了,目瞪口呆,


他告訴大姐,你們的姜是6年的老薑,


每一朵玫瑰都是自己親手栽種,


你們的吐司比城裡的任何麵包都有分量,





很特別的薑黃腌肉吐司,姜是老薑,腌肉是部落傳統方法自制。



第一次的麵包,賣給了附近部落的人,


大姐已經激動到哭,她不敢相信,


「居然有人買我們的麵包!」


可是好吃的東西自帶流量,


傳統窯烤吐司最大限度保留了麥香,


加上老面製作,麵包口感濕潤有韌性,


最打動味蕾的莫過於,


因為每一款食材都來之不易,


大家用起來也飽含深情,





玫瑰麵糰做出來的貝果,散發著濃郁的玫瑰味,在口中久久留香。



慢慢地,大家知道了這裡,


開始有人給大姐打電話問麵包,


甚至有人專程驅車來這裡自取,


這對大姐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為了感謝遠道而來的客人,


部落的女性們又開設了「大地餐廳」,


用自種食材製作餐食招待大家。


大家在超市高價購買的有機食材,


能在這裡一次吃到大滿足。




越來越多的人想吃「深山裡的麵包」,


訂單越來越多,大姐不改初心,


堅持用窯烤製作最美味的吐司,


每天產量有限,只能提前預約。


但大家都耐心等待不急不躁,


大姐也會用臉書更新山裡的信息。


今天,和孫子一起去給玫瑰澆水了,


今天是個大晴天,出來呼吸山裡的空氣,


今天,我們做了120個甜甜圈被訂完了耶,


今天,我們舉行了部落的聚會好熱鬧……




孫子們是災後出生的,也許他們並不知道奶奶為什麼做麵包。



大姐每周開車下山一次,


採購麵粉、黃油等山裡沒有的東西,


孫子跟著她一起進城格外開心,


這也是大姐在繁忙中最大的放鬆。


賣吐司可能並沒有讓她發大財,


但與家人一起回到熟悉的土地,


在重建的家園上做吐司,


還能被那麼多人喜歡,


大姐的每一天都充滿了感激。




「願景窯」如當初建造時一樣,幫部落民實現了重建家園的願望。



「深山裡的麵包店」至今走過8年,


這裡依然只有四款吐司和一款玫瑰醬,


但每一個麵包都濃縮了部落的精神。





以前是吳克己教山裡的孩子做麵包,現在大姐會讓附近學校的學生來這裡體驗手作烘焙。



如今,山裡的學校也早已重建好,


孩子們可以安心讀書考大學,


生活,回到了以前的安靜美好。


但這不是她們刻意嚮往的遠方,


是部落世世代代紮根的故鄉。


每一次有人專程來造訪,


大姐都特別感動,


她說,這只是我們的普通生活。


可是,這普通里總有些不一樣,





在麵包房門口有這樣一個牌子,是負責原部落災後重建的工作站宗旨。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實現了與自然共生的夢想,老人孩子有所照顧,土地被耕種,善待每一天。




一部名為《造窯的女人》短視頻,


講述了「深山裡的麵包店」。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福州——胡建人,糊糊的,才好吃

TAG:那一座城 |